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11-15
浏览量:
前言:他是卓越的国企掌门人,也是关注普世价值的经济学者;他既保持对现有体制的反思与批评,又不愿被作为“另类”对待。对于被称为“最不像国企掌门人的掌门人”秦晓而言,2010年是一道人生的分水岭。在日前正式卸任招商局集团董事长的职务后,他全力投身于以”推动中国社会转型“研究为目标的博源基金。身份转换的背后,折射出的是他关注国家与民族命运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原招商局董事长秦晓与网易财经编辑
10月18日,在蛇口新时代广场招商局大楼,卸任后的秦晓首次向网络门户——网易财经,畅谈在招商局的10年职业生涯,以及他站在学者角度对当下中国的思考。
十年重塑招商局 自评职业生涯刚及格
2000年12月,中信集团副董事长秦晓“空降”招商局。当时他面对的是刚刚走出亚洲金融风暴后危机四伏的局面:招商局当时总资产为496亿元,总负债高达233亿元,净利润0.44亿元,不良资产近50亿港元,经常性现金流量不足以支付债务利息。
通过三年时间,秦晓大刀阔斧清理不良资产,加强总部集权,同时确定了招商局的核心产业:交通运输及相关基础设施产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秦晓的思路,可以说暗合了国家改革央企的步调。2003年国资委成立后,对央企整合的大方向,就是集中主业,做大做强。
到2006年,招商局集团在总资产上较2003年翻番,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翻两倍,提前完成了“再造一个招商局”的目标。此后“新再造”目标在2007年被提出,秦晓卸任前,也已完成十之七八。
当被问及如何评价自己在招商局的十年工作时,秦晓给自己只打了60分。“我从来只给自己打及格的分数。十年时间不算短,但也不算长。其实每过个两三年去回顾的话,都觉得有些问题可以做得更好一点。”接受过中西方教育的秦晓,对于自己更加强调的是内省与反思。
虽然秦晓认为自己在大的决策方向上并没问题。但2002年以14.84亿元出售平安保险13.544%股权的决定,却曾令他面临“贱卖”的质疑。
平安保险虽然无论从效益还是规模上讲都是非常成功的,但秦晓更看重的是“招商局的控制能力和话语权”。在他看来,仅凭近14%的股权,招商局无法调动、整合资源,搭建金融平台,这样的话,平安保险便不能纳入招商局重组的整体战略构架之中。而股权出让回报大概是10倍,招商局可以用这笔可观的资金用于培育核心产业。
在一些人的眼中,秦晓是一个在公司管制上十分强势的管理者。但秦晓不这么认为。“日常生活中不涉及重大问题都简单做决策,不需要商量。什么事都跟人家商量都成‘事儿妈’了。就是解决重大问题上,大家思想不统一就放一放。我觉得我的强势更多地体现在软性权力上。比如在大家有分歧的时候,我一般不愿意动用权利去左右意见,我更希望大家能够有共同的认识,然后再处理。”
转型学者 秦晓生命中的两次“大惑”
秦晓早年读的是经济管理,学贯中西,拥有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在执掌企业的同时,秦晓从来没有放弃过学术研究。他的博士论文《从生产函数到替代函数》,正是在执掌中信集团期间完成的,研究的是大型现代公司的总部功能,而这一理念也在他重组招商局时得以进一步实践。一边管理企业,一边做学问,两相印证,正是他的乐趣所在。
这样的学术背景,使得秦晓在思考问题时的角度往往与他的身份不符。比如,他认为国有企业是计划经济的遗产,应该趁着有市场价值时慢慢地退出,交给社保基金,再公平有序地还富于民。而在肯定国资委积极作用的同时,他提出国资委管的事应该更简单,不用管理企业的战略、组织和业务问题,市场都认为不需要管的时候就不用管了。
对于中国社会转型问题的思考,则更令他备受关注。7月19日,秦晓应邀在清华经管2010届毕业典礼上演讲,题为“秉承普世价值,开创中国道路”。秦晓在演讲中指出,试图用现代化、稳定、国家民族利益、民生、理想来替代现代性、自由、个人权利、民主、理性这些普世价值的核心和基础,是不可取的。
这一并不很长的讲演在网上广为流传,也令秦晓收到一些同行“善意”的劝告。“有些人也不太赞同,有些人也提出说发言要注意点场合,不要讲那么尖锐。我觉得我讲的还没有温总理尖锐吧?!”他笑道,其实关于普世价值与现代性的问题,他早在自己的文章中写过,甚至还有更尖锐的观点。只不过,是网络让他的观点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而已。
如今,秦晓从招商局功成身退,准备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以“推动中国社会转型”研究为目标的博源基金会。据悉,注册地在香港的博源基金会的主旨在于聚集学术界和商界的精英,一方面偏重重大经济事件解读,另一方面聚焦中国社会转型问题的研究,力图探讨中国下一个30年的走向和路径。
谈及从企业管理者转型成为关注普世价值的经济学者的原因,秦晓说起了他人生中的两次“大惑”。一次是他差不多二十来岁时,正是文革后期,他插队到内蒙古,那时的他脑海里积累了越来越多的不解,包括对毛主席的不解,于是他开始读书、思考、与人交流。后来四人帮倒台,他的第一次困惑过去了。第二次困惑就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我国倡导的“现代化”太偏重物质和经济层面,而没有偏重于思想、价值、制度层面。因此,他开始思考关于“现代化”和“现代性”的关系问题。
‘我的第一次惑可能解了,但真解假解,我也不知道。第二次惑,我觉得也梳理出大路子来了,但真梳理出来还是假梳理出来了,我也不知道。惑和人生总是伴随的。如果人能够有惑而解惑,对惑有新的认识,则对人生是大幸。”秦晓说。
没有人逼他这样做,但他骨子里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却驱使着他不得不这样做。这句话用来形容秦晓再贴切不过。2010年,作为学者的秦晓,正在路上。
编辑手记:
秦晓的“均衡之道”
对于秦晓,财经评论员叶檀的评价是,“与其说秦晓是国企掌门人,不如说他是公共知识分子,他是最不像国企掌门人的掌门人,他致力于撕去非市场化的官商标签。这在同龄人、同一经历的人中是罕见的。”
关于公共知识分子,有媒体曾确立了三条标准:一是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的知识者;二是对社会进言并参与公共事务的行动者;三是具有批判精神和道义担当的理想者。
但秦晓不愿意把自己归入公共知识分子行列。“在中国,人们不太喜欢‘公共知识分子’这个词。虽然有人要给我加这个称谓,但既然人家不喜欢,我建议他们不要加这个词。不然,以后人家都把我看成另类,本来能接受我的观点也不愿意接受了。我自己希望做一个体制内或准体制内的改革派,我不愿意走到体制外去,单独地去抨击体制,我希望先在体制内说话。”
既保持对现有体制的反思与批评,又不愿被作为“另类”对待。对于工作和生活,秦晓推崇的是均衡。“均衡很了不起,传统文化讲的就是中庸。”
拿工作来说,秦晓认为,对于金融这个板块越来越大,招商局集团并不是完全控制,因此要处理好和其他大股东、小股东的关系,还有管理层、监管部门的关系,都要讲究均衡。
而对于工作与生活,秦晓也坚持均衡,要在生活上保持自己的空间和情趣。从学生时代起,围棋就一直是他的爱好。业余四段的他,现在仍然时常在网上看比赛或与好友对弈。与记者一聊起围棋,他的表情登时变得丰富起来,讲起与朋友对弈的趣事,他不由自主地会笑起来。
在秦晓旧日的部下眼里,秦晓的精力十分旺盛,除了极耗精力的围棋以外,对于品酒,他也很有研究,对于茶,他也是立即能分出高下。
“每个人不只是一个契约人,还是一个社会人。不能完全把自己和工作连在一起。”秦晓说。
秦晓简历
1947年4月生于山西吕梁山区,下过乡插过队,1983年于中国矿业大学获经济管理硕士。自1976年先后在煤炭部、石油部工作,1995年4月至2000年7月任中信投资公司总经理,其间还担任中信实业银行董事长、亚洲卫星公司董事长;2000年7月任中信公司副董事长。自2001年,任招商局集团董事长和招商银行董事长。2002年获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博士。清华大学管理学院、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兼职教授。2010年卸任招商局集团董事长职务。
(本文来源:网易财经 作者:张鸿雁)
上一篇 : 曾为陈小春推油 揭张柏芝风流情史 下一篇 : 暂无
版权声明:
1.华商贸易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 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联系邮箱:me@lm2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