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资讯行业资讯服装纺织国内外棉花高价差重伤棉纺织企业

国内外棉花高价差重伤棉纺织企业

  发布时间:11-15

浏览量:    

核心提示:  导语:日前,2013中国国际棉花会议在青岛召开,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的近千名专家学者、政府官员、棉花纺织业者,就棉花与纺织

   导语: 日前,2013中国国际棉花会议在青岛召开,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的近千名专家学者、政府官员、棉花纺织业者,就棉花与纺织业发展展开深入研讨,大家的关注焦点集中在了中国棉花政策上。

  如果要用一个字描述国内中小纺织企业的现状,“熬”这个字可能最贴切。当前,面临外需不足、成本增加、来自周边国家的竞争加剧等不利因素,全国中小纺织企业的日子普遍不好过。这当中,国内外棉价差更是让业界备感压力。

  日前,2013中国国际棉花会议在青岛召开,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的近千名专家学者、政府官员、棉花纺织业者,就棉花与纺织业发展展开深入研讨,大家的关注焦点集中在了中国棉花政策上。

  高价差重伤棉纺织企业

  与往年相比,与会者讨论的话题集中在了棉花临时收储政策上。

  2011年开始,为应对金融危机影响,防止棉花价格大起大落,保护棉农利益,我国开始实施棉花临时收储政策,当年以1.98万元/吨的价格收储了300多万吨。之后,这一政策延续下来,我国的棉花价格开始围绕临时收储价上下波动。然而,因为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国际市场需求不足,国际市场棉花价格持续下跌,与国内棉花的价差拉大到了4000元/吨左右。

  “差价达到四五千元,要纺织企业独自消化非常困难。”全国棉花交易市场总经理丁好武说,棉花临时收储政策稳定了棉花价格,棉农基本满意,但整个产业链的后续环节,包括流通、加工、纺织等,均承受很大压力,特别是对棉纺织企业来说,价差远远超过承受能力,很多企业迫不得已只能使用化学纤维来替代棉花。

  中国棉花协会会长周声涛坦承,受国内外棉花差价等因素影响,中国纺织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运营压力增大,效益出现下滑,国际竞争力削弱。

  一个新的变化是,在原材料制约下,国内纺织企业之间经营分化明显,表现为大企业订单充足开工率较好,小企业订单不足开工率明显下滑。

  “大企业主要得益于有进口配额,还能够维持下去;小企业没有进口配额,相对比较困难。”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会长朱北娜表示。

  “我认为临时收储政策可以刹车了。”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农村发展研究室主任杜珉表示。“业界都看到,收储肯定不能再持续下去,这样下去对整个行业是不利的。前一阵,相关部门开了会,政府也在下力气改变现在这种情况。”朱北娜透露。

  应平衡农工商三者利益

  作为主管部门官员,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贸易司副司长刘小南的到会成为关注焦点。业内人士都希望从他的演讲中,获知中国棉花政策的走向,从而判断本棉季和下棉季的市场变化。

  “目前的棉花政策体系确实有改进和完善的空间。”刘小南表示,棉花临时收储政策的基本出发点是好的,也达到了主要目标。但任何政策都有局限性。大家反映的政策带来收储压力、造成市场调节作用弱化、阻碍国际国内棉花市场价格衔接等问题,也是客观的。他透露,国家发展改革委和有关部门已经开会研究这个事情,主题就是如何改进和完善现有的调控机制,探索建立促进中国棉花产业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但他也表示,“目前来看,政府相关部门认为应该保持现有棉花调控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包括储备棉投放和进口政策都应该继续保持稳定。”

  与此同时,也有一种声音认为,棉花政策的调整改变,应该考虑到保护棉农利益。其中,被提及最多的就是对棉农进行直接补贴。这是因为,中国植棉农户生产规模小、抗风险能力低,需要国家给予扶持。当前收储价格虽然对棉农起到了基本保护作用,但并不足以调动农民增加生产面积的积极性。2013年,中国棉花种植面积继续下降,预计减少6%左右,下降到近十年来的最低水平。

  周声涛表示,在政策设计上,应该在农工商三者利益之间找到平衡点,既要考虑棉农收益、又要统筹考虑纺织企业承受能力、流通企业合理利润空间等因素,走出“棉贱伤农、棉贵伤工”的恶性循环。

  纺织企业亟须转型升级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门联合发布《2013年度棉花临时收储方案》,继续敞开收储棉花,临时收储价格维持标准级2.04万元/吨,收储质量和等级差价率按新标准执行。

  “从工业口来说,国内外棉价差问题已经众所周知,目前来看也没有办法改变,尤其是今年还要继续临时收储,棉纺企业只能作好思想准备,再熬下去。”朱北娜表示,除了用棉,越来越多的纺织企业开始使用化纤、毛、麻等非棉纤维,近年来,非棉纤维使用已经有大比例攀升。

  丁好武介绍,中国棉花年消费量最高曾经到了1100万吨,现在已经下降到800万吨,如果政策不能够与时俱进,棉纺织行业的经营困难继续下去,棉花消费量会越来越少,这是整个行业都不愿看到的。

  有人认为,国内纺织企业的传统竞争优势正在弱化,国际市场上一些订单开始向东南亚等周边国家转移。一些企业由于缺乏必要的资金、技术、人才积累,风险承受能力较弱,迫切需要加快转型升级。

上一篇 : 曾为陈小春推油 揭张柏芝风流情史             下一篇 : 暂无

版权声明:

  1.华商贸易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 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联系邮箱:me@lm263.com

 

 

网站首页 | 行业资讯 | 投资理财 | 企业管理 | 成功励志 | 市场营销 | 范文大全 | 智慧人生 | 创业指南 | 贸易宝典 | 百科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