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资讯百科知识品牌文化中外品牌互博何时守的云开?

中外品牌互博何时守的云开?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11-15

浏览量:    

核心提示:  21世纪的组织只有依靠了,因为除此以外他们一无所有。   ——著名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   在现代社会中,著名品牌早已

  21世纪的组织只有依靠了,因为除此以外他们一无所有。

  ——著名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

  在现代社会中,著名品牌早已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商业信任,而是演变为一种信念或文化的象征。——摘自《品牌的自信》

  1987年,有个叫王良星的人,拿着打工辛苦赚来的1万元钱,买了几台缝纫机,雇了几名工人,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当时由于市场产品短缺,加上王良星生产的衣服价格便宜,产品销路很好,当年王良星赚了18万。第二年王良星进行了扩大再生产,这年赚了88万。到了1996年,虽然他的企业销售收入还在增长,但利润却在快速下滑。在这关乎企业的关键时刻,智慧的王良星请来了一批专家出谋划策,并制定了新的企业战略:销售从批发转向连锁专卖,产品从单一的西装转向男装系列,并开始重视“利郎”品牌的经营。经过精准的品牌定位和深刻的品牌塑造,“商务”、“休闲”成为利郎品牌的价值属性,“利郎”品牌逐渐被市场认可。2004年,“利郎”销售业绩增长10倍,超过5亿元。如今,利郎已成长为国内服装业的知名品牌。

  与利郎相比,许多企业就没这么幸运了。我国改革开放后,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可是能像“利郎”这样把品牌做大的企业却不是很多,尤其是走向国际化的中国自主品牌就更少。回顾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品牌建设之路,有欣喜也有忧虑。欣喜的是中国们对品牌不重视的观念已在转变;忧虑的是没有品牌背景下的许多中小企业生存艰难。实践证明,中国品牌的崛起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不仅要靠企业的品牌战略,也需要政府和民众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悄然倒下的老品牌

  中国品牌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其中的经验和教训仍然引人反思。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城乡的年轻人结婚都要备好三大件: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当时,上海牌手表、永久牌自行车、凤凰牌缝纫机因为具有品牌效应,成为抢手货。但那时商品不是很充分,厂家对品牌维护重视程度不够,致使这样的老牌子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很快就倒下了。尤其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开放程度大大提高,多方面取消了对外国投资的限制,外国资本便趁机进入我国。当时跨国企业通常会选择与中国本土企业合资而进入中国。对于品牌价值较大的本土企业,外商一般不会买断其所有权,而是以较少的资金买断其使用权。合资后,外商利用自己的控股决策权,有意把中方品牌安排在低档产品上,或干脆将中方品牌弃之不用,同时大力培育外方品牌,形成“洋品牌”冲击波。像大众、宝洁等品牌就是这样被培育起来的。

  在跨国企业进入中国初期,中方企业出于缺乏资金、管理经验和技术的现实状况,渴望与外企在合作中获得发展。但在合资过程中,大部分中方企业没有品牌保护意识,从而导致自主品牌流失。中方品牌在合资后几年不用,就会逐渐被消费者淡忘而销声匿迹。当年在电视上很火的沙市日化“活力28”洗衣粉,曾是一度排在全国前两位的洗涤用品名牌,出于想发展壮大的初衷,它与德国汉高集团合资。后来,汉高逐渐在经营权上占据主导地位,以“活力28”品牌萎缩为由,将其搁置起来。几年前“活力28”已完全退出市场。有过同样遭遇的还有“熊猫洗衣粉”、“乐凯胶卷”、“扬子冰箱”、“美加净”等品牌。更让人始料不及的是,“合资变独资”案例频繁发生。宝洁公司从1988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一步步主导了中国日化消费品市场,并在2004年与合作16年的中方伙伴分道扬镳,实现了独资。

  北京大学“中国品牌领袖”高层项目办公室吕副主任认为,从改革开放初期到现在,我国在自主品牌的建设上走过了一个从不重视到重视的过程,特别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市场竞争加剧,说到底也是品牌竞争的加剧。

[1]   

上一篇 : 叶檀:纸币泡沫推升金价             下一篇 : 巴氏灭菌机 巴氏杀菌机如何杀菌?巴士灭菌

版权声明:

  1.华商贸易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 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联系邮箱:me@lm263.com

 

 

网站首页 | 行业资讯 | 投资理财 | 企业管理 | 成功励志 | 市场营销 | 范文大全 | 智慧人生 | 创业指南 | 贸易宝典 | 百科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