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坝子唯一的龙窑 桂花土陶(3)

薄涼少年

陶罐好没好 全靠眼睛观火苗

目前的窑炉虽说只有30年时间,但装窑,烧窑的方法还是延续传统。

“装窑也很讲究,坛坛罐罐码放要防磕碰破损,还要做到合理安排空间,让火烧紧实。间隔大了,空间未利用完,是烧不好的。”靠体力费脑筋,坛坛罐罐的大小,壁厚薄等都是放置考虑的因素。“都是凭经验,有时候一眼就晓得该往哪搁,怎么排?排几行?”

回忆起烧窑的日子,那连夜守望的窑火,是兰章树平淡口吻中无法掩饰的汹涌。“放好罐子,封好洞,就开始点燃材,逐渐提高火力。”因为龙窑本身窑身的倾斜,可以形成一定空气抽力,有利于窑内温度分布均匀,升温快、散热也快。

川西坝子唯一的龙窑 桂花土陶

通过风口和烟道,火光和热量逐渐向上吞噬窑室。随着温度增加,陶罐子内开始脱水,就像烤箱内正烘焙的黄糖饼干,“肉质”开始紧实。“加!”只要听到令下,光着膀子的工人操起小铁铲,一点一点从煤炭堆里铲起燃料,送进加炭口。

不同的陶罐,所加的燃料量也不同。需要紧实,耐装,也就是密度小的容器,必经高温磨砺,加的燃料自然也多。兰章树比喻烧陶就像炖汤,急不来。“柴得慢慢加,火得慢慢高,罐子金贵得很,温度过高容易开裂。”

看陶烧没烧好,全凭一双眼睛。“烧窑的时候基本是连夜整,没有什么尖端技术调控,人守着随时观察。”透过火眼,要是那上窜的火焰起了雪白的丝状,而那陶罐表面的釉料水汪汪地发亮,兰章树就知道,差不多要出窑了。

“等温度降下来,大概五十摄氏度以下,才可打开窑门,不然窑内温度骤然下降,会导致器物炸窑。”兰章树说,这都是兴了百年的规矩,乱不得。

不过,这座龙窑已经冷清很久了。

在离龙窑十米开外的水泥房里,一个四十立方米的现代化烧窑房正轰轰作响。“因为龙窑在烟尘排放方面没法避免,对周边环境的污染的确不容小觑。”兰章树很遗憾,目前这个现代化烧窑房基本已经取代了龙窑,负责日常烧制。

“机器化操作,温度的掌握调控都比以前方便。出产品的效率也更高,当然最重要的还是环保效应更好。”不过,兰章树还是迷恋着老窑的泥土气和烟尘味。“不是因循守旧,习惯了那么多年的味道,改不了。”

在窑火里氤氲古老章法,对于兰章树来说才是桂花土陶的本真。

内容加载中……
  • 趣闻 薄涼少年
  • 趣闻 攸然
  • 趣闻 妙蝶
  • 趣闻 香洁
  • 趣闻 想我所想
  • 趣闻 泪湿裳
  • 趣闻 泪湿裳
  • 趣闻 忆云氏
  • 趣闻 步惊云
  • 趣闻 弥猫深巷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