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资讯企业管理企业战略论长江三角洲未来产业整合战略

论长江三角洲未来产业整合战略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04-21

浏览量:    

核心提示: 中国加入WTO后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协同调整的战略目标是:政府合作,加强协同,通过培育和强化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理顺地区合作

    中国加入WTO后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协同调整的战略目标是:政府合作,加强协同,通过培育和强化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理顺地区合作秩序,实现区域产业发展一体化和产业布局合理化,形成若干在全球具有竞争优势的区域产业群落;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实现区域产业结构高度化;培育和提升区域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使长江三角洲区域产业发展率先融入世界一体化体系,成为产业发展外向化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龙头。

    一、协同整合地区规划,调整区域产业结构目前,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对隔离,尤其是对于受高度保护的产业更是如此。在这种市场隔离的环境中,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国内专门化程度较高的支柱行业与出口竞争力较强的行业之间有明显的差异,如汽车、化工、机械行业在国内是较具优势的专业化部门,但在国际尚处于劣势(专门化程度见表1)。

    因此,为应对加入WTO,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是,巩固和提高传统优势产业,淘汰和转移低层次劣势产业,整合加强"龙头"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具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调整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内部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与国际市场份额在压缩低档产品,重点发展技术含量较高的优势名牌产品的同时,应积极参与跨国公司的垂直分工,吸纳其产业链中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

    2、对现有支柱产业,应集中有限的资源,着重发展有优势和发展潜力的"龙头"行业和产品对一些关联度高、地位重要或具有潜在优势的产业,应在加入WTO后的保护期内调整内部结构,在产业组织、研究与开发等方面给以大力扶持,尽快形成经济规模,创立知名品牌,提高抗冲击的能力。

    3、积极培育具有先导性的高新技术产业应加快电子信息、生物工程、航天航空、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协同发展,整合目前较为分散的智力资源,发挥后发优势,以较低的成本建立起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近的高新技术产业化体系。

    4、建立具有相当辐射范围的现代服务业以金融、贸易、交通、信息等高层次服务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使现代服务业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具有国际意义区域优势产业。

    需要说明的是,以长江三角洲地区目前行政分割主导下的区域经济格局,要统一实施上述产业结构调整方针有相当的难度。特别是对产业规划、跨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等问题的考虑无法避免受行政区划和地方趋利主义制约的影响。因此,为了推进产业协同调整,必须由长江三角洲地区各城市加强沟通和合作,协同整个地区规划,通过各城市发展思路的对接和发展规划的衔接,形成对长江三角洲区域整体产业发展的共识。

    二、协同整合产业优势,培育若干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群落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和产业缺乏协调的情况,不能简单地看作为恶性竞争或竞争过度,而是由于人为的市场屏障和政府对企业决策的干预导致了市场分割,使市场竞争和价格机制的作用不能有效发挥。因此,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产业群落要在规范市场和促进竞争的基础上,通过建立资源配置效率高、对市场反应灵敏的企业组织形式来实现。

    这可从两方面促进企业组织的优化:一是建立企业之间的产业联系网络,利用企业外部的垂直联系与水平联系,以网络型的产业组织空间形成产业群落。这就要求打破条块分割,统一竞争规划,给企业以公平的市场环境,保证企业在市场中的主体地位。二是将产业联系内部化,通过关联企业的兼并重组,整合形成若干具有规模经济优势的跨地区企业集团。集团企业作为独立于地方政府的利益主体,能够规避地区分割和不适当的行政分割,在区域内自行优化资源配置,建立产业组织体系,并以跨地区的集团企业为核心形成产业群落。

    根据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中国加入WTO后长江三角洲地区应形成以下几类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群落:①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群落;②以金融、贸易、交通、信息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群落;③以大型电站设备、通信设备、运输设备、工程设备、石化设备为主的现代装备制造业群落;④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群落。

    培育区域产业群落的途径有两方面:一是改善经济运行的基础面,如加强教育与科研、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建设良好的区域基础设施、优化自然环境等等。其中,针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具体情况,规范与优化市场环境、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的协调是改善基础设施的必要条件。二是增强企业驱动力。在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驱动力是靠企业在竞争中自发增强的,而政府的作用在于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但目前长江三角洲地区相当一部分企业驱动力不足,这除了企业制度存在的问题外,缺乏有效的企业组织形式也是其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有必要通过政策的推动,在市场竞争中促进地区间的产业整合,进行多层次的协作和重组,培育和促成一批在国际上具有相当竞争力的跨地区企业集团和产业群落,从而在企业组织形式上优化企业驱动力。

    鉴于市场化程度和产业发展现状的差别,对于前面提出的四类区域产业群落,应采取不同的整合方式、不同产业群落类型不同的培育方式(见表1)

    表1 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产业群落产业的培育方式对比表

    产业 劳动密集型 现代服务 现代装备制  高新技术群落 产业群落  业群落  造业群落   产业群落利用市场机制 改善经济基础培育 利用市场机制     政府推动形式 建立风险投资机制方式 改善经济基础    跨地区企业集团 加强协同规划和培育

    三、加强政策合作,构筑统一、规范和开放的市场体系为了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区域产业群落,必须构筑统一、规范和开放的市场体系。而在市场经济中,政府不再对企业的经营进行直接干预,其作用领域转为规范和优化有效竞争的市场环境。因此,加强政府合作进行市场体系建设是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协同调整的工作重点之一。

    1、统一市场建设,规范市场运作关键是要培育一体化的消费品市场、资本市场、技术市场、劳动力市场,特别是人才市场和统一的产权市场。在无形的市场规则方面,长江三角洲地区各城市应按照市场经济的方向和加入WTO以后的形势,尽快建立能与国际接轨的市场运行规则,统一市场准入和市场退出机制,首先实现对内开放;在市场准入机制上,要在各城市协同的基础上,以立法形式确立统一的市场准入规划,消除条块分割的市场壁垒,打破地区垄断,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条件,形成对本地企业和外来企业一视同仁的公平竞争的格局;在市场退出机制上,应对政企关系进行统一规范,加快对国有企业管理模式的改革,同时以法律形式确立市场退出的规则,使落后企业能够根据价格信号及时退出,优势企业得以扩张,从而形成有效的竞争和淘汰机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2、强化核心城市——上海的对外辐射功能实施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的协同调整,迫切需要加快中心城市的发展,加强中心城市的集聚、扩散功能,在强化支柱产业的基础上,发展新兴主导产业,带动配套产业和关联产业。通过集聚,在强化中心城市经济实力的基础上,发挥扩散功能,带动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群落的形成和发展,这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统一市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长江三角洲发挥龙头作用的重要标志。上海作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核心城市,理应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及优势产业集聚的核心。

    为了加强上海的核心作用,上海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区位优势、产业基础、科技实力、管理水平、开放环境、信息服务等良好条件,形成辐射全国和整合长江三角洲区域产业体系的能力,不断地向长江三角洲及全国市场推出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和新观念,在不断创造新的市场、新的组织、新的管理体制及新的生活方式方面多作贡献,成为长江三角洲乃至中国社会发展的引导区和创新区。

    为了加强上海的辐射功能,发挥上海发展极对长江三角洲的带动作用,必须强化上海的创新功能和服务功能。一方面,上海要形成区域创新体系。首先应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区域集聚,使区域创新的资源向上海汇集,促进上海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并依托上海区域发展极的功能与定位,打破产业行政隶属关系,从政策上鼓励江苏、浙江和国内其他地区的大企业、大公司将技术研发中心迁至上海,利用上海信息、资金和人才集聚的优势,优先发展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高技术产业,使上海真正进入一流国际化大都市的层次,同时使中国的大型公司站在世界经济的前沿,参与世界经济的竞争。另一方面,上海应立足于服务性城市的定位,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将高水平的服务辐射到长江三角洲和全国各地,成为学习、吸收和推广国外先进服务方式和管理方法的基地和中转站。

    基于中国加入WTO后大型跨国公司将有可能大举进入国内市场的情况,上海应把吸引大跨国公司的投资、技术与自己的区位优势、人力资源优势结合起来,鼓励大跨国公司与上海的大企业联合,以分散风险,共享发展的机会,形成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辐射力。

    3、加强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的协调基础设施是构成产业群落经济基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区域市场形成的必要条件之一。长江三角洲地区各城市应当进一步强化在区际交通、通讯信息、江河整治、生态环境保护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合作与协调,尤其是强化在区域整体规划上的相互衔接,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用,最大限度地提高基础设施的利用率和规模经济效益。

    在沪宁高速公路、沪杭高速公路已经建成的基础上,上海、江苏和浙江有必要继续通力合作和协同,积极配合沿海大通道的建设。同时,上海应联合浙江实施杭州湾大桥建设,合作打通上海与宁波北仑港以至浙江台州、温州、丽水地区的通道,充分利用北仑港、舟山港的深水良港,加强长江三角洲对浙东南地区的辐射;上海还应联合江苏实施上海至南通的长江口越江工程的建设,以至打通到第二欧亚大陆桥桥头堡——连云港的陆路通道,扩大对苏北地区的影响力,以尽快形成长江三角洲地区和沿江城市相连、内外相通、多轴心辐射的交通网络。除此之外,应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为契机,协调各地的利益,做好交通发展规划的制定和衔接工作,逐步建成集水运、铁路、公路、航空和管道等现代运输方式为一体的交通运输体系。

    在这当中,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是协调基础设施建设的重中之重。应加强统一规划,合理分工,协调有序,避免和制止目前在港口建设中普遍存在的竞相抢建码头泊位、乱占岸线的状况。应整合长江三角洲港口资源,共同形成以上海为中心、浙江和江苏为两翼的组合港,以形成一体化的巨型港口系统。

    4、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环境保护协调长江三角洲地区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是河湖水系污染、大气污染及酸雨、城市垃圾污染,虽然各地都有一些治理措施,但地区间的相互配合不够,影响了区域环境的整体治理力度。这种状况直接影响到长江三角洲的投资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因此,必须改变以牺牲环境质量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将产业协同调整与环境保护与整治结合起来,以整体和长远利益为重,各城市应紧密合作,统一规划实施,以水环境治理为重点,加强区域环境保护,坚决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除此之外,要协同治理区域洪涝灾害及地面沉降,积极实施滩涂保护等工程,并实施近海海域规划,保护滩涂资源。

 

上一篇 : 曾为陈小春推油 揭张柏芝风流情史             下一篇 : 暂无

版权声明:

  1.华商贸易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 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联系邮箱:me@lm263.com

 

 

网站首页 | 行业资讯 | 投资理财 | 企业管理 | 成功励志 | 市场营销 | 范文大全 | 智慧人生 | 创业指南 | 贸易宝典 | 百科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