濉溪民间曲艺(2)
浊酒尽余欢
淮北琴书
淮北琴书是地方曲艺的大曲种之一,它源远流长,积累丰富,旋律优美,板式繁丽。既能说唱传奇大书,又能咏唱抒怀寄情的曲段。它是以说唱为主的曲艺形式,流行于苏西、豫东、皖北、鲁西南一带。
淮北琴书的音乐曲牌有《大八板》、《小五板》、《垛子板》、《慢板》、《快板》、《喜调子》、《哀调子》等曲牌。琴书开场前,先合奏一段曲牌《大八板》,群众称为“打闹台”,艺人称“拉拉场”(把观众吸引过来听书),优美、动听、欢快的音乐把观众吸引过来以后,即开始演唱小段,然后“开正本”(唱大部书)。淮北琴书在演唱小段之前,还有一段和观众交流的语言和唱段,以表现艺人谦虚和蔼的态度。
淮北大鼓
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淮北大鼓诞生于濉溪县,在苏鲁豫皖接壤地区广为流传,器具主要有大鼓、鼓架和板,演唱特点多为一人演唱,演员一手击鼓,一手打板,亦说亦唱。唱腔高亢婉转,地方特色浓郁,多采用地方小调或吸收其他地方戏曲剧种曲调,语言诙谐幽默。
淮北地区唱大鼓,多是在秋冬农闲季节,有的是艺人走村串户演唱,也有的是在逢集、赶庙会的场子上唱。大鼓书的段子有长有短。短段多是由《封神榜》《三国演义》《红楼梦》《西厢记》等古代小说戏曲中摘编的精彩故事片断,如《糜氏托孤》、《黛玉悲秋》、《红娘下书》等,也有《孟姜女寻夫》、《小姑贤》一类的民间故事。由于其表演是连唱带说,很像带唱的评书,所以民间称为“大鼓书”,把听众叫做“听书的”,而称大鼓演员也叫“说书先生”。
唱大鼓的过去属于“江湖人”,大多是穷苦人家的孩子自小拜师学艺,其间吃穿都由师傅负责,当然登台演出的收入也都归师傅,空闲时还要帮师傅家干家务零活,熬到正式出徒后,才能自立门户演出谋生。临涣镇李塘圩子村82岁老艺人李明才,抗战时期在新四军游击队学唱大鼓书,至今仍坚持在乡村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