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11-15
浏览量:
上周,我在中国电信学院分享了关于创新的一些观点,其中提及电信运营商在克服流量剪刀差的问题上,需要真正的摆脱“电信”思维,而是站在产业链的上下游去进行提前的布局。
比如我们可以看到,全球的电信运营商最近几年以来都呈现“泛媒体化”的趋势:沃达丰在德国竞购最大的电视运营商Kabel Deutschland,AT&T在试图把美国的在线视频网站Hulu纳入麾下,NTT DoCoMo也把MCV官道地区的电视播放权买了下来,英国电信则在拼命的搭建自有体育频道BT Sport……
为什么欧洲、亚洲、北美的电信运营商突然都在干同一件事情了?
因为大家都在面临一个相同的困境,用微博上的一个段子来做总结,是说:“在现代社会,人们都把手机当成电脑在用,把电脑当做电视在用,而电视则一边闲置搁灰,一边闹着革命。”智能电视的概念固然精彩,但是电视遭到用户舍弃的原因并不仅仅是它无法联网,将一个安置于客厅内的屏幕作为家庭娱乐中枢,这已不再是是最愉悦的时间打发方式,艾瑞有一个耸人听闻的数据,显示北京地区的电视机开机率在三年之内就由70%下降到了30%。
手机和电脑承担了越来越多的生活功能,所以电信运营商正在感到焦虑,“管道”有着作为入口的天然优势,但是在接触用户上,“管道”的作为十分有限。
所以我在中国电信学院里讲,电信运营商,需要开始不择手段的提升自己的存在感,去打造前后一体化的平台,唯有具备双向流通价值的平台,才能从剪刀差的环境里挖掘出新的利润增长点。
后来听闻关于微信与电信运营商之间博弈的新进展——联通会在沿海地区(后被证实是广东联通)通过试点来与微信合作,推出微信内免流量费用的通讯定制套餐(后被证实是“微信沃卡”),则是令人稍感意外。
与电信运营商合作,在微信这边并非没有先例,为了在香港市场上与WhatsApp、Line展开竞争,今年年初,腾讯与香港电讯(PCCW Mobile)合作,用户每月支付8港币,即可“包月”香港地区的微信流量。而在欧洲,流媒体音乐服务Spotify也曾与德国电信达成协议,由德国电信掏钱购买Spotify的付费服务,然后免费提供给选择德国电信业务的用户。
这种合作,通常被认为是电信运营商对OTT业务的妥协,对于OTT业务的提供者,电信运营商的放行和示好对其市场扩张极为有利,然而,电信运营商能够从合作当中获得什么自身的利益,目前仍然十分模糊。AT&T就拒绝过Pandora和AOL的合作请求,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在通过Wi-Fi和AT&T的3G网络实时直播美国大学篮球锦标赛时,苹果和AT&T就联手采取过抑制措施,只允许通过Wi-Fi网络进行视频直播,AT&T的3G网络则用于传播实时音频,静态图片和得分情况。
由于中国移动仍是移动通讯领域的领先者,所以关于OTT业务给流量经营带来的逆差,感同身受也是最深,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的压力稍微还要小一些。所以能够理解的是,份额较小的中国联通率先与微信达成协议,哪怕放弃这部分流量的收入(其实即使不放弃也很难拿到手),也要借助坐拥3亿用户的微信来在学生市场上打破一个缺口。
但是这也意味着中国联通从此放任自己的“管道”状况,舍弃了涉足下游产业的雄心。所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如果电信运营商都将流量经营等同于把流量倒在手中投机贩卖,那么伴随着尼尔森定律的趋势,到了流量愈加廉价的未来,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也将失去。这并非危言耸听,中国移动铁了心在做Mobile Market的分发市场,中国电信扶持旗下八个基地的孵化和运作,都是出于对“流量卖不出现金”的未来的恐惧。
站在互联网整个行业的角度,我认为微信是一个极具生命力和想象空间的移动产品,它的布局和设计都有可能颠覆移动互联网的明天。但是站在电信运营商的角度,我亦警惕微信开放外壳下的凶猛和野性,一旦腾讯从工信部那里拿到虚拟运营商的牌照,它会将电信运营商从“管道”逼至“水箱”的角色上,仅仅充当流量的生产和储存设备,连输送渠道都会一并抢夺过来。
与虎谋皮的前提,是你能够驯服这只猛虎。
上一篇 : 曾为陈小春推油 揭张柏芝风流情史 下一篇 : 暂无
版权声明:
1.华商贸易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 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联系邮箱:me@lm2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