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11-16
浏览量:
美国前财长约翰·斯诺
●他曾在小布什时代的美国政界呼风唤雨
●他也曾掌舵美国东部规模最大的铁路营运商
●他现在,却是一家管理着约220亿美元的Cerberus资本管理公司的主席
●他放弃财长头衔,重新游走于民间商界
●他觉得,曾经挺风光,现在很自在
71岁的美国前财政部长约翰·斯诺4月份几乎没有离开过中国。以上海为中心,他从北到南,每天的行程照旧安排得很满。不过,不同于当财长的日程,这一次,他更多的是考察企业,而非拜访央行和政府部门。
他在履行自己今年1月份以来的新职责:复星集团董事会顾问。从海南的矿山到南京的钢厂,他密集地考察复星旗下的核心产业。他说,希望“把多年在民营领域和PE行业的管理经验带给复星的管理层,帮助他们评估一些投资风险,帮助复星更好地实现其全球化的战略。”
相比2003年到2006年期间的财长身份,约翰·斯诺显然更喜欢现在的私人身份。在陆家嘴环球金融中心87层的咖啡厅里,他向记者感慨道“当财长的时候哪里能有现在这样轻松的交谈呢”。
当财长的时候,斯诺也屡屡到访中国,但是跑得最多的城市是北京,上海也就来过一趟。现在,他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了解中国。已经去过的城市,他能报出一大串,计划要去的中国城市他也能说出一连串。“当财长的时候,每次到访中国,行程都是安排好的,而现在我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看看中国社会,了解中国文化、中国企业和企业家”。
在担任美国财长期间,约翰·斯诺到复旦大学演讲,认识了作为复旦校友的郭广昌,并成为朋友。在此后的一些接触中,郭广昌及其复星的创业团队,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活力、有见地、有决心”,约翰·斯诺如此评价他接触到的复星的企业家。后来郭广昌邀请他担任顾问一职时,他欣然同意,并且积极履行自己的职责。
在采访约翰·斯诺之前,记者在网上查询他的一些背景资料。奇怪的是,对其2006年辞任美国财长一职之事,却没有媒体曝出原因。
约翰·斯诺笑了,辞职只是因为当财长当了3年半,实在有点长了。“我就任财长的时候,曾经对小布什总统说,只当三年财长,所以三年半已经超出了我对总统的承诺,况且我辞职的时候也已经度过了选举年,我想我也可以回归私人身份了”。
看来,一个美国财长的头衔,在他眼里,终究比不过现在这个私人身份。
不过回想起当美国财长的日子,他觉得也是一种荣幸。
“当他提名我成为财长前几分钟,我们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交谈”,他回忆起他职业生涯中的辉煌一幕,“总统对我说,我们白宫所有的职员都非常热切地期望你加入。我说很感谢,我愿意成为你领导班子的成员。”他向记者描述当时的情形,很平实。
相形之下,约翰·斯诺的演讲更加**洋溢。生动活泼的演讲风格,与很多经济学者、经济官员的严谨,甚至枯燥迥异。约翰·斯诺说,他的演讲才能源于他曾在大学校园执教的经验。
“很多年前,我是大学的教授。上千名**早晨8点来听我的课,如果讲课没有意思,他们的注意力就会分散,第二天就再也没有人来听课了。”他说,尽管当时的布什总统很欣赏他的沟通和演讲水平,但是同时也正告他,以后演讲切不可脱稿,即兴发挥。
“你做这个财长的工作,就要带着笔记去说话。”布什总统提醒他在国会演讲或者跟金融市场沟通时,要是说错了,会有非常严重的后果,会给货币市场带来一些风波。
在美国有这样一个关于财长的故事,说是有一位非常谨慎的财长,被邀请去参加一个晚宴。晚餐之后,主人请财长和在座的贵宾交流一下。第一问题是不言而喻的——财长先生,美元怎么样,现在情况如何?财长看了看这个会议的主席,问道,这个会议是保密的吗?主席告诉他,这里说的一切全都是保密的,也没有媒体参加。尽管主席再三跟他确保,这是个闭门会议,可以畅所欲言。但是财长还是看着这个提问的人说,我无可奉告。
约翰·斯诺说,这个故事尽管有点夸张,但却反映了一个事实。他坦承他也曾经有财长“习惯”。每每被问及:财长先生,美元现在怎么样了?他也总是以各种辞令搪塞过去。
他笑着说,金融媒体与外汇交易员在一定程度上算是共谋,因为“外汇交易员最喜欢波动,只有波动才能赚钱” 。他说,作为财长,假如言语不慎的话,外汇交易员可以利用他的言词不当赚很多的钱。现在每一天的外汇市场的交易都是达到了2万多亿(美元),另外还有2万多亿(美元)的衍生产品,所以一点点轻微的言辞都会影响这个市场,“所以,尽管每一个财长都要回答这个问题——美元走势如何,但我们要非常谨慎的回答这个问题,以免引起货币市场的震荡”。
上一篇 : 危机管理要避免哪些误区? 下一篇 : 冰淇淋 炎炎夏日勿贪吃冰淇淋 当心变成冻冻
版权声明:
1.华商贸易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 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联系邮箱:me@lm2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