中国最大石棺墓遗迹 大伊山石棺墓(2)
狄云义
石棺墓遗址具有六大特色。
修建时代国内最早。1991年南京博物院的专家们在《文物》杂志第七期发表文章称,大伊山石棺墓遗址的社会形态为母系氏族社会,其相对时代为新石器时代早期,绝对年代距今约6500年,它是迄今为止国内发现的时代最早的石棺墓遗址。石棺墓遗址作为东夷族的早期历史文化遗存,大伊山遗址不仅是东方人寻根问祖的地方,还是研究东夷人社会、生产、生活状况的重要实物资料。
主人的女性特征。遗址出土的原始人类骨架标本,全为女性。世界上同时期只有西亚的伊拉克有类似的女性墓葬群,所以,大伊山遗址可称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女性墓地之一。
出土的文物数量多,质量高,内容丰富。在64具石棺中,共出土陶器、骨器、石器、玉器等文物170多件,这对于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的氏族公社来说,数量可观并弥足珍贵。石器、骨器磨制光滑,做工讲究;陶器制作精美,器形各异,反映了较高的制作技术和烧制水平;玉器堪称同时代的珍品,因为原始社会的玉器往往体形较大而表面粗糙,而它们小巧玲珑,玉质晶莹,抛光、钻孔技术精湛。
葬法先进。一般情况下,原始社会人死以后,或抛尸荒野,或就地草草掩埋。而生活在大伊山的原始先民们却能够利用大伊山的自然片石(学名片麻岩,便于开采和加工),稍作加工,制成石棺,选择依山傍水的好地方对死去的亲人进行安葬,并把宝贵的生活用品拿来陪葬,他们开创了人类棺葬习俗的先河。
反映经济生活呈现多样化。大伊山的原始居民“靠山吃山”,生长在大伊山的动植物成为他们的重要食物来源,他们象其他原始人类那样,男子狩猎,女子采集,石棺墓出土的猪牙3枚、鹿角3枚说明妇女们将男人们猎获的猪牙和鹿角作为装饰品。他们还“靠海吃海”,黄海潮涨潮落,留下的海洋生物取之不尽,石棺墓出土的网坠2件和贝壳1件,说明大伊山人已经能够张网捕鱼,并把贝壳作为饰物。大伊山人也经营原始农业,遗址出土石器60多件,其中只有农业工具4件(石镰1件、石铲2件、石捣臼1件),表明农业经济不占主导地位。
遗址出土的60多件石器中,有斧、铲、凿、镰、砺、杵、臼等,50多件陶器中有鼎、豆、钵、盆、罐、壶、釜、锉、支座等,陶片比比皆是,9件玉器中有璜、玦、珠、坠、斧等,另有纺轮、骨针和骨锥等5件纺织用具等,反映出手工制品相当丰富,而仅靠业余时间是无法造出这些手工制品的,可见当时手工业已经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行业。这些说明,大伊山的原始居民以渔猎、采集为主,农业为辅,结合发展手工业,经济生活丰富多彩。
文化性质体现南北相融。出土文物既有北方文化诸如北辛文化的特点,又有南方文化诸如马家浜文化的特点。遗址出土的陶鼎腹部饰附加纹,鼎足呈柱状或乳丁状,陶钵多为平底,部分为“红顶钵”,有的钵、盆附羊角状把手,另有圆柱状陶支座等器物,这些与北方文明的北辛、二涧村下层、大村、淮安青莲岗、大墩子下层等遗址出土同类器物相似;带腰檐喇叭形圈足器、腰檐鼎与南方文明的浙江嘉兴马家浜遗址、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出土腰檐釜相似。有些器物的材料系通过交易直接得来,如玉石材料来自浙江、安徽一带,部分石斧的原料则来自山东。大伊山地处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之间,南北文化在此交汇、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