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天长民间风俗(2)
长志郎
二、生活类
1、饮食
主食 本县以食米为主,食面次之,家境贫困者间以山芋、大麦仁等为食。荒歉年月多以蔬菜、豆饼、野菜煮饭熬粥充饥。午收时,城乡贫困之家以新麦磨水糊,俗称“连麸倒”,熬粥或烙饼,直到早稻登场。
餐次 城乡均一日3餐,旧时一般两稀一干,近年城镇居民改早晚半稀半干,早晚餐稀粥、炒饭或佐以包子、油条、烧饼等。农民农忙时,早餐一般吃糯米饭、面疙瘩、汤元等。农忙季节及客人登门,上、下午各增加一顿,俗称早晚茶。
菜肴 天长地近扬州,菜肴具维扬风味,咸淡适宜,偏甜,考究色、香、味、型。城乡居民喜吃“上市鲜”,谚有“清明螺蛳端午虾,九月重阳蟹爬爬,七月半子鸡中秋鸭,五月黄鳝冬天鳖”。平时家常菜,荤素因家境而异,建国前后,一般以蔬菜居多,近年肉类和水产品逐渐成为家常菜肴。农村各家有菜园,瓜菜种类多,韭菜炒蛋,小蒜炖蛋,冬天的什锦菜(又名十香菜)等,颇具特色。藕夹子、八宝饭、狮子头、烩鱼羹、煮干丝为传统名菜,龙冈的溜鸡汤、铜城的樱桃肉、秦栏的卤鹅等,更是脍炙人口。冬天吃烩牛、羊肉取暖,已成习俗。
天长人喜腌制家常小菜。春腌小蒜、蒜苗、蒜头、莴苣、雪里蕻、鸭蛋;夏天以黄豆、蚕豆等制酱,兼以酱黄瓜、烧瓜、刀豆等;小雪以后腌猪肉、牛肉、鸡、鸭、鹅、鱼等。
宴客 亲朋小聚,菜肴一般5至8样,品尝上市鲜,称为家常便饭。招待远客,酒菜从丰,并请有声望的人作陪。春节期间,互请春酒,联络友谊。近年城乡请客收礼之风盛行,寿诞、婚娶、生子、高考录取、参军、招工甚至上代冥寿也要请客。有请必送礼,礼品也日渐丰厚,成为一大负担。更有不少单位利用公款请客,成了“公害”,致有“玩在苏杭,吃在天长”之说。
旧时天长请客筵席分三等,上等8大4小12碟带烧烤,俗称烤席。大多以第一碗主菜为名,如燕窝席、鱼翅席、蹄筋席。12碟包括4荤菜、4蜜饯、4水果;4小碗有象牙柱(蛇肉)、鸽蛋等;8大碗包括煨全鸡、全鸭、西米莲子等;烧烤:烤鸭、烤猪方或烤伢猪。中间上一两道点心。中等是鱼皮席或海参席,8碗、8碟,其中有不少是传统名菜。下等是8大碗,荤素各半。建国前,官绅富商多备上等筵席待客。中下等筵席在民间较普遍,花式品种有所不同。
2、服饰
衣着 清末民初,衣着颜色以蓝黑为主。衣料有丝织和棉织两种,富者冬着皮衣。衣式:官绅长袍(衫),对襟马褂;劳动者多着短衫长裤;妇女上衣倒大袖,衣裤镶宽边,亦有穿长裙者。男子长衫和女子上装均为大襟式。裤子均为大裤腰。
民国10年以后,妇女衣裤不镶边,长裙亦少。30年代,青年妇女一度流行精制旗袍,少数在外读书学生穿学生装和西服。建国初,除老年妇女穿有大扶上衣外,教师、干部、学生多着制服,盛行青年装、学生装、列宁装、中山装。颜色以蓝、黑、灰居多。青年人一度喜穿毛蓝裤,浅士林(色)衬衣。中老年妇女特别是农村妇女爱穿金丝蓝上衣。“文化大革命”期间,盛行草绿色军装。其后,棉绸、涤棉、涤卡、麦尔登等各种化纤、毛料服装渐次流行。80年代服装的款式、颜色、质地变化很大。青年男女中流行滑雪衫、羽绒衫、茄克衫、蝙蝠衫、牛仔裤、喇叭裤、健美裤等。质地有呢料、毛料、羽绒、化纤、针织等。青年妇女多穿各种颜色的短裙、连衣裙,呢制服、西装、羽绒服较盛行。
鞋帽 民国初年,官绅穿云字头双梁厚底靴。妇女穿后跟口沿有叶瓣的绣花鞋。城镇居民多穿元宝口和鸭舌布鞋。农民在劳作时穿草鞋或赤脚,冬穿蒲鞋、麻窝子,上街或串亲戚穿布鞋。工人多穿草编的凉趿子。
30年代城镇居民雨雪天穿钉鞋、木屐,少数穿胶鞋。建国后仍以布鞋为主,穿球鞋、胶鞋及胶靴者日多。“文化大革命”期间盛行塑料凉鞋和军用“解放鞋”。70年代以后,多数农民有胶鞋、胶靴,男女各式皮鞋、凉鞋、球鞋在干部、教师和城乡中青年中日渐普及。80年代,流行各式旅游鞋。
清末民初,男戴红顶瓜皮帽,少数戴毡质礼帽,中老年妇女戴勒子或包头,农村妇女喜扎黑布头巾。男孩戴和尚帽,女孩戴猫头风帽,夏秋季戴莲花帽箍子。农民多戴马虎帽。建国初,流行解放帽、新四军军帽、八角帽。男孩戴针织绒线帽。60年代以后,流行呢制解放帽、东北帽和棉军帽。80年代,戴鸭舌帽成为时尚。从50年代起,农村妇女流行扎三角巾,至今仍盛行。
发式 民初,男子剪辫留长发,俗称“二刀毛”,后演变为分头、平顶。初生男婴留胎毛剪桃子头,亦有蓄发打辫子的,10岁生日这一天由舅舅将辫子剪掉。女孩梳“爬爬角”,成年梳独辫,额留“刘海箍”,嫁后去齐眉发梳髻。30年代以后,城乡妇女逐渐剪短发。80年代后,男女发型有很大变化,男青年多留长发,少数烫发,俗称“大包头”,中青年妇女流行烫发。
装饰 旧时妇女梳头喜用茶油、刨花水(梧桐树皮浸泡),扑粉敷脸,少数妇女淡施胭脂、描眉,入秋以风仙花汁染红指甲。农村妇女在绣白花的围裙上配以桃红色丝带;两端垂在腰际,直到50年代始消失。妇女戴首饰很普遍,质地有纯金、包金、镀金及银质。种类有耳圈、耳环、耳塞、耳坠、手镯、戒指、发簪、针等。
农村妇女尤喜头上插牙拢或各式发夹。富家老年妇女的勒子上还镶嵌珍珠、玛瑙之类的珠饰。男孩“惯宝贝”戴银质手镯、脚铐、银锁、项圈等,少数戴金耳坠、穿鼻驹。此俗在建国后逐渐消失。
“文化大革命”期间,上述首饰均视为“四旧”,除少数老年妇女发髻上银簪外,余均绝迹。男女老幼胸前多佩戴各式毛主席像章。80年代以来,金戒指、项链、旅游纪念章等较流行。
3、居住
择地 建房前,请阴阳先生定向看风水,期望丁财两旺。建房时如大门迎空旷地或迎别家山墙(名为暗木箭),就在门侧嵌一石块,镌刻“泰山石敢当”以避邪。地择好后,如一时不能动工,需于“冬至”后用长竹竿顶一个瓦罐子,挖几锹土,表示已动工,以后一切无忌。
上梁 上梁须选吉日,办上梁酒招待工匠。中梁上贴“上梁大吉”或“吉星高照”,披以红布。竖柱上贴红纸对联:“竖柱喜逢黄道日,上梁正遇紫薇星”。上梁忌说不吉利的话,故选在拂晓前进行,掌作师傅边上梁边说“喜话”,主家给糕、烟、喜钱,并敬神、放鞭炮。
迁居 新屋建成迁入居住,俗谓“进宅”,在新灶上做饭,名为“热锅”,需烧芝麻秸或豆秸,意为“节节高”,做菜必用鱼,意为“年年有鱼”。贺客赠喜联、贺礼,主家置酒招待。
式样 建房喜南向,朝阳,谚有“朝南砌上几间屋,子子孙孙多享福”。街面上的房屋则因地制宜。建国前,居室多平房,楼房极少。城镇喜单门独院,农村喜单庄独户,并有包庄园沟。地主庄园和一些官绅住宅,古朴典雅,十分考究。如本县老孙庄,前后6进,屋子240余间,砖木结构,扶梁扶柱,排疝板壁,天棚地板,门前有石鼓,屋后有花圃,为本县典型庄园,抗日战争时期,被日军焚毁。城市平房多碎砖砌墙,荒草盖顶,窗户狭小,阴暗潮湿,农村多土墙草顶,贫困户一家数口,蜷居一室,各式器具,杂乱堆放。淮北的流民多在城镇后街僻巷,搭棚安身,有的土坯垒墙,稻草糊顶,俗称“淮棚子”。
建国以来,城乡住宅均有程度不同的改善,特别是1978年以后,城镇居民新建砖木结构的瓦平房和楼房鳞次栉比,几无隙地。农村新建瓦房很普遍,楼房亦日见增多,居处前有场基、猪圈、厕所,后有树木竹园、菜圃园沟,十分幽静宽敞。茅草屋已少见。
4、生活器具
炊具 建国前天长居民生活燃料以柴草为主。厨房砌锅灶,另有碗橱、水缸、腌制家常小菜的缸、坛、罐等。50年代以后,城镇先后供应煤球,始有煤炉,80年代后,有些家庭用上煤气灶和电饭煲、电炒锅等炊具。50年代以前炊具多铁锅,70年代后,铝制品炊具逐渐普及。80年代后,由于电器用具增多,加之主要集镇用上自来水,厨房用具少而精,新建厨房面积在缩小。
雨具 建国前,城镇居民防雨多用油纸伞,60年代后,油纸伞渐少,多用油布伞,少数穿雨衣。70年代后,流行钢骨布伞、尼龙伞、折叠伞、塑料雨衣、雨披等。各种色彩的尼龙伞除防雨外,青年妇女还用来遮阳。以往农村防雨多用蓑衣斗笠,梅雨天插秧时披蓑衣、戴斗笠或背斗篷(以竹篾和芦苇叶编成,形似龟壳)。80年代后,布伞、尼龙伞、塑料雨衣家家皆有。蓑衣、斗笠、斗篷基本绝迹。
照明器具 清末民初,农村和城镇居民多用灯草食用油照明,夜晚外出用灯笼。30年代,商店多用煤油灯、马灯,少数大商店和娱乐场所用汽油灯。建国后,煤油灯普及,手电筒渐多,城乡陆续用上了电灯。
计时器具 建国前,少数官绅富商家有座钟,俗称“自鸣钟”,有怀表、手表者少见。建国初,市民家庭陆续备有双铃马蹄钟,商店、机关有挂钟。60年代后戴手表的渐多,以进口昂贵的为时尚。80年代以后,各种机械表、电子表几乎普及。
家用交通工具 农民进城,探亲访友多步行,少数骑驴。官绅外出坐轿或黄包车,商人坐船或骑驴骡,平民坐双座独轮车。30年代,自行车出现,70年代后自行车成为主要交通工具。80年代,青年人及个体户逐渐置有摩托车。
家具建国前,官绅富裕之家考究桌椅条台,红木床三道框架(俗称三道滴水),精雕细刻,富丽堂皇。城乡中等人家,多置对福柜(老爷柜)、大床、桌凳箱柜等,注重古朴,结实耐用。贫寒人家使用破旧木器,瓦盆泥罐。60年代后,流行三门橱、五斗橱等。70年代后期,家具样式不断更新,中式、捷克式、镜框式、组合式先后流行。折叠椅、沙发、茶几、席梦思渐次流行。
5、保健
天长人爱整洁。晨起必洒扫,早晚洗漱,定期洗澡、理发、换衣、晒衣被。因气候湿润,每年“梅雨”过后的农历六月初六,家家晒衣被(晒夏),以防霉变和病菌。
旧时民间在缺医少药情况下,积累一套治病保健的“土方法”。妇女生孩子,喝艾水。产后虚弱的喝男孩小便(童便)。坐月子时避光、避风、静卧。为防隔乳,忌食动物肝和油渣子。产妇满月,用乌鱼水、风藤、野菊花煎水洗澡。身上碰伤出血,用白糖、香灰敷创面止血。烫伤用酱油涂创面,有些家庭自制烫伤药物,如“鸡蛋油”(蛋黄熬油),“老鼠油”(菜油浸泡乳鼠腐烂成油),颇有疗效。遇有中暑、休克的,用铜币在脊背上刮,谓之“刮痧”,可起到急救缓解作用。小孩如伤食消化不良,母亲用头发蘸唾液在孩子胃部揉抹。胃寒病者在“九天”用生姜、红枣、冰糖煨汤,谓之“姜枣汤”,长期服用。一些医治疑难杂症的偏方秘方,在民间世代相传,多有奇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