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12-26
浏览量:
中国第一代的创业者面临的困局是:入门难,从政府部门求项目更难,但是入了门之后就容易多了。只要吃得苦,找准门路,就能成为有钱人,然而,当创业者成为富人之后,各自的选择却大相径庭........
从去年至今,我应两家公司的邀请,写作了关于他们的书,理由差不多是一样的:公司创始人行将退休了。而在对他们细致的观察中,使我对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的这一段历史感慨万千。
为了方便叙述,我们姑且用“王总”和“徐总”来称谓他们吧。
王总和徐总都不是文化人,王总是初中没毕业,徐总也只念了四年书,但他们各自的公司都有十亿以上的销售额。王总做能源贸易起家,徐总做工艺品起家。
他们的发家之路都不算好走。
王总跟我描述说起他的“第一桶金”时说,当年为了搞到浙江这边要的油,他花尽力气弄到了部里的一个条子,接着就赶紧跑到大庆去落实。到了大庆才发现自己根本没带棉衣,穿着单衣在零下的气温里冻了一晚上。第二天到了相关管理者的办公室时,已经冻得连话都说不出来了。反倒是因为这种样子,引起了对方的同情,他才很快拿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大庆的超产油。就这样,他把这笔油弄回浙江,拿到了三十万的佣金,当时他那家注册资本只有一万元的公司才活了下来。
至于徐总,他是按部就班被提拔到一个乡镇企业厂长之后,才开始想按自己的想法做事的。某天,他从一本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说是中国学生的动手能力比国外的同龄人差得很远。因此他就暗下决心要在这个方面做点探索,结果在自己的厂里建立了一个教学具试验车间,这个项目差不多亏了八年。关键时刻,他为拿到进入教育部某司的产品推荐,三年时间内,六次组团上北京,结果终于等来了司长换人的机会,最后做教学具的公司才开始有盈利的机会。
我们很容易看得出,第一代的创业者面临的困局是:入门难,但是入了门之后就容易多了。
在整整十年左右的时间里,王总为他的能源贸易想出来的办法是重油换电,因为当时电厂发电差不多都用原油,王总的贸易公司就专门找油田收购根本不好卖的重油,把这东西倒腾给电厂,重油比原油便宜,但电厂当时不计算成本,压根就没想到这个。王总把重油卖给电厂之后,换出来他们的发电量,经过一系列的运作,再换成用电指标,传输到浙江来卖。这么轻巧的生意,他差不多做了有五年,供电量占城市总用电量的10%,生意做大了。
徐总也一样,拿到了教育部的推荐,进入了中小学教学具的推荐目录,他就只面临四个国营半国营的竞争对手。徐总的乡镇企业能力就体现出来了,他们不但成本低,而且机制灵活,很快就投资成立研究所,不断开发新品。三年之内就占领了这个细分市场八成以上的份额。
他们俩都各自进入自己的黄金时代,成了有钱人。
而之后两个人的选择大相径庭:王总觉得贸易太让人觉得不稳定,所以选择了把资产重化,但转型困难。他的想法是:我买地总不会错吧。因此就买了一片又一片地,做酒店,做加油站,做小工厂,做转运码头,做写字楼。总体来说,土地连续升值,王总生意赔赚不说,土地的钱肯定是赚到了。
徐总也觉得做到了八成以上的市场份额之后,很难再做高份额了。不过他既然有了一个投入教育的领域,另外企业也有了很大的教育界人脉。这个人就打算做学校,1998年投资了五个亿,开办了本地一所民办学校。在市郊新区开发的时候,徐总向政府申请了几百亩地建了这个学校,十多年来,包括政府官员和他周围的人无数次跟他建议说,这块地现在已经升值无算,拿出来做地产比办学校划算多了。徐总一意孤行,根本不听,不但不听,反而跟所有家里人说,现在赚的钱要保留一份,将来学校如果要用,可以拿出来。他认为,只有学校,才能保证自己这家公司历百年之后而存在。
就财富而言,徐总和王总肯定都是有钱人。不过,看起来,上学更少一点的徐总,在公司内部的人气更好。王总公司的一个副总说:“这段时间,我们公司大概也就只能守守了。”而徐总在消停了十年后,又准备要在本地搞一个国际性的教育论坛了。显然,68岁的他还有梦没有做完。
他们是不是两个典型的第一代创业者?(作者系财经作家)
上一篇 : 叶檀:纸币泡沫推升金价 下一篇 : 巴氏灭菌机 巴氏杀菌机如何杀菌?巴士灭菌
版权声明:
1.华商贸易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 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联系邮箱:me@lm2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