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11-15
浏览量:
“人才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这是番禺珠江钢管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昌的用人理念。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珠江钢管每年不惜投入巨资用于选人、育人、留人,并建有博士后流动科研工作站,拥有博士和教授级高工近30人。
正因为有了一支有活力的人才队伍作为企业发展源源不断的“动力”,珠江钢管10多年间发展成为拥有ERW、JCOE和UOE五条直缝焊管生产线,年产115万吨的世界最大的焊管制造企业之一,是中国最大的直缝焊管生产和出口基地,获得了“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以及国家“冶金产品实物质量金杯奖”等多项殊荣。
员工边工作边圆“大学梦”
2007年,培训费202万,培训员工4669人次;
2008年,培训费216万,培训员工4626人次;
2009年,培训费219万,培训员工4721人次;
这是记者在番禺珠江钢管有限公司看到的一组数据,这组看似普通的数据意味着,这家公司每位员工一年平均能有4次培训机会,人均费用逾2000元。培训,已无可置疑地成为珠江钢管员工最大的“福利”。持续不断的培训不仅让员工的个人知识和能力得到了提升,同时也让企业在管理提升、科技创新、设备改进等方面直接受益,实现了企业和员工的“双赢”。
珠江钢管的培训种类涵盖员工发展的各个方面,既有各类岗位技能资格证书培训,也有高等学历教育长期培训,还有各种各样的企业管理短期培训;既有“请进来”又有“送出去”,方式是灵活多样。
员工一进入珠江钢管,便会有入职培训;在正式上岗之前,公司又会安排岗前培训;随着个人的职业发展,还会伴随着各种各样的技能培训。这些培训既有公司资深技术人员手把手传授,也有从外面聘请的专家到公司开班讲课。前几天,公司还专门聘请北京的专家,在酒店包下会议室,进行为期三天的封闭式脱产培训。
“培训对我个人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分厂厂长助理张荣胜说,从2000年进入珠江钢管,他已经记不清自己参加了多少次培训,“每次培训都有新的收获,特别在技能提升方面。”正是不断的学习加上自己的勤奋,使张荣胜从最基层晋升到现在的职位,月薪也从1000多元增加到现在的5000多元。
此外,珠江钢管还重视员工的学历教育。公司先后与西安交通大学联合开办了针对工程技术人员的材料工程硕士班,培养工程硕士14名;与中山大学合办了针对公司中高层管理人员的高级总裁研修班和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班,培养了工商管理硕士20名,目前还有30多名中高层管理人员正在攻读工商管理硕士。2008年、2009年连续两年公司与韶关学院联合开办针对公司一线员工的机械设计及自动化专业成人大专和本科学历教育班。通过成人高考,有70多名员工参加了大专班的学习,20多名员工参加了本科班的学习。张荣胜目前就在本科班就读,“我还是班长呢,”张荣胜笑着说,“真没想到,我在珠江钢管圆了自己的‘大学梦’。”
“我觉得自己很幸运,进入珠江钢管才3年竟然被公司送去中山大学攻读MBA课程。”据办公室主任张成俊介绍,他所在的那个MBA班近一半的学员都来自珠江钢管,班上的其他同学都很羡慕他们,“因为我们不仅读MBA费用由公司支付,而且公司还会有专车接送,甚至连我们的工作表都根据课程时间来编排。”“攻读MBA课程,不仅学到许多先进管理经验,提高了自身的素质及业务水平,而且还为今后的晋升奠定了基础。”张成俊说,在MBA班,他们还认识了许多新朋友,扩大了人际交往的圈子,“平时也常联系,前不久我们还组织公司员工到同学的企业参观学习。”
民营企业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人才是推动企业健康发展的力量之源,为企业赢得竞争优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有了人才,企业才会有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据介绍,珠江钢管从建厂之初便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公司创立之初,以原机床厂人马为基础,培养了一批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优秀人才。在此基础上,珠江钢管又先后从钢铁行业和专业院校吸引了大批技术人才。目前公司1000多名员工中,有大专生263人、本科生63人、硕士20人,还有一支由博士和教授级高工近30人组成的精英研发团队,其中3人担任国家级学会理事长、副理事长及行业技术杂志编委,公司还聘请钢管领域资深专家任公司的专家委员会委员。这些人才扎根在珠江钢管,成为珠江钢管博士后流动科研工作站和国家级技术中心的主力军,为企业的科技创新做出了巨大贡献,多次获得国家和省市的表彰。
为激励技术人员和员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2008年起,公司设立了科技进步奖和论文奖,每年对在生产工作中为企业技术创新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员工或提合理化建议的员工进行奖励,2008年科技进步奖奖金28.1万元,2009年科技进步奖奖金32.3万元,论文奖奖金4.5万元,此举极大地鼓励了员工科技创新的热情。去年,10名技工参加了广州市举办的电工技能大赛,5名入围决赛,其中牛自冬获得了“广州市技术能手”称号。公司除了对参加比赛的人员都给予奖励,对于入围决赛的选手,每人奖励500元,获得“技术能手”的牛自冬,获奖励2000元。
公司还制定了技师聘任管理办法,对生产一线员工实行技师评定聘任工作,根据技术水平、业务能力聘为初级技师、中级技师、高级技师及特聘技师四类,分别发放300元、600元、1000元、2000元的辅助月薪。2009年共评出技师120名,仅这一年,公司就发放了60万元的技师津贴。
员工有困难老板伸援手
在珠江钢管,董事长陈昌在员工心目中是一名和蔼可亲、慈祥恤众的长者。只要没在外地出差,他每天都要和公司的管理层一起到车间巡视,跟员工拉拉家常,休息时间看到员工下象棋还会和员工杀一盘。员工婚礼,他只要挤得出时间,都会尽量去参加,当面送上一份大礼。“就连平时员工的一日三餐,他都会亲自过问。”主要负责食堂工作的梁婉姬说,董事长经常到食堂检查食材,要求他们一定要给员工提供健康放心的饮食。“员工们说在食堂吃比在自家吃得还好,还放心!”
更让员工津津乐道的是董事长的宅心仁厚。2008年汶川地震,他第一时间以个人名义向地震灾区捐款100万元,并发动员工捐款。员工踊跃认捐90万,陈昌考虑到他们赚钱不容易,员工认捐的90万全由公司用奖金形式返还奖励员工,以此来鼓励员工关心社会、关爱灾区。2010年玉树地震,他再次向灾区捐款100万元。西南旱灾地区、广西百色都有他捐出的善款支援当地群众。“董事长的这些行为,让我们看到了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在这样的企业工作,我们觉得开心和自豪。”梁婉姬说。
员工遇到特殊困难,陈昌都会伸出援助之手。2007年,入职两年的员工刘成林突患主动脉夹层III型疾病,医院连续下了二次病危通知书。知道情况后,陈昌动用私人关系为其联系专业的广州第二人民医院治疗。可手术治疗费需近20万元,这对于老家在贵州农村的刘成林而言无疑是个天文数字。“刘成林是公司的员工,不能让员工因没钱而得不到治疗,他的手术治疗费由公司承担。”董事长的这句话让刘成林吃了定心丸。经过几个月的治疗,刘成林康复出院,继续回到珠江钢管工作。后来因为身体实在无法承担工作,才离职回到老家休养。“能在珠江钢管这样的企业上班,遇到这样的好老板,是我的福气。如果不是在这里,我可能已不在人世了。”刘成林说。
在珠江钢管,像刘成林这样危难之中得到董事长陈昌援助的人和事不胜枚举。一名刚进厂不久的员工在星期天开着电瓶车外出时,因横穿马路发生车祸死亡。事故责任在员工自身,但考虑到他的家庭比较贫困,父母培养一名大学生不容易,陈昌额外给了员工父母一笔8万多元的慰问金。一名50多岁才到珠江钢管工作的员工,在公司工作了七八年退休了,考虑到老人家退休后的生活,他拿出了近3万元帮助这位员工。
在珠江钢管,解员工之困不仅体现在老板的个人行为上,还表现在从制度层面上为员工未雨绸缪。珠江钢管在2005年12月设立了员工工伤基金,每月公司计提工伤基金进入专项帐户,作为工伤员工的专项基金。2007年1月公司又设立了职工保障基金,每月计提15万元作为职工保障基金,作为解决员工困难的专项费用,帮助员工渡过难关。
员工与企业沟通零距离
珠江钢管重视与员工沟通。随着公司的规模越来越大,员工人数也相应增加,管理层始终把如何培养员工以厂为家的观念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通过各种渠道去了解他们在关心什么,需要什么,对企业的期望是什么,努力为员工创造适宜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环境,让他们与企业共同成长。
员工除了在日常接触中直接向董事长反映情况,还可以通过工会、职工代表、调解委员会反映情况。公司在2004年成立了工会,定期开会收集会员的意见和建议,代表员工参与公司制度的制订,维护员工的各项权利。2008年,公司成立了职工之家,通过各部门员工选举产生了公司的职工代表,并建立了由公司管理层、工会、职工代表组织的集体协商机制,一起参与公司的管理。公司还成立了由工会、管理部、人力资源中心及员工代表组成的调解委员会,调解员工工作中的矛盾,及时掌握员工的思想动态,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通过施行这些措施,珠江钢管建立起了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2009年,公司被评为 “广州市劳动关系和谐企业AAA级”, “广东省先进就业企业”。
员工对企业不离不弃
2007年7月的一天,珠江钢管有限公司大门前出现了几个神秘人物,他们向进厂员工派发着一份“××青年报番禺招聘广告专版”,在这张报纸的头版头条,醒目地刊登着“著名企业UOE成熟人才招聘”(UOE是一种先进的焊管制造工艺,珠江钢管是国内第一家引进UOE生产线的企业)。原来是来自上海的一家著名大企业派出招聘组到珠江钢管挖人才来了,尽管他们开出了颇为诱人的条件,用尽了各种手段,最后还是空手而归了。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公司对员工实实在在的付出和关爱让员工不离不弃,而员工对公司的忠诚也让管理层为之感动,为了选对人、用好人、留住人,他们想尽办法,不遗余力。
从1993年到今天,珠江钢管从一家小规模的工厂发展成国内焊管行业的龙头老大,今年又成功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企业深谙以人为本之道,始终把人看作是最宝贵的财富,在每一步的发展中,坚持企业与员工共同成长、共同发展,营建了和谐的企业环境。
上一篇 : 曾为陈小春推油 揭张柏芝风流情史 下一篇 : 暂无
版权声明:
1.华商贸易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 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联系邮箱:me@lm2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