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资讯投资理财财经金融解振华解读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

解振华解读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

  来源:《今日中国》  发布时间:11-15

浏览量:    

核心提示:作者: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解振华,长期从事生态环保、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等管理工作,近年来,担任中国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国际谈判中国代表团团长。

作者: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解振华,长期从事生态环保、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等管理工作,近年来,担任中国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国际谈判中国代表团团长。

2010年10月4日—9日,我国天津将承办第四次公约和议定书两工作组谈判会议。

在天津会议前夕,长期从事生态环保、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管理工作,近年来担任中国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国际谈判中国代表团团长,现任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的解振华特为《今日中国》杂志撰文,系统阐述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立场观点、深层原因、目前取得的进展、今后的政策目标以及必须做好的两大任务和五个工作重点。

天津会议是今年年底在墨西哥举行的坎昆会议之前最后一次谈判会议,将为推动坎昆会议取得积极成果做最后阶段的准备。这是中国为推动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在公约和议定书主渠道下进行并取得进展、推动坎昆会议取得成果做出的重要贡献。

全球气候正在发生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变化。气候变化事关人类生存和各国发展,成为21世纪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需要国际社会携手努力、共同应对。作为发展中大国,中国人口众多、气候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是最易遭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国家,气候变化严重威胁中国许多地区的生存环境和发展条件,影响到中国的粮食安全、水资源安全、生态安全和能源安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立场

气候变化问题是在发展中产生的,也必须在可持续发展中得以解决。国际社会应当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统筹考虑经济发展、消除贫困、保护气候,实现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双赢。各国由于发展阶段、历史责任、现实能力不同,在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过程中应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发达国家两百多年的工业化过程中不受限制地排放了大量温室气体,目前的人均排放水平也远高于发展中国家,同时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掌握着先进的低碳技术,应当承担大幅度减排的历史责任,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支持。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消除贫困的过程中,在得到发达国家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支持的前提下,采取积极措施,有效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以下简称《议定书》)是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框架和法律基础,凝聚了国际社会的共识,是落实巴厘路线图的依据和行动指南。当前的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应坚决维护《公约》和《议定书》的主渠道地位,严格遵循巴厘路线图的授权,统筹考虑减缓、适应、技术转让和资金支持。坎昆会议应继续坚持《公约》和《议定书》双轨谈判机制,尽快确定议定书缔约方发达国家在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减排指标,推动非议定书发达国家缔约方在公约下承担与其他发达国家可比的减排指标,解决好减缓、适应、资金和技术转让问题。发达国家能否落实哥本哈根会议上承诺的300亿美元快速启动资金建立国际互信是坎昆会议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同时,坎昆会议应继续坚持公开透明、广泛参与、协商一致和缔约方驱动的原则,锁定在减缓、适应、资金、技术转让、能力建设等问题上已经取得的进展和共识,为最终完成巴厘路线图的谈判奠定坚实基础。

中国主张通过切实有效的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必须坚持《公约》和《议定书》基本框架,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坚持可持续发展。中国将在《公约》和《议定书》的基础上,按照巴厘路线图的要求,从国情和实际出发,承担与发展阶段、应负责任和实际能力相称的国际义务,实施积极有效的国内政策、措施和行动,为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取得积极成果发挥建设性作用,为保护全球气候、推进世界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符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要求

近年来,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但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并没有根本性转变。中国资源匮乏,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目前工业化过程中资源消耗高、浪费大、污染重。随着能源消费的不断增加,中国对进口能源的依赖性加大,资源和环境负荷加重。如果我们延续粗放型发展方式和传统的工业化道路来推进现代化,不但能源资源环境支撑不住,经济发展也将难以持续。因此,中国迫切需要处理好发展经济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关系,积极探索通过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能源资源节约和能效提高、促进清洁能源发展的有效途径,切实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当前,发展绿色经济,降低碳排放已成为重要的国际潮流,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已成为国际科技经济竞争的新领域,各国都在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积极探索符合各自国情的绿色低碳发展道路。中国政府已经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确定为新时期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要求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实现经济增长,而且也要求以尽可能少的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经济增长。而应对气候变化所要求采取的政策措施,与中国多年来坚持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保障能源安全、改善生态环境等政策方向一致,利用好应对气候变化的机遇,不仅可以避免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对碳排放的“锁定效应”,更可以通过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促进可持续发展。

可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顺应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的客观需要,也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从对中华民族和全人类长远利益高度负责出发,中国政府把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十一五”期间将降低单位GDP能耗、发展可再生能源、增加森林面积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行动。2009年又确定了中国到2020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并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中国将根据自己的国情,统筹考虑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和保护气候环境,加快推动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发展,积极探索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既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又积极应对气候变化、降低碳强度的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双赢。

应当看到,发达国家是在完成工业化、城镇化之后才开始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根据IMF最新数据,2009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3678美元,世界排名100位,而且发展很不平衡,按照联合国每人每天1美元的标准,还有上亿贫困人口,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任务十分艰巨;而且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能源需求还将继续保持合理增长,受资源禀赋制约,今后一个时期仍将维持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面临巨大压力和特殊困难。尽管如此,中国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采取了一系列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行动。我们建立了应对气候变化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完善了相关法律法规;在发展中国家中第一个颁布实施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采取有力措施调整经济、产业和能源结构,大力开展节约能源工作,积极开展植树造林,加强宣传教育,不断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截至2009年底,中国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累计下降15.61%,今年将力争实现“十一五”规划提出的降低20%左右的目标,相当于减排15亿吨二氧化碳;目前中国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9%,2009年水电装机容量、太阳能集热面积、风电装机新增容量、核电在建规模均居世界第一,森林覆盖率已达到20.36%。这是中国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的重要贡献。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与任务

根据中国政府提出的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增加13亿立方米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今后十年,我们将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重大战略、把降低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适应气候变化影响、增强应对气候变化综合能力为目标,以节约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增强碳汇为重点,充分发挥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的作用,逐步建立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保障和技术支撑体系,大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低碳经济,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做好后一个时期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关键是要完成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两大任务。

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方面,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以低碳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发展,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积极推进建筑、交通等其他重点领域的节能工作,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要加强煤炭清洁生产和利用,开发推广高效洁净燃烧技术,大力发展核能、水能、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积极推进天然气开发利用,因地制宜、稳步推进生物质能和地热能发展,努力优化能源结构;要继续大力加强林业建设,发展森林资源,提高森林质量,加强森林管理,强化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保护和治理力度,不断增加林业碳汇能力。

在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方面,要抓紧研究提出我国适应气候变化的总体战略和政策体系,要在农、林、水、气等重点领域和海岸带等脆弱地区采取有效措施,趋利避害,最大限度地减轻气候变化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加强区域气候变化综合影响评估,强化基础设施和重大工程的科学规划和设计。研究制定农林业适应气候变化政策措施,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合理开发和优化配置水资源,强化各项节水政策和措施。加强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监测,提高沿海地区抵御海洋灾害能力。完善应对极端气象灾害的应急预案、启动机制以及多灾种早期预警机制,提高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综合监测预警能力、抵御能力和减灾能力。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行动

应对气候变化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着力做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认真落实2020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进一步将应对气候变化纳入“十二五”规划,制订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专项规划,研究提出相关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研究提出2020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的分解方案,推动建立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和目标责任考核制度。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地方和企业,多层次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典型示范,探索有利于降低碳排放强度的体制机制和区域、产业发展模式,加快形成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2010年7月启动的首批五省八市的低碳试点要明确任务,突出重点,早出成果。

二是完善法律政策体系,全面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加快应对气候变化立法进程,确立应对气候变化在国家发展战略格局中的重要地位,确定应对气候变化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框架。根据应对气候变化的要求,对相关法律、法规、条例、标准等做出相应修订,切实保持各领域政策和行动的一致性。积极探索、科学设计、加快制定有利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产业政策、财税政策、金融政策、技术政策和消费政策。深入研究评估国外的碳税政策和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制度,鼓励、规范、引导自愿减排交易活动,积极探索利用市场机制应对气候变化。研究建立低碳产品标识、认证制度,完善政府采购制度,促进生产体系和消费体系协调互动。

三是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有力的支撑。加快应对气候变化基础科学研究与低碳技术研发。制定应对气候变化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规划,研究提出中国低碳技术发展路线图,把可再生能源、先进核能、新能源汽车等低碳技术作为提升国家技术竞争力的核心内容,大力研究发展建筑、交通领域节能减排技术。进一步促进成熟高效节能技术的推广,积极探索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术。大力发展新的适应技术,加强自然、森林、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技术研发。加大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工作的组织协调和发展规划,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跨领域的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四是加强宣传和教育,创造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的社会氛围。广泛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社会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倡导全社会参与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大力宣传低碳生活理念和行为方式,引导城乡居民转变消费观念和消费模式,减少生活用能排放。

五是加强国际对话与交流,推动气候变化务实合作。全面有效参与各种多边、双边气候变化合作,利用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增强中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加强低碳技术引进和联合研发,扩大低碳技术示范和推广,加速产业化进程,提高低碳领域的国际竞争能力。在“南南合作”框架下支持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和易受不利影响国家的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推动在气候变化科技研发、技术转让、公众教育和信息共享等方面的国际合作。

上一篇 : 暂无             下一篇 : 烤地瓜机 烤地瓜机烤地瓜的原理

版权声明:

  1.华商贸易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 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联系邮箱:me@lm263.com

 

 

网站首页 | 行业资讯 | 投资理财 | 企业管理 | 成功励志 | 市场营销 | 范文大全 | 智慧人生 | 创业指南 | 贸易宝典 | 百科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