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凯里文化遗产(3)
优乐子
三、古建筑
孙文恭公祠
孙文恭公祠位于凯里市西北37公里的炉山镇老北门。为明代南京工部尚书孙应鳌的祀祠。祠址即原孙氏书舍旧址,孙应鳌年少时在此读书。
孙应鳌谢世15年后,贵州巡抚郭子章等为其请谥于朝,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诰谥文恭,于其书舍处建祀祠。祠建后毁于兵火,清光绪七年(1881)重建。占地面积594平方米。
祠坐西向东,其建筑按中轴布局,共分两部分:前为敕建孙文恭公祠,简称公祠,包括牌坊、院坝、前殿、厢楼、正殿;其后为附建于公祠的孙氏家祠,系其房族所建,简称私祠或家祠,包括后厢楼及后殿。
牌坊为砖结构,六柱五间五楼,三层檐悬山顶。明间为门,上嵌阳刻楷书“孙文恭公祠”石匾,坊上遍饰浮雕,牌坊古朴,雕饰优美。坊后院坝宽22米,深10米,有梧桐10余株高耸其中。
前殿系单檐布瓦硬山顶穿斗式木构建筑。面阔5间共22米,进深11檀6.8米。左右两侧封砌五山屏风墙,前后两壁皆木作装修,明间为出入通道。
正殿正楹隔天井迎面而建,前有踏跺3级,为15檀抬梁式构架,进深10.2米。其余同前殿。正面坊上饰以浮雕图案,悬有匾额。明间置六合门,各间窗棂缀以雕饰,装修典雅。殿内架梁为明袱,制作规整,明间设孙文恭公牌位于龛中。
两殿之间,南北两侧各有厢楼三间,皆单檐悬山顶,穿斗式构架,其檐口与两殿檐口平齐,封檐板将四幢建筑连为一体。天井呈正方形,边长10米,以鹅卵石海墁,中嵌八卦太极图纹样。
孙氏家祠以两厢一殿与公祠正殿围成宽16.5米,进深9米的鹅卵石天井,每边厢楼6间二楼,原作孙氏族人祭祖时住宿之用。后殿原供孙氏列祖列宗牌位,现建筑已属改建之物,为面阔7间二层楼砖木结构楼房,屋顶为庑殿式。宽21.8米,进深11米,高6.5米。家祠占地498.7平方米。
1989年凯里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凯里万寿宫
坐落于凯里老城东门街北侧。清乾隆年间江右人创建,道光十年(1830)重修。清咸丰五年(1855)毁,同治十三年(1874)复修。为中轴线布局二层楼房建筑,分三级三殿,即前殿、正殿和后殿,呈梯形进深,由麻条石台阶二十七级上前殿,九级上正殿,四级上后殿;二级高于1级1.5米;三级高于二级1米,占地2500平方米,是凯里市城区唯一留存价值较高的古代建筑物。
凯里万寿宫建成后,民国21年(1932)为江西会馆所用。民国26年(1937),中共凯里地下党小组在此成立“抗日救国后援会”,民国32年(1943),炉山县凯里民众教育馆也在此设立,民国34年(1945),省立炉山师范简师班在此开办,1950年年初,凯里镇人民政府驻其中,1951年上半年,炉山县凯里苗族自治区成立,区政府亦驻其中。2000年5月17日凯里市人民政府批准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9月,由于城市建设等原因,前殿被拆除。2006年3月,凯里市人民政府投资72万元对中殿进行维修。2006年6月被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凯里魁星阁
凯里魁星阁,位于凯里市城大阁山之巅,海拔763.5米,1982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乾隆年间始建,清末被风吹倒,民国14年(1925)复修。底层石堆砌,四层木质穿斗式六角撵尖顶建筑,翼角翘起,阁高17米,底层高5米。民国25年(1936)2月15日,再次被风吹倒。民国27年(1938)再次重建。阁楼改为三层,高14.7米。其翼角挂有木鱼、铁铃,山风吹拂,叮当作响。同时,恢复东(素厨)、西(荤厨)二厨,增建一道山门。南面增建观景楼和牌坊及西、北二亭。魁星阁原有道人居住看守,所有文物古迹保存完好。
1966年后,因无人守护,魁星阁遭到人为毁坏及风吹雨蚀,破烂不堪,仅存一座牌坊和主阁石门、屋架。1982年10月5日,黔东南州政府决定复修,并于1984年由州、市两级政府拨款18万元,群众捐资2.9万元,于1985年11月正式动工,1986年年底竣工。
魁星阁修复后,基本保持原建筑式样,为五层六角塔形木质结构抬梁式古建筑,琉璃瓦顶。阁高22.86米,底层对角径11.6米,占地97平方米。阁底层为青石围砌,设有前后大门。前门朝南,后门朝北,门两边分别镌有楹联“飞关过齐泰素景,苍烟几占小瀛洲”“凯水晴波滚滚奔来眼底,炉峰烟雨巍巍矗立樽前”。二至五层设走廊,花板装饰。一至四层翘角分别雕刻童子送观音、翻江龙、双凤朝阳、孔雀东南飞、八仙过海、八卦图等。阁基分内外四方台,内四方台为正方形,边长25米,外四方台为长方形,长76米,宽56米,花纹斜石镶砌,立有石柱,石栏杆,上刻有双龙抱柱、二龙抢宝、将相和等图案。此次重建,还新建有阁西吊脚茶楼,西岭凉亭和岩鹰亭等。
二屯崖城门洞
二屯崖城门洞位于香炉山二屯崖西南端,为明崇祯十五年(1642)李若星筑城所建。二屯崖城门建于二屯崖崖缺口处,大块方石砌就,拱形,高2.5米。门进深为两层,第一层0.84米,第二层1.25米。门上有横额一方,长1.15米,宽0.6米,阴刻楷书“是一保障”四个大字。两侧阴刻楹联一副,上联楷书“一障保名区雉堞山城千载固”,下联草书“层崖开胜境蜃楼海市两重盘”。过拱门登11级石阶处建有魁星点斗阁,三间二层木构建筑。明间为通道,左次间置土地菩萨,右次间置财神,二楼中间置掺进生点斗菩萨。
阁东北约50米处建有七层香炉塔,占地面积约36平方米,高约20米,四角撵尖顶木结构建筑。上盖小青瓦,飞檐翘角,悬吊风铃,劲风吹拂,叮当作响。各层有楼板,四面装棂窗,由底层旋梯而上。明清时期,香炉塔既是战时的了望台,又是战时的指挥所。城门洞地势险要,是香炉山的第一道险隘、第一道雄关。魁星点斗阁和香炉塔早毁,城门洞尚存。
南天门
“南天门”位于香炉山顶层南面,与“九十九磴坎”连为一体,是香炉山的第二险隘、第二道雄关。“九十九磴坎”至“南天门”,狭窄陡险,是通往香炉山顶层的唯一通道,故称“一线通”,又称“一线天”。为此,明路南知州汪良有诗云:“雄关未许容双马,杀气曾教走万军。”《重刊清平县志》也有“一夫守之,可以御百”的描述。此通道踏跺九十九级,高36米,垂直高度27.3米,宽1.9至2.5米。两壁有“云梯”“南关”“步南天”等摩崖。“南天门”建于“九十九磴坎”顶端,拦截路口,紧连两壁,中置一拱门,细钻条石修建,无缝、坚实、牢固。搭门为两进一体,一进高2.44米,宽1.33米,进深1.03米,另一进高2.3米,宽1.97米,进深1.35米。“南天门”下宽4.41米,上宽7.3米,高3.1米。过拱门后登石梯22级即进入平缓顶层。“南天门”顶上建有一亭,称“南天门亭”,为二间木质瓦顶。亭中置数尊菩萨,西向南方。清咸丰年间毁于兵燹。
清光绪七年(1881)修复。民国初年一和尚(俗名杨光明)捐资重建,解放后毁。“九十九磴坎”至“南天门”路段由于年久失修,毁坏较多。1989年,市人民政府拨出专款维修该路段,其石级均为细钻条石,两边并设铁栏杆供游客上下攀扶。
石桥花桥
尹家桥
位于凯里市湾水镇东南3公里大翁凼南侧。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据《清平县志》记载:“尹家桥在翁凼小河,监生尹占鳌建”,故而得名。该桥为3孔石一拱桥,呈弓形,全长40.35米,跨径11.35米,宽6.7米,高7.46米。桥面为青石板铺设,两侧用青石细料栏杆围护。昔日为凯里通往黄平县境的古桥之一。1989被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同牛花桥
位于三棵树镇同牛寨脚,距凯里市中心12公里,跨越格冲河源头。建于民国31年(1942),长5米,宽4米,高4米。该桥为长廊式木质建筑,两侧花栏庭柱,设有坐枋供人休息。桥为瓦顶覆盖,两端为高大翠柏和香樟树。
水寨花桥
位于旁海镇水寨寨脚,距凯里市中心20公里,跨越水寨河,系木质结构人行桥。民国35年(1946),翁项乡第五六保联建为平桥。1952年扩建,加立房柱、设栏杆、安坐枋、盖青瓦,成为长廊式花桥,颇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