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蝗灾

巧凡氏

古代蝗灾

纵观中华文明5000年的发展史,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水灾、旱灾和蝗灾这三大灾难,始终伴随着中华民族成长史!蝗灾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尤为深远,今天我们来谈一谈“蝗灾”在古代究竟有多恐怖。

首先,什么是蝗虫呢?

蝗虫,在中华汉语词典里解释:“俗称蚂蚱。昆虫。口器坚硬,前翅狭窄而坚韧,后翅宽大而柔软,后肢发达,善于跳跃。能成群远飞的叫飞蝗,不能远飞的叫土蝗。食庄稼,是害虫。”

那蝗灾发生时究竟有多恐怖呢?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就有对蝗灾的相关记载:“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田祖有神,秉畀炎火”。

而一旦发生蝗灾,大量的蝗虫就会吞食禾田,使农产品完全遭到破坏,颗粒无收,从而引发严重的粮食短缺危机。而且蝗灾通常都会伴随着旱灾而来,有“旱极而蝗”、“久旱必有蝗”之说。所以在中国古代社会,老百姓种植庄稼,都是靠天吃饭,风调雨顺,老百姓的日子还可以勉强维持,可一旦遇到旱灾,本来农作物就歉收,再加上一场蝗灾,真可谓雪上加霜,对老百姓的生活打击是致命的,会发生大面积的饥荒,饿殍遍野,十室九空都毫不夸张!

而为什么蝗灾会伴随着旱灾发生呢?

人们很早就注意到严重的蝗灾往往和严重旱灾相伴而生。我国古书上就有“旱极而蝗”的记载。近几年来非洲几次大蝗灾也都与当地的严重干旱相联系。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蝗虫是一种喜欢温暖干燥的昆虫,干旱的环境对它们繁殖、生长发育和存活有许多益处。因为蝗虫将卵产在土壤中,土壤比较坚实,含水量在10%~20%时最适合它们产卵。

干旱使蝗虫大量繁殖,迅速生长,酿成灾害的缘由有两方面。一方面,在干旱年份,由于水位下降,土壤变得比较坚实,含水量降低,且地面植被稀疏,蝗虫产卵数大为增加,多的时候可达每平方米土中产卵4000~5000个卵块,每个卵块中有50~80粒卵,即每平方米有20万~40万粒卵。同时,在干旱年份,河、湖水面缩小,低洼地裸露,也为蝗虫提供了更多适合产卵的场所。另一方面,干旱环境生长的植物含水量较低,蝗虫以此为食,生长的较快,而且生殖力较高。

根据统计秦汉时蝗灾是8.8年发生一次,宋朝是3.5年,元朝是1.6年,明清则是2.8年,由此看起来蝗灾还是非常的频繁。

蝗虫的体积很小,一两只或许造不成太大的影响,但是等到这些蝗虫的数量达到一定的等级之后,对庄稼的啃食就会非常严重,在历史上对于蝗虫灾的描述都是“赤地千里”,这么一想,你大概就知道,损失有多大了。蝗虫经过的地方,当地的百姓可以说是民不聊生。

而为什么如今都没有什么蝗灾发生了呢?

因为中国人可以瞬间开启“吃货模式”,愣是将可怕蝗灾扼杀在了摇篮里。2017年,我国山东潍坊峡山水库地区出现了蝗灾,那里的农民不但没有忧虑,反而非常高兴。因为他们可以捕捉蝗虫卖钱,很多城里人还赶紧开车过去捉蝗虫吃,但他们赶到后非常失望,因为蝗虫已经没有了,有关部门早已经派飞机过去,喷洒农药,把它们一网打尽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蝗虫固然是好吃,但是仅仅靠吃也是消灭不了蝗虫的,之所以现在蝗灾越来越少,无非是我们从根本上解决了蝗灾的问题——干旱,人类消灭了大面积的干旱问题后,蝗灾自然也就少之又少甚至消失不见了。

内容加载中……
  • 趣闻 搁浅
  • 趣闻 英杰
  • 趣闻 初璃兮微
  • 趣闻 梓柔郎
  • 趣闻 香天子
  • 趣闻 三春
  • 趣闻 冰玉桑
  • 趣闻 听然
  • 趣闻 芷汀
  • 趣闻 戊寅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