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04-22
浏览量:
一、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客观必然性
跨国出门,走向世界,从事跨国经营是中小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需要,是中小企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经济全球化是推动中小企业从事跨国经营的巨大推动力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跨国公司的经营方式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表现在: (1)树立了世界中心主义的观念,把母公司与子公司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充分尊重子公司的自主权。(2)企业决策“多国籍化”,跨国公司广泛吸收外国人参与母公司决策。(3)跨国公司的一体化生产体系把产品设计、研究开发、生产、销售配置在效益最佳的地区。(4)减少多层次的网络关系,其中包括母公司、子公司以及分包方式、特许全方位或类似的合同安排方式相联系,使职能责任分散化。这些网络公司具有公司各种职能,包括研究开发、采购、制造、市场营销、财务、会计及开发人力资源等。(5)跨国公司之间结成战略联盟,以合作方式快速有效的发展。这种战略联盟是两个以上国家,两家以上跨国公司为达到共同和各自的战略目标而形成的,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实现共同开发,促进技术转移,协调国际纠纷,放弃过度竞争,实现跨行业扩张。
跨国公司的这些新变化,对国际贸易产生了重大影响。第一,使国际分工从贸易、投资、金融深入到技术知识方面。第二,促进以市场经济为主的世界市场的统一;第三,推动了贸易自由化的深入发展,为资本雄厚、拥有众多先进技术的跨国公司的全球化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二)知识经济时代为中小企业跨国经营提供了新的动
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全球化有了新的内涵,主要是知识产业的崛起,计算机技术与通讯技术的结合,使得世界更加开放,全球竞争日益激烈。一国的国际竞争主要表现为效率的竞争、质量的竞争,胜败关键取决于智力资源及国家的创新能力,取决于企业的竞争力,而不在于企业规模的大小。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表明,中小企业由于具有产业规模小、资本和技术构成低,数量众多、分布面广、经营灵活、形式多样等特点,使它在保护充分竞争、活跃市场、进行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以及增加就业机会等方面都发挥着大企业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持力量。因此,一个国家的中小企业能否健康发展,能否跨国经营,能否与国际市场保持密切联系,能否与国内同行进行积极而卓有成效的合作,决不仅仅是个微观问题,而是直接关系到宏观经济质量及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
二、跨国经营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理论意义
从目前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进程来看,中小企业搞跨国经营具有理论上的可能性,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为中小企业参与国际经营创造了生存空间,中小企业往往可以在某一细分市场上大有作为。经济全球化的目的在于:在全世界范围内有效配置资源、利用生产力、增大全球经济利益总量,使参与者得以利益均沾。中小企业作为经济活动必不可少的主体,需要也应该参与分享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利益。具体讲,其理论意义有:
1.日益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国际经济的新领域。经济全球化的本质特征就是要求生产资源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这对于从事跨国经营的中小企业来说,就是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在全球范围内寻找生产资源,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尽可能降低生产成本,占领国际市场。传统理论认为,国际经济和合作是大企业或跨国公司的世袭领地,中小企业由于受自身规模和经营能力的限制,在跨国经营中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但是,随着世界性技术创新和信息革命的不断深化,整个世界已经变成了一个小小的“地球村”,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更为密切,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经济合作远远超出了一国的范围,国际之间的合作已经将更多的企业包括进来,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随着商品、技术、劳务、货币和管理技术的国际化与日俱增。世界各国国际合作的实践也再一次证明,中小企业在跨国经营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并不是无足轻重的,它不仅仅是大企业国际合作的补充,而且逐渐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国际经济的新领域。
2.是对传统跨国公司的挑战。跨过经营、对外投资历来是跨国公司的领地。但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生产跨国化、贸易自由化、资本国际化以及市场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小企业的发展极为引人注目,在国家与地区经济发展中起着稳定器、推进器的作用,支撑着国家与地区的经济繁荣,支撑着世界的繁荣,成为一支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不可轻视的重要力量。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实践表明:跨国经营再也不是跨国公司的专利。
(二)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实践意义
从实践上来看,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活动在整个经济活动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1.为国家创造了可观的外汇收入,是繁荣经济的重要支柱。目前中小企业的出口占我国出口的比重已由改革开放初期的不足1/3上升到2/3。
2.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以浙江省为例,该省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3.6%,自然资源相对贫乏,可近20年来,它的经济增长速度一直较快。1997年,GDP在全国省、市、区的位次,由第12位跃升为第4位,人均GDP仅次于京、津、沪三市,已居于全国第4位。其中最根本的是他们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同时,积极发展其他所有制经济。大量的中小企业充分调动和发挥了几百万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为促进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3.是发展农业和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主力军。从我国的实际来看,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实现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二元经济结构的逐渐消除,除了依靠农业的自身发展以外,主要还得依靠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帮助。同时,中小企业又是地方工业的重要基础,它构成了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地方财政的重要来源。
4.中小企业的改革也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部分。中小企业发展中所形成和所产生的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为整个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展开积极的、有益的竞争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另外也是推动整个国有企业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的重要措施,是进行国有经济战略调整的重要手段。中小企业发展了,可以形成大、中、小相得益彰并共同发展的新局面,使国民经济更富有效率和活力。
5.中小企业改革有利于从整体上突破改革难点,可以为大型国有企业改革创造良好的条件,符合由小到大,先易后难,外围突破,循序渐进的改革战略安排。
三、中小企业跨国经营已初具规模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西方工业化国家的产业转型,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向亚洲地区转移,我国沿海地区率先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到80年代末,我国已经成为鞋帽、箱包、纺织、旅游品的世界第一大生产与出口大国。1978~1997年19年间,我国对外贸易平均增长率超过16%,大大超过同期世界商品生产和贸易的增长速度,也大大超过同期GDP增长速度。外贸进出口额由206.43亿美元猛增至3250.6亿美元,增长了15倍多,在世界贸易中的排名由第 30位跃至第10位。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中小企业集中的行业,加工贸易也较适合中小企业,这使得中小企业成为我国出口创汇的重要力量。以乡镇企业为例,作为我国中小企业主体的乡镇企业,80年代中期以来,占全国出口总额的10%以上,“八五”期间其出口更是大幅度上升,年均增长率达到63.48%,1995年出口额上升到5395亿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1/3以上。1995年底,我国乡镇企业中出口创汇企业发展到11.8万家,比上年增加0.71万家,其中有369个企业有出口自营权。在纺织行业中,我国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而且已经跻身世界纺织品出口大国。轻工业也是我国中小企业分布较广泛的行业,这一行业也是我国出口创汇的重要行业。目前我国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有近15万家,绝大部分是中小企业,从业人员达3000多万人,约占城乡工业就业总人数的15%。
四、积极加入国际合作新领域,全方位开拓国际市场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我国企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原有国际合作的基础上,积极加入国际合作的新领域,发展了境外直接投资、对外债券及股票等新的国际合作方式,加入国际分工网络,利用网络中的技术、资金等各种资源,不断学习先进的管理技术,使企业迅速发展和壮大起来。同时突破原有出口市场的局限,积极开拓独联体、东欧和非洲市场,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此外,还积极加入电子商务。目前网上交易配套措施的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这一经营方式的快速发展,但是随着网上交易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将会意识到这种经营方式的优越性,为我国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提供有利的工具。
上一篇 : 曾为陈小春推油 揭张柏芝风流情史 下一篇 : 暂无
版权声明:
1.华商贸易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 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联系邮箱:me@lm2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