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塘栖镇 明清江南古镇之首
牙没力
塘栖镇,位于杭州市区以北20公里,苏、沪、嘉、湖的水路要津,京杭大运河穿镇而过,镇域内河道纵横、水网密布,自古以来就是杭州的水上门户。塘栖本来只是个小渔村,直到元末张士诚拓宽了官塘运河以后,人们沿塘而栖,小镇才初现雏形。明代弘治年间,广济桥的构筑使镇区两岸连成一片,逐渐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集镇。光绪《塘栖志》记载:“迨元以后,河开矣,桥筑矣,市聚矣。”又说:“塘栖官道所由,风帆梭织,其自杭而往者,至此少休;自嘉秀而来者,亦至此而泊宿,水陆辐辏,商家鳞集,临河两岸,市肆萃焉。”塘栖古镇曾为明、清江南十大古镇之首,但如今只保留了水北街一段,和周庄、乌镇等江南古镇相比,已颇显冷清。
塘栖历史悠久,始建于北宋,自元代商贾云集,蔚成大镇,明清时富甲一方,贵为“江南十大名镇”之首;2010年底,成为浙江27个小城市培育试点镇之一。
塘栖是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花果之地、丝绸之府、枇杷之乡”。著名的京杭大运河穿镇而过,使其成为苏、沪、嘉、湖的水路要津,历朝历代以来,塘栖均为杭州市的水上门户。著名景点有:广济桥、乾隆御碑、郭璞井、谷仓博物馆、申遗馆、余杭方志馆等。
塘栖在旧时称作唐栖,并有着众多的别称,这些别称大都散见于文人雅士所留下的书画题咏诗词唱和之中,其中以栖水、栖溪最为常见。有关塘栖镇名的由来,历来众说纷纭,无一定论。认可者较众者为“负塘而栖”一说。
古镇不大却有着跨越明清的老房,塘栖的古建筑颇具特色,深宅大院皆高筑封火墙,隐于弄内,引申出一条又一条的陪弄,据说旧时全镇共有弄堂七十二条半。塘岸近水,临水而栖。著名文学大师丰子恺先生曾对她作出如此评价:“江南佳丽地,塘栖水乡是代表之一。”塘栖是标准的水乡,处处是河,镇上的街面全都沿河而建,落成在屋檐里面,俗称“过街楼”。
为方便那些从水路而来的客商们休息,在那沿河的一面还都建有一长溜美人靠,塘栖人称这为“米床”。那一条条河道一条条街,全都用高高低低的石桥相连,全镇共有石桥三十六爿半。最有趣的是,就连那些高高低低的石桥上,都十分讲究地搭有桥棚,使得来往的行人雨天淋不到雨水,晴天晒不到日头。有俗语称:“跑过三关六码头,不及塘栖廊檐头”。这廊檐街之广、之盛,在江南水乡可以说找不出第二家,名震整个江南。怪不得,连丰子恺先生家乡桐乡石门的一句歇后语都以塘栖的廊檐街为内容,叫做“塘栖街上落雨轮(淋)不着”。
人杰地灵
塘栖为江浙名镇,自明正统间聚市以来,人才辈出。五百年来科举明经者数以百计,著述之卷帙数以万计,闺阁才女亦盛。塘栖山明水秀,名胜古迹较多,自古以来就有着众多美丽的诱人景色,旧时,曾有栖溪十六景之说。文人雅士们纷纷为这些景色呤诗咏句,为那些景点增光添彩,留下了不少诸如“市门相向锁长虹,画舸奔云趁晚风”之类的佳句。历经沧桑,时过境迁,时至今日,那些昔日的胜景大都早已湮没不存。然今尚存的超山观梅胜景,素为江南三大探梅胜地之一。
塘栖镇还有着地道的民风民情,安静得倒真正像个“古镇”了。在塘栖,你也许能撞见一个最有味道的老杭州。塘栖百姓历来对吃菜颇为讲究,口味甚刁,注重刀工和火候,讲究精工细作,重油重酱,讲究入味,其色、香、味、形的要求和杭帮菜近似。走过广济桥,一条水北街包罗了小镇上流传百年的传统美食。一些老底子的杭州人经常在那儿流连,买些零嘴。塘栖,古老的京杭大运河穿镇而过,带着乾隆六下江南时的繁盛,带着丰子恺坐船而来时的雅致,静静地守护着塘栖那些千帆过尽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