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04-22
浏览量:
编者按:CIO们总是叫囔着要通过信息化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他们总是很容易地被公司的财神爷抢白,“提升什么核心竞争力了?花了这么多钱,收益在什么地方?"而公司的高层也觉得提升核心竞争力并非如此简单。到底信息化能不能起到这个作用呢?
祝先生是某制造企业的执行副总裁,主要负责公司日常运营和内部管理,同时兼管信息系统应用方面的规划和投资事务。公司在一年前,投资建设了财务信息系统和营销信息系统,效果还不错。所以,“要不要上马生产制造信息系统”就成为这几次开会的主要议题。
不过,在最近一次例会上,听完信息部经理的汇报后,祝总忽然对“企业信息系统(EIS)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说法产生了疑惑。
作为企业老总,祝先生一直认可“信息系统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说法;但从财务经理给出的数字看,这几年信息系统的投入、产出还很难说成正比。更重要的是,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与自己水平相当的几个企业都在大张旗鼓地上各种各样的信息系统,“核心竞争能力”似乎一夜之间就变得“既不那么‘核心’,也谈不上有多少‘与众不同’的‘能力’”,祝总暗自忖度。
“信息系统对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是否真像所说的那样,是拥有魔力的‘金手杖’?”,这是本次会议争论最为激烈的焦点。
盲目乐观?
“信息系统能改变企业的运作模式,大大加快业务处理的效率,有助于提升在同行中的竞争能力”,信息部主任坚持这样认为,而且举出了大量提高客户响应速度、改善定单处理质量的例子。“这一点销售部门最有发言权。通过推广销售管理系统,定单处理速度比以前快了至少3天;差错率降低了25%.”
然而,财务经理却反对这样盲目地乐观。
他认为定单处理速度提高,虽然可以归因于使用了电脑系统,但“这不如说是激烈竞争情况下的结果”。财务经理通过数据说明,“提前3天只是与企业自己过去的指标相比的结果,这说明不了什么;与行业最先进的定单处理速度相比,我们的定单服务能力只能说与领先者打了个平手。”
“而且,要知道我们投入这个系统花了多少钱?”财务经理连珠炮似地问道,“用70万元改造了企业内部网系统,用近120万元装备了营销管理系统,预计还要花更多的钱实施生产制造系统,加上以前上的财务、人力资源绩效考核系统,我们在2年内投入到信息系统的钱超过了200万元。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年度增加15%销售额所产生的纯利润被全部‘吃光’!”
一听到财务经理提到实施生产制造系统,生产经理就有一肚子的话要说。自打销售部门使用了销售管理系统之后,客户定单的数量虽然变化不大,但花样比过去多多了:定货批量少了,但批次增加了;交货期比过去更严格了。“采购更难安排,计划排产的工作量也大大增加”,生产经理大着嗓门说,“不能因为花钱就不用计算机,要不然怎么提高我们的产品竞争能力?”
听着大家的争论,祝总心里忽然冒出了一个问题,采用信息系统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这不假。但效率的提升一定等于竞争能力的提高?真这么简单的话,花多少钱也值得,祝总想。不过,还是有一个基本的问题需要搞清楚,那就是究竟——
什么是“核心竞争力”?
如果说信息系统是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利器,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只要花钱上信息系统的企业,都可以获得“核心竞争力”?
IT厂商都在说,信息系统里凝结着先进的管理理念,是现代企业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是,祝先生的疑惑是:“比方A企业使用ERP系统,而与其相似的B企业同样可以选择ERP系统,在技术上这很容易办到。那么从ERP看这两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哪个角度可以区分呢?”
“这么说,核心竞争力是可以拿钱‘买到’的?”祝先生向信息部经理提了一个听上去很“傻”的问题。正是这个“傻”问题,一时让信息部经理不知该如何回答。
祝总的意思是,上一套系统从技术上说并不难,现在成熟的软件系统已经很多,也有一些成功的案例。但是他认为,信息部经理把“信息系统的重要性,与企业核心竞争力以及企业战略直接挂钩”的说法,他多少有些吃不准。
“企业战略是企业定位、竞争优势和行动策略的总和”,祝总斟字酌句地说,“如果仅仅说上信息系统‘就会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好象缺乏说服力。”
选择一套软件,聘请实施顾问,就可以达到提升竞争力的作用,“这未免简单了点,或者这中间一定有什么地方被我们忽视了。”
对祝总的观点,信息部经理争辩说,“虽然不能保证上系统一定能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但可以从反面看:如果不上信息系统,就一定没有加强竞争力的可能。”
祝总认为,企业的盛衰成败远非这些空洞的概念所能概括。但是,与行业领先者相比,一旦公司处于“追随者”的被动地位的时候,什么是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的确是一个比上不上信息系统、上什么信息系统更基本的问题。
从大家的讨论中祝总隐约感到,看得见摸得着的电脑系统显然不是什么“点化”核心能力的“金手杖”。核心竞争力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就好比企业的“个性”、“品位”,在这个意义上“软件”其实还是“硬件”。
“买”不来、“带”不走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别的企业‘学’不走,企业人才流动‘带’不走,市面上花钱‘买’不来的竞争优势”,在一次讲座中,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张维迎教授如此通俗地解释什么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这一术语首次出现是在1990年。这一年,著名管理专家C. K. Prahalad和Gary 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著名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文章指出:“核心竞争力是在一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按照Prahalad和Hamel的定义,企业的核心能力有三个基本特征:
1.核心能力提供了进入多样化市场的潜能;
2.核心能力应当对最终产品中顾客重视的价值作出关键贡献;
3.核心能力应当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能力。
从上述观点看,如果单纯将信息系统等同于以计算机、网络和应用软件组成的一个平台的话,仅从这个平台的确无法区分两个规模相当、定位相似的企业。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取得与企业的核心资源有着直接的关系。麦肯锡的专家们认为,那些难以复制、难以模仿并能够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有形或无形资产,包括基础设施、知识产权、销售网络、营销战略以及客户信息等,是创造核心竞争能力的关键资源。
核心竞争力虽然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发动机”,然而关键资源本身并不会自动转化成竞争优势。正如信息系统建设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一样,如果没有相应的机制支撑和制度保障,信息系统就不可能“内化”为企业的“个性”,就依然停留在“两张皮”阶段,而如此核心竞争力将在竞争中很快变得毫无价值。
上一篇 : 曾为陈小春推油 揭张柏芝风流情史 下一篇 : 暂无
版权声明:
1.华商贸易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 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联系邮箱:me@lm2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