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湘阴县民间生产习俗
映风君
一、农业
岳阳市湘阴地区的农民在生产上的习俗极多,一般习惯于年前查“皇历”,结合“月占歌”来分析每月的气象以定农事。
除夕看天色,俗信其黑,否则“三十夜里亮堂堂,不是洪水就是荒”;立春前,化装奏乐玩春牛,挨户送“春牛图”祝福,以取赏;上元之日,火烧田塍枯草以杀虫卵,叫“烧元霄”;“六月十五看月光,但看来年荒不荒,习惯认为此日清晨,太阳能在月亮落水之同时冉冉上升,将预示来年青黄相接。农民也积累不少工作经验,从而形成如下良俗。
备耕。
讲究“三犁三耙”。年前“犁冬田”,叫“翻板坯”;二道三道叫“整田”、“耖田”。有种绿肥的传统,所谓“草籽种3年,坏田变好田”。对禾种极为珍惜,有“宁可饿断肠,不可吃种粮”之警句,认为“会种田,勤换种”,“种子年年选,产量年年高”。浸种育秧要求:“二月清明迟下种,三月清明早播秧”,浸种催芽不许喝酒,下种、插田不许叫“吃饭”;对秧田极重视,有“会作田作一丘,不会作田作一洲”之谚,播种要领在于稀,所谓“稀播秧成片,密播秧成线”。
插秧。
叫“插田”,农家男女老少全投入,有“插田鸟叫,不分老少”之谚,插田日之凌晨,鸣鞭炮下田扯秧,叫“开秧田门”。农村“重青、不重黄”,插田能手有“师傅”之称,他手腕系红布条,领队下田伴坳插“头畦”,其他人依次下田,后下田胜过先下田者,叫“盖被窝”,败者须腾位给胜者,叫“腾畦”,要求伴坳插禾,所谓“插田不伴坳,担谷去一半”;旧俗爱稀植,有“稀禾结大谷”之说。
50年代开始推行“拖架子”,3x6或4x6寸,少了秧,向剩秧户求援,“拖麻索”;80年代开始掏钱买秧了;人手不够大家帮,叫“打帮工”。
收割。
叫“扮禾”,通常是凌晨吃早饭“开桶”,2人合扮1桶,叫“对子桶”;3人合扮1桶,叫“木马桶”,各扮完两担毛谷,天光吃“中餐”;上午再扮两担后完工。也有继续加班加点的,叫“赶担子”,须另付酬;50年代后期,打稻机逐渐代替扮桶,割禾递禾人数大增,特别是变单季稱为双季稻,收早插晚季节性强,从而形成“双抢”,是一年农事极忙的时刻。
新中国建立前,湖区扮禾大多要雇外地劳力,主家只负责整田、插秧。60年代后期,随着妇女劳力的发掘,电力排灌的发展,收割工具的改进,湖区不需外地劳力了。
二、渔业
旧时,湘阴渔民长年生活于江河湖泊中,有传统的捕捞经验。渔民世代受湖霸、潭主的压榨,居无定处,文化落后,因此,禁忌颇多。
旧时新造渔船,要“关头”、“亮墩”;下水要喊礼、退煞;渔船内供“白龙将军”神位;人在船上忌将脚悬于船舷,只能盘腿而坐,尤忌女人上船头。60年代以前,请罾匠织网时忌猫,网成,须以猪血等物胶网、甑蒸。此日全家如逢大喜,禁不吉利言行;妇女不许蒸网;为防孕妇闯入,蒸甑上挂镜面一方,俗谓“照破四眼人”;妇女不意跨过渔网,主人即时挥纸钱划圈三匝焚化于所过之处,以示“消灾”。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大集体生产,逐渐破除了对妇女的歧视。鸬鹚划子旧为潘姓专利,分别于四月八和十月,在横岭湖和浏阳潘氏宗祠两地“齐帮”(聚会)后开业。此旧规今日已废。
旧时捞鱼苗,有荆河(长江)南河(湘江)之分。隔年预测春汛,传统习惯是“春雪垢)百日发大水,冬雪(后)四月捞鱼苗”。另外,观察清明节南方掣闪,“南边掣闪掣得低,道州发水不用提;掣得高,有鱼苗”。鱼苗到g张网地的具体时间,则按“道州发水慢慢悠,七日七夜到潭州(长沙)”去推算。“鱼从至断”,夏至以后就无苗可捞了。
旧时,渔民正月择成双吉日发行,禁说“猫、虎、龙、鬼、梦”等。在四季渔汛中,以秋汛为旺季,谓之“走秋俏”;以水宽难张网的夏汛为淡季。起风、涨水不下业,“涨水三天莫下河,退水三天安排箩”。“风小布挂钩、流水打行钩,对水打撒网、高水打卡钓、低水挂麻绳”。新中国成立后,渔具有所改进,一船多艺,一人多能,渔业已无淡旺,有风无风,水涨水落都能捕鱼。加之渔民已迁至岸上定居,生活得到不断的改善,学文化、讲科学,旧时乞求神灵、迷信禁忌和歧视妇女等陋俗已荡然无存。
三、陶业
湘阴窑业,创始于两晋,即有被誉为全国六大名窑之一的唐代岳州窑。旧时,陶土采掘工人,于农历四月八日接“辖神菩萨”牌位到家,唱戏还愿,祈求平安。然后,择吉日,进洞取土,谓之“背坑”。进洞挖土先以锄头敲洞顶,探虚实、听响声,谓之“试顶”,继而“光顶”。洞顶如有“蚂蚁路”(裂缝)预兆塌方;坑内灯光摇动、蚊子嗡叫,均须停工避祸;洞内要严守“三要四不”,即:要打赤膊、剃光头、休息要在洞口靠壁坐;不高声、不急跑、不丢泥坨、坐不绞二郎腿。说话忌讳“龙、虎、鬼、梦”;“脱衣”、“脱鞋”说“卸衣”、“卸鞋”;“点灯”说“化灯”;“黑灯”说“熄灯”;人死说“人蔫了”。尽管如此,塌方、倒洞、伤亡仍屡见不鲜。
湘阴制陶业原为宗族垄断,所谓“八姓为陶”、“六人班”。 自清乾隆到民国后期,有14姓垄断陶业达200余年。窑业主雇请的“掌作师傅”(技术较高者),要请“吃八餐”。即:腊月24日定工饭,翌年开工的“发行饭”、头窑饭,端阳早、中饭,六月“吃新饭”,中秋中、晚饭。开工之日,只做8件货,叫“八发”。每年烧头窑,要敬神、办头窑“神福”。对烧窑技术高超的“慧帚师傅”要另眼款待。俗称真,真吃鱼烧鱼窑,吃肉烧肉窑”。一般窑工长年累月,沿缸坯驼背弓腰,进退作顺、逆时针转动;热处理靠太阳;冻裂与否但凭天意。广大工人一牛处在“窑烟往上冲,月月扯不伸(土音读chen),窑烟往下盖,年年还旧债”的窘境。
新中国成立后,陶业经营走向了集体化,特别是70年代以来,大部分手工作业改为机械操作。新建的隧道窑,改变了传统的烧制方法。各工艺有所改进,摒弃了许多陋习,特别是破除了千百年来禁止妇女在窑上作工的封建旧传统。
四、船运
湘阴自秦以来,即为南北航运要道,旧时船运习俗甚多。
造船需择吉日,备“神福”,请人进山釆木。木以椿树为上。有用樟、槠、杉、枣造船的,则必钉椿木一方以祈福。择吉日开工造船,船体粗成,搭台唱戏以致贺;船壳完成后,有如陆地建房之上梁,须行“关头”仪式。即在船头披红、掌墨师傅于船头边赞边钉四口钉子:“钉头口,添人添口;钉二口,荣华富贵:钉三口,清吉平安;钉四口, 四季发财。
”宰雄鸡,淋血于船头后,将雄鸡掷于官仓内,口赞:“雄鸡进宫仓,快卸快装”;全船竣工,新船下水之前一日,于船之头和东、南、西、北五方,燃烛照明,全船烛灯齐亮,谓之“亮墩”;并祭鲁班、祭“摇钱树”(桅杆)、祭舵。官仓两侧贴“九曲三弯随舵转,五湖四海任船行”的对联;次日下水,须于凌晨乘露水未干之际,推船驶向河心。
航行中,开船叫‘开头”。正月初六,必燃炮起锚向上移动,预祈生活向上;正月十一“船爹爹”生日,以红绸包船头,奏鼓乐敬神,全船休息不动工具,以示一年中平安顺遂。
开船的早晨忌“放刽”(即说不吉利话)。“沉”说“浮”、“落”说“起”、“扯”说“扬”。路过各地洞庭庙,须备三牲香烛上岸膜拜,祈赐平安。船民航行间,两船相遇,习惯上水让下水、单船让拖船、轻让重、横过让直流;停泊时,靠岸首尾相连3艘船外,后来者依次停靠、无所争。这种相瓦,关照之风沿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