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民间工艺 惠安石雕
煙雨過客
惠安有储量2亿立方米以上的花岗岩矿藏,石材质地精美。崇武的峰白、东园的细花、张坂的花岗、螺阳的古山红、黄塘玉昌湖青石等,或石质坚硬,经久不变,白里透红透黑,色彩斑斓莹洁,或质地精细,色泽青翠,不忌酸碱,散热快。丰富的石资源,是惠安石雕、石材行业发展的基本条件。
作为一种民间工艺,惠安石雕以其繁多的种类、独特的风格和浓郁的地方色彩,驰名中外。它集工艺美术与文化艺术于一体,化顽石为神奇,极富艺术之魅力。
惠安石雕,继承北派质朴粗犷的风格,又兼以南派细腻纤巧的神韵,千百年来推陈出新,独具艺术魅力。加上惠安石雕工匠聪颖能智,有非凡的艺术创造能力,使惠安石雕业不断壮大起来,成为惠安不可忽视的经济力量。
明代以前的惠安石雕
惠安石雕始于何时,旧志书上没有记载。但是,说惠安石雕工艺历史悠久,却确实可信。
在惠安境里,现在可以查证的石雕作品,时代最早且保存较完整的有位于螺阳盘龙山下的唐末威武节度使王潮的墓室,其石雕类涉文官、武士、马、虎、羊、华表等圆雕和莲花浮雕,是石雕刻和石建筑的艺术综合品。王潮是河南光州人,唐光启元年(885年)入闽,卒于唐乾宁四年(897年),其墓室的雕刻和建筑距今已有千年历史。
唐之后,还有竣工于宋代嘉祐四年(1059年)的洛阳桥上留下的石将军;始建于南宋绍定元年(1228年)的泉州东西塔;宋建的南埔仙境石塔;元建的獭窟石塔群、后龙圭峰塔和平山寺石塔;明建的有下埭伊斯兰教墓、百奇接官亭和洛阳刘望海墓坊等。位于东岭许山头东堡村凤山之麓的明代资政大夫都察院石都御史张岳(惠安东坑人)墓,还留存了些将军、马、虎、羊、狮、华表等圆雕和双龙、兽类等浮雕的残件。
明代初年,崇武半岛一带,已出现了不少石雕作坊,足见其时石雕业已初具规模。纵观明以前的石雕作品,惠安石雕以石人、石兽为主,其艺术风格受到唐代以前中原文化的传入及宋元两代闽南的建筑风气的深刻影响,都呈质朴粗犷的风格。
值得一提的还有:经考古发现,崇武大□村有新石器晚期的石具,如果说这是惠安石雕的渊源所在,那么惠安石雕史就不止一千多年了。
清代及民国的惠安石雕
明清以来,惠安石雕工匠大多是崇武五峰村姓蒋的。蒋姓石匠得传于李姓。李姓原居青山下三李等村(今属山霞),其祖传为张悃(一说是三国时吴将,一说是五代时闽将)部下,随张悃扎寨青山并定居下来。据传,李姓居青山时最晚也在五代。五峰蒋姓始祖蒋旺(安徽寿县人)为明洪武年间江夏侯周德兴的部下,来崇武参加建城,他的第四代有一支系定居峰前村。五峰蒋姓的祖先原以修木桶为业,后代的人才跟李姓学习石雕工艺。所以,明初崇武一带已出现不少石雕作坊一说,不无道理。
惠安石雕工艺真正发达起来应在明末清初,艺术风格已开始形成自己的特色,即由质朴粗犷转向精雕细琢,狮子和龙柱成了这个年代的主要石雕作品。其特点就是在工艺上注意线条流畅、结构匀称、形态逼真、神韵洋溢的美感,它在惠安石雕发展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南匠代表人物李周所作的福州万寿桥的石狮和福州“南郡会馆”的龙柱标志着这一时期的石雕工艺风格。
惠安石雕工艺的黄金时代是从光绪年间(公元1875年-1908年)开始的。其时,惠安的石雕工匠开始走出惠安,本省的福州、厦门和闽南侨乡等地乃至台湾岛均有惠安工匠的许多石店和石雕作品。五峰蒋姓石雕工匠独领风骚。福州的北门、西门、东门、龙潭路、下杭路、西湖等地头均有石店,其中开设在澳门路的“蒋源成”号最为著名。厦门的角尾、海沧、浮南桥、山坡头等地也有惠安工匠开设的石店。其中,“蒋泉记”和“蒋泉益”号还分别在仰光、槟城开设分店。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人在台湾大兴建筑之风,惠安石雕工匠去台谋生的不少。台湾的石雕工场少不了五峰蒋姓工匠,所以“无蒋不成场”一说风靡台湾岛。以五峰蒋姓石雕工匠为代表的惠安石雕工艺誉满海内外,为惠安石雕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其时。崇武城隍前的一对石狮;南埔沙格宫的三对蟠龙柱;峰尾东岳庙和城关西门龙泉宫的青石龙柱;台湾龙山寺等地的人物石窗、龙柱、花鸟柱;福州于山白塔寺的两对蟠龙柱;厦门海沧保生大帝庙边石坊上雕刻的“施公案”故事;晋江陈林村的两个“四不象”;仙游城外四脚石坊内的花石堵等这些石雕名品,使省内外的庙宇和民居生色不少。这个时期的惠安石雕技艺已臻完美,就是连龙柱的雄雌之别也可击之辨声而知。
由于商埠开放,惠安工匠的石雕产品(以墓料为主)出口额增加,开拓了国外市场,同时也引进了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石材。
民国初年,惠安石雕从传统工艺和制作中新辟途径。福州“蒋源成”号的第三代传人在民国初参加南京中心陵和广州黄花岗烈士陵园等重大纪念性建筑物的石雕加工和安装工作,惠安石雕名声大振。其后,由于战乱,惠安石雕业景气不佳,特别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惠安石雕产品的出口基本停止,国内销路也停滞下来,石雕业的处境极端困难。崇武海口张家大院门堂的石雕作品堪称民国末期的惠安石雕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