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11-15
浏览量:
近两个月来,裁员事件甚嚣尘上。团购网站高朋掀起裁员风暴;凡客诚品整体裁员5%,比亚迪被指以“优化”名义变相大规模裁员,汽车销售公司员工裁员比例高达70%。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些企业之前无一例外地高速扩张,都有过大举招人的盛况。这样的反差,固然存在经营战略失误和商业模式困境,同时也凸现了企业经营管理理念与价值观的苍白。
员工不是工具
裁员通常源于企业领导者的经营失误,主要责任在领导层而不在员工;而作为代价,员工却是最直接的“买单”者。
将员工当作企业盈利的工具,是对企业组织形态的曲解。员工作为投资人和管理者的合作伙伴,是与外部客户同等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的内部客户。当企业面临重大经营困难时,投资人及其代理人理应担负对合作伙伴和盟友的责任,而不是将员工扫地出门。被裁员工固然愤恨,留任员工也不免寒心,对职业发展的不安全感,将导致企业凝聚力涣散。
设立用工“蓄水池机制”
稻盛和夫的经历告诉我们:做企业和做人的成功之道本质相同,坚持基本的良知往往简单而有效。那么,如何坚持企业在裁员管理中的良知?笔者认为,需要坚守以下三项基本价值取向。
首先,诚信。在裁员中坚持公开公正,认真履行与员工之间的各种契约和承诺。
其次,厚待。面对曾为企业做出贡献的员工,企业理应尽可能厚待以报,并且尽可能地推荐其他就业平台,使得裁员前后员工拥有充足的再就业时间和人性化的安排。
第三,合法。以法律为准绳虽是下下策,但至少为人们划出了底线。
在此前提下,企业也可以通过创新组织内部的员工“蓄水池机制”来缓解用工压力。譬如,上海大众汽车吸取2005年车市低谷的裁员教训,创立了针对一线生产人员用工的“呼吸机制”。该制度用“时间银行”针对一线生产人员进行综合工时管理,并根据业务量的变化,设计出一套相对灵活的用工制度,如当产量变化在正负20%的区间内,企业可通过生产班次和工时制度调整用工需求;当产量增长超过40%时,人力资源部根据各部门需求进行针对性招聘,并将非核心生产部分进行转移外包,通过劳务公司引入短期劳务工人;当产量萎缩40%时,退回劳务工人、收回外包业务、减少工作班次,最后才实施退人计划。整套“呼吸机制”体现了对员工工作稳定性的实际关注,是用良知管理裁员。
上一篇 : 曾为陈小春推油 揭张柏芝风流情史 下一篇 : 暂无
版权声明:
1.华商贸易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 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联系邮箱:me@lm2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