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万年稻作民俗文化(3)

爱都爱了

积淀深厚的稻作民俗文化

仙人洞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常年“面朝黄土背负天,曲腰躬背扶锄犁”,在长期的水稻耕作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创作积累了一大批反映生产生活的农谚、民谣以及民间神话、传说、故事等的的民俗文化。这些民俗文化,以各自不同的形式,活跃在民间,世代相传;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政治观点、意志愿望、生活情趣,形成万年稻作文化的独特风格,生动地透视出万年稻作文化多姿多彩的特征,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不少稻作文化习俗至今仍沿袭不衰。这些稻作民俗,是万年人生活的抒情诗。这些在农耕生活中形成的稻作民俗文化,仍然是万年人建设万年的宝贵财富。

农谚、民谣。

几千年来,这里的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约定俗成为稻作农业生产的谚语。它是万年稻作文化系统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从事稻作农业生产上起了积极重要的作用。它是随着农业的起源,生产经验的积累而逐渐产生的,是先人长期生产和生活经验的结晶,是当今中国乃至世界的独具特色的珍贵农业文化遗产。

万年历代农人“父诏其子,兄诏其弟”以口头传授农业生产、生活知识为载体,继承和发展古农谚,它简短、通俗、顺口,便于记颂和传播,深受民众的喜爱。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化工作者从全县各地搜集与农耕文化相关的农谚近千条,其中稻作农谚180余条。这些农谚分为稻概说,土宜、整田、育秧、施肥、灌溉、除草、病虫害、倒伏、生育、收获等。从流传于万年的农事类的的谚语里人们可以学习和掌握当地的“农事理论”和耕作习惯。比如:“懵里懵懂,嵌社浸种”、“雷打惊蛰前,无水做秧田”、“清明前后,撒谷种豆”、“谷雨前,好种棉”、“大暑前三日割不得,大暑后三日割不出”、“七月半,借花看;八月半,捡一半(棉花)”。

还有不少民谚,生动形象地阐述了工作、学习、生活中的道理。如:“吃了元宵果,各人寻生活”、“走不完的路,读不完的书”、“栽禾看秧,娶亲看娘”、“过了七月半,洗澡爬不上岸”等等。还有不少民谚语言流畅,很有韵律感,好似一首首民歌,如《一根线》:“一根线,搭过河,河边嵬仂会栽禾:栽一棵,望一棵,望得禾黄娶老婆”,曲调明朗、欢快,旋律优美,生活气息浓,充分地体现出—种地方特色极浓的稻作文化。

节令习俗:

水稻千万年的种植,富庶了万年的大地,也使万年聚集了醇厚的民间习俗尤其是节令习俗。如教犁、春社祭社公、敬五谷神、清明敬土神,开秧门,端午划龙舟,尝新节,拜稻祖,祈龙求雨,开镰谢谷神等。这些稻作农俗别具风情,数量之多不胜枚举,有些仪礼至今仍在流传。立春五戊为春社,旧时春社是祭社公的日子,传说社公是主持一方人畜平安的土地神。人们演社戏,吃社果,祭社公神,以求风调雨顺、人畜平安。过了这天,天气转暖,耕牛下田,农民开始春耕。

从某种意义上讲,“春社”的习俗向我们传递着一种稻作管理技术的原始信息。现在科学种田,大多数万年权民不信神,不求天,社公庙也毁了。在“立春”之日,农民将牛犊牵至畈上教犁田。由一人牵牛绳,一人扶犁,引导小牛犊犁田。耕田不多,主要是教牛犊走犁路,俗称“教犁”。江南部分地区农村把农历六月初六定为尝新节,节日里先以新米饭敬祖宗,再以新米饭给狗尝,然后才是全家聚餐,“以犬尝稻”的仪式在万年乡村延续了上千年。每年的端午节在万年最为热闹,这时,除家家户户包粽子、煮茶蛋外,石镇、梓埠、齐埠等地的群众自发组织龙舟比赛,以示对丰收的庆贺,四乡八亲的群众都纷至踏来,聚在河边,外出务工的人员也会赶回家乡,观看和参加一年一度热闹非凡的龙舟活动。端午节龙舟活动,到处响彻着喧天的鼓声和“嗬哟嗬哟”的号子声,场面十分壮观。

民间传说:

自古以来,美丽神奇的地方总有动人的故事衬托。如传说一次洪水之后,上帝派动物送稻谷给人吃,这些动物只有狗把稻谷成功送到人手里,当狗在泅水时,它所带的稻谷被水冲走了,但粘在尾巴上的稻谷没有冲走,所以后来人们所种植的稻谷都是生长在稻茎的顶端(尾巴)上。最具神奇的莫过于贡米的传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尚未登基时,曾经同陈友谅在江西的鄱阳湖打了一场恶战。这天,朱元璋遭到陈友谅的埋伏,大败而逃。逃到了万年的荷桥。

当时,万年连年大旱,乡民颗粒无收,人困马饥的朱元璋进村后,只见满目荒凉,听不到鸡犬相闻,看不见半缕炊烟。他牵着马,进了村后的雷公庙,放马山坡吃草,自己则找一块门板歇息。忽然,进来一对少年男女,跪在他面前哭诉:他们自称是米谷神仙,见这一带百姓穷得连谷种都没有,便想为百姓造种。可是,此地久旱无水,没法造出谷种。今见未来的皇上驾到,特请他帮一把。说罢,他们转身离去。朱元璋起身尾随其后,只见两位少年摇身变成两棵稻苗,在月色中节节长高,不一会就结出了沉甸甸的稻穗。朱元璋大喜,转身回庙取容器装稻穗。谁知只在案前找到一方大砚台。朱元璋将稻穗捋入砚台后,天已大亮。

这时,他听见村里传出哭声。原来,一户村民家中死了两位少年,他们生前每天都在荷桥坞的山上凿泉水,凿了一年,水没凿出,却双双累死。朱元璋发现,这两位死者正是昨夜跪拜他的少年。他忙问村里人,要怎样才能找到水源?一位老者告诉他:“要想找到水源,除非有雷公神相助。”朱元璋回到雷公庙,请雷公神大显神威。雷公神见未来的天子相请,不敢怠慢。他升至半空,举手一劈,炸雷响过,泉眼洞开。从此,荷桥坞里的潺潺流水常年不断。就在雷公显灵时,装稻穗的砚台也滴进了几点泉水,把砚中的稻种染黑了,少许墨迹渗进了米粒。后来,荷桥贡米尖上的小黑点,也就成了贡米的标饰。

丰富多彩的稻作饮食文化

万年自古就有“食尽江南米粮川”之誉,千百年来,美丽富饶的万年饮食文化非常丰富,独具稻作文化的魅力。万年传统用稻米制作的小吃品种繁多,有百吃不厌的饭麸果、元宵果、社果和清明果;有味浓香纯的粽子;有令人回味无穷的水酒和谷酒,冬可御寒,夏可解渴;有香柔可口的麻糍和汤圆;有人见人爱的年糕、千层糕、贯心米糖、酒糟鱼等。贡米加工产品有:贡谷酒、贡米粉、贡米年糕,贡米盪粉、贡米糖等。

不同的节庆,不同的稻米饮食,如元宵的汤圆、清明节的清明粿,端午的粽子,中秋的冻米糖,春年的年糕,还有上梁的糍粑,各色米食点心高达上百种,成为万年美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

这些小吃的做法各异,有的做法还十分讲究。千百年来,包元宵米果是件大事,它一直是农村大众化的食品,至今不衰。在正月十五日前几天,家家户户用贡米舂粉做元宵果。里边馅料有萝卜丝、菜叶、香菇、冬笋、豆干、绿豆沙、芝麻糖等。有的人家人多,或生活富裕,动辄包上百斤米。为了迎合人们的不同口味,往往在米果上做成各种记号,以表明这是什么馅的,那是什么馅的。还有的人家专门做一块木板印模,把包好的米果放在印模上一按,印成各种花纹,以区别果馅的不同。还有的做成各种生肖,涂上色彩,寄托新的一年美好祝愿。蒸熟后,非常美观。

万年的麻糍非常有名,群众无论是逢年过节,或庆贺仪式,都以麻糍作为主要礼品办喜事打麻糍。在贡米产区,无论是周岁弥月,还是七十大寿,或者娶亲嫁女,新屋上梁,都必须打麻糍开贺。

麻糍打得多,就愈打愈精,麻糍所用的糯米要浸泡适度,蒸糯米的火候要充足,用碓舂木柱舂,都得舂细舂稠,为此做成的麻糍,白嫩而光滑,或煎或煮,都是一种好点心。糯谷虽种植面积不多,但家家农户都会种两三亩田,以作自用。比如谁家今年有什么大喜事,他就得种点糯谷,不然,打麻糍就没有糯米了。

小儿周岁弥月,虽是小事一桩,可是较富裕的农家都十分重视。周岁这天,一早就要请人打麻糍,鸣鞭炮开贺。送来贺礼的亲朋友好,欢聚一堂,向主人恭贺道喜,然后吃麻糍。中午,还得吃酒,划拳猜拳,以示庆贺。

寿辰日这天,放鞭爆开贺,全村男女老少前来道贺,东道主以麻糍招待客人,气氛极为隆重。中午,还要摆开桌子,大鱼大肉,宴请前来祝寿的亲友宾朋。

娶亲嫁女,也要打麻糍待客。荷桥地区古属信州管辖,民间风俗尚保留古越族的遗韵。婚期前一日,女方张灯结彩,大摆宴席,招待前来送花粉的亲朋友好友,俗称“花朝宴”。旧时,亲友送“花粉”礼的物品,除花、擦面粉外,还要送嫁衣或彩礼等等。翌日,鸣鞭炮开贺,做麻糍招待贺客。

新屋上梁,做麻糍抛梁,也是一场重头戏。屋东选择吉日良辰上梁,上梁前,要举行祭梁仪式,点上香烛,摆上酒肴,石锯木三匠,手提一只雄鸡,滴鸡血于梁上,屋东则跪地祷告。祭罢,将梁吊上,架在栋柱上,俗称:架梁。此时,石、锯、木三匠,将麻糍从梁上抛下,边抛麻糍边喝彩。比如木匠喝道:“伏以,鲁班先师立头功,盖起新房又一幢,老板住进新屋后,子孙万代乐融融”。木匠师傅喝一声,其他工匠则应一声:“好”。如此木、石、锯三匠轮番喝采,将近折腾一个小时,才算完毕。抛梁的麻糍,一般是由内亲做好送来贺梁的。贺梁麻糍不撒芝麻,只是在上面印一红点,以示取彩。麻糍抛下梁后,看热闹的人纷纷去接、去拾,为的是图个吉利。屋东也要做麻糍招待贺客,中午还要举行宴会,宴请客人。

万年的粽子也很出名,粽子品种很多,有芝麻粽子、绿豆粽子、光豆粽子、饭豆粽子、豌豆粽子、红白莲粽子、腊肉粽子、碱水粽子,堪称万年“粽子系列”。粽子用料颇为讲究,要用一季优质糯米、小麻油、鲜箬皮、老粽叶,在火候方面,要注意到粽子的烂和软,鲜箬皮的香味,要从粽子中散发出来,煮熟后粽子的味道极美,且各有各的味道,每逢端午,家家户户都会品食粽子。粽子现已成为万年县民间很受欢迎的食品之一。

过大年做米糖和雪花豆是万年一大特色。在农村,过大年家家户家都要做米糖,既可过年待客,又可以供自己食用。早在一个月前,就选上等糯米,蒸熟,经过冻晒,做成“冻米”,然后炒成“爆米花”,准备做米糖时的需要。米糖制法:选用上等糯米,用水浸透,再把它蒸熟,做成糯米饭,再放在缸内发酵,把淀粉变成糖,然后,用一木榨将其汁取出;放在锅内,用大火煎成稠状,做成糖饴。这道工序一般在当天晚上做好。第二天早晨,将做好的糖饴,放在木杆上用手扯、拧,俗谓:搭糖。糖塔好后放入芝麻,或豆沙等馅,再揉成细长条,剪成两寸一根的米糖。其特点:又薄又脆,又香又甜,是民间大众化的小吃。糖饴还可以制麻片,爆米糖等。雪花豆的做法也非常讲究。农妇将大豆数升,入锅爆炒,待苏脆后,浇上糖饴,撒上爆米花粉,然后反复搅拌,使每粒豆子都沾上爆米粉。晾干后,雪花豆就制成了。吃起来,又脆又香又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千百年来,种田的辛劳程度是难以言说的。因此,农家对来之不易的收获格外珍惜,并由衷地尽情庆贺。每年下半年丰收季节,几乎每家每户都开始做年糕,这种年糕各家都做很多,浸泡在水中,要一直吃到来年开春。

年糕。相传,古代就有打制年糕的习俗。贡米年糕在贡谷产区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大众化食品。每当冬至过后,家家户户就要舂贡谷,制成米,再把米用冬水浸上三五天,然后捞起来沥干,把浸胀的米,放在水碓里舂,边舂边筛,粗的米粒,又放回碓臼内舂。这样筛出来的米粉,又细又爽,是打年糕的好原料。蒸年糕的方法各地不一。荷桥上下村的农民蒸年糕是这样的:用一把木甑,下面铺一张圆形棕叶,锅内烧开水,待甑内冒热气,就把米粉均匀的撒到甑内,蒸熟一层,再撒一层,待蒸到五寸高左右,从锅内端起甑倒出整块年糕,去掉棕叶,放木板晾干。这样一甑一甑地蒸。如果要蒸两百斤米,得花一整天时间。年糕晾干变硬后,再用刀一条一条切开,放在大水缸内浸起来,三五天换次水,保持新鲜,一直可浸到第二年清明。农忙起来,人们用年糕煮粥,吃了不饿,还可以炒年糕做点心。荷桥一带,竹笋炒年糕那是一道传统美食。

另外,谷粒进仓,新米上市时,农家都习惯用新糯米酿制米酒,来分享丰收的喜悦。每到新谷登场,农家就挑选上好“坞源早”,晒干扬净,浸泡三五天,再用甑把它蒸熟,然后用陶缸装起来,放上酒曲,盖上缸盖,严严实实地封好,使之不透气,可发酵。大概过个把月后,把缸打开,用酒甑蒸这发过酵的酒谷,这就叫:“吊”酒。经过这样的工序“吊”出来的酒,香气扑鼻,酒味醇厚。酒精度可达50%以上,他们为了测试酒的好坏,往往舀上一杯酒洒在桌上,用火点燃,只见蓝绿色的火苗窜上窜下,熊熊燃烧,烧干后,桌上却什么痕迹也没留下。这种酒是上等好酒。万年人办丧葬,无论大户小户,举丧都要设灵堂,将遗体陈于客厅,并摆灵让亲友祭奠。遗体的头旁,必须盛放一碗白米饭;脚边,点上一盏油灯。据传,这是让亡人在阴曹地府吃饱了赶路,虽然荒谬,却也可见对米饭的重视。

淳朴厚重的稻作民间艺术文化

稻菽卷起千重浪。万年自古至今,文风鼎盛,肥田沃土哺育出了许许多多的名家文人,也孕育出多姿多彩的稻作民间艺术文化。传统稻作文化活动有山歌、灯彩、戏剧、书法、曲艺和刺绣、纸扎工艺活动等,千百年来,她像滔滔江水,源远流长,汇集在祖国民族文化的大海之中,一直为人民群众所喜爱。

山悠悠,水悠悠,万年民间歌悠悠。曾有一首民歌写道:

你说我歌多不多,楼上关了三皮箩;

半夜老鼠咬破一个洞,漏了几千下江河。

这首民歌采用夸张的手法,极为幽默而形象地说明了万年的民歌之多。万年民歌种类繁多,有山歌、田歌、灯歌、号子、小调、风俗歌等近十种。这些山歌通俗易懂,多为农田劳作所唱,节奏规整,似说似唱,长于叙事,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她像一束鲜艳的花朵,纷呈着灿烂的色彩,散发着扑鼻的清香。如《耘禾山歌》、《车水号子》、《舂米号子》、《十劝郎》等等。下面是万年过去流行的一首《长工歌》,极具地方韵味:

日头公公快下山哎,

我打长工实艰难哪,

一日三餐糙子饭哪,

一片咸菜下三餐哪。

这些稻作民俗,曲调明朗、欢快,旋律优美,生活气息浓,极具地方特色,是千百年来万年人生活的抒情诗,不少至今还在万年乡村、田野传唱。

万年稻作文化的保护与弘扬

万年稻作文化,是历经一万多年的历史积淀,逐步形成的在农业、工业、商业以及风俗、艺术等方面具有万年地方特色的文化。它是一块独特的文化品牌,也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它是民俗和人类生存发展史的一个缩影,在人类发展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加快万年经济社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内容加载中……
  • 趣闻 爱都爱了
  • 趣闻 香桃酱
  • 趣闻 庚午桑
  • 趣闻 隐孤界
  • 趣闻 清梦几度
  • 趣闻 秋柳子
  • 趣闻 曼安
  • 趣闻 小尼和小玛
  • 趣闻 冰梦氏
  • 趣闻 琼思郎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