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11-16
浏览量:
一种将理论、知识、经验转化成直接“机用”能力的功能型管理方式!
关键词:诊断式管理、思维力、正见正识、消化吸收能力、融通能力、解码能力、深度分析能力、高知低能、自我诊断
“诊断式管理”是我们针对当前业界时弊,在长期的企业咨询、企业辅导实战项目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全新的功能型管理理念。
简单说,“诊断式管理”就是将咨询专家对企业进行诊断、辅导和解决问题的专业能力和实施流程引入企业的实战管理中,将企业所有的经营管理目标还原成最基本的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系以增强企业自我诊断和研发解决问题的根本能力的管理理论。
现代培训市场催生“诊断式管理”
近段时期,听一些爱学习的老板们总在抱怨:“几乎每周都听大课,学到的知道的东西也不少,理论几大箩筐,脑子一团酱糊”、“这样学下去,学到老都学不完啊,培训花的成本却直线上涨”、“讲师们讲的都不错,案例都不错,就是用不上”;
另一个老板则抱怨“用倒是用得上,就是越用越糟,我读某某MBA时曾经模拟过很多实战案例,在企业推行改革后,效益却直线下滑,也不知道问题真正出在哪里,只有回归到以前的模式”;
还有的老板干脆怀疑自己的学习投资是否正确:“我的几个老板朋友从不学习,也不懂什么这种那种理论那种理念,生意火红得很,身家都过亿呢!”……等等
前几年,国内大型公开课刚普及时,场面是何等火爆。特别是深圳聚成管理顾问公司率先推出廉价的会员制听课模式时,曾创下一年近五千万的销售额。随后深圳中大方略、深圳中企等培训机构蜂拥跟进,霎时深圳培训市场烽烟四起,随即该种模式便象核子裂变似的迅速向内地大中城市复制蔓延。与此同等速度传播的,便是西方各种所谓先进的管理理论、理念,成功学、成功经验几乎是遍地开花。
随着理念洗脑的进一步深入,物极则反的客观规律使得企业界的自省意识开始发现。从盲目到迷信,到理性,再到注重实效作用成为必然的回归。深圳一些资深培训人士总结说,随着公开课的普及,企业界越来越注重内训,并逐渐向请外脑做咨询做辅导方向发展。这些都促成了“诊断式管理”理念的诞生。
具体产生背景可以归纳为如下五点:
一、后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大爆炸、信息大爆炸、理论大爆炸、成功经验大爆炸已不只是停留在概念层面,接受与接收的程度正让人们产生迷失和盲目。
企业界从最早的学习受益已逐渐演变成被误导被迷信的程度。管理人士很难培养自己的正见正识。但随着自省意识的增强,市场对知识、经验等信息的虚假判断和实效性判断正在日益增强;对知识如何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直接产生实效的需求也越来越强。“诊断式管理”的实效性正是应这种需求而生。
二、随着市场培训需求的深化和转移,学习界从知识理念时代、成功经验时代演化成高知低能时代,并正在向融合融通的高能力时代发展。
我们说知识经济时代,并不缺乏知识,也不缺少学习,真正缺失的是我们的消化吸收能力、解码能力和融通能力。有知识不一定有能力,我们对各类知识体系融通的程度直接决定了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而这些都为“诊断式管理”的产生提供了充足的条件。
三、企业所需要的不再只是停留在一种理念引导上,而是为追求真正的业绩实效。讲究内涵、实力、实效和实战的市场诉求越来越明显。
比如,以陈安之为代表的一大批演技、演绎派成功学,虽然理念亮点不少,但由于企业管理毕竟是个持续的、动态的、系统的、协同的成长过程,当真正碰上企业的实质问题时,点子式、理念式管理则显得苍白无力,以致于被一些层面较高的老总们戏称为“银样蜡枪头”和“帮着洗洗头洗洗脑还可以”。
四、企业应变时代的变革创新不可能再继续赌注在风险极大的老板个人的个性发挥上,而必须走向一个能降低和防患风险的理性模式或机制。
以前我们的企业家们为应变时代和市场的变化,在对企业进行变革创新时,成功与否往往决定于决策者们本身的个人综合素养和领导力,而管理素养的难以捉摸对企业变革的风险同样是变幻莫测的,所以降低风险、防患风险,逐渐形成一个稳定的机制和实施程序是管理学创新理念由理论到实战发展所必须必然的。
五、聘请外脑高额的咨询辅导费用也是催生“诊断式管理”的重要方面。
企业一直以来始终在围绕解决问题这个永恒目标,所谓学习管理知识的终极目的都是为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当我们的专业能力无法超越问题瓶颈时,我们往往需要借助外脑专家进行项目咨询,而项目咨询往往价格不菲,少则几十万,多则几百万上千万,因此尽可能地增强自己解决问题的专业技能也是催生“诊断式管理”的重要方面。
■什么是“诊断式管理”?
关于“诊断式管理”,一直涉及理论与实践的问题,行业里有个很有趣的争论:“我们学习是为求药方还是为学医术?”。
一方认为,我们每天很忙,没有很多时间,只要告知解决比如象质量问题、营销等管理问题的具体解决方法或技巧技术就可以了;反方则认为,药方只能解决一时问题,不能解决一世问题,药方要想真正用好仍是一个医术问题,所以终究是必须掌握医术的。
“诊断式管理”是依持后面这个观点的,并认为,作为一个医生,一个好医生,首先应对药材和药方要熟悉,否则是无法施治的。对于企业也是一样,企业是有生命的,企业的问题就是企业的病症,各种管理理论、理念、方法就如药材和药方。
其次要通达企业的医理和病理,所谓企业的医道。医理、病理就是病症问题产生的机制和原理,实际也就是生命正常运行的机制。对于企业来讲,就是我们管理的原理和道理。“道”也者,“径”也!意识世界的“径”就是理路。中医讲“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天下大病,莫过于心病”。气血阻塞了,各种肿瘤等病症就会出现,而心病的意识、意念障碍是万病之源。所以“诊断式管理”强调理路要通,讲究融通。医理、病理通了才能真正地做好诊断,对症下药,应机施救。所以古人特别强调说“为学之道在于明理”,原因大概也是在此。
因此,学习“诊断式管理”是必须通晓企业的医理病理,即管理的道理,古人统称“商道”。对商道悟得越深,给企业把脉就越准。另外,对治疗现代企业病流行的那些“药材、药方”也需熟悉,而最为关键的则是如何适时用药及对药量的把握!
“诊断式管理”的具体特点和内涵如下:
一、“诊断式管理”系以问题和解决问题为终极目标。与其它管理理论不同,它不是解决象质量、营销、效率、品牌、渠道等企业的某类问题,而是解决所有问题必须依赖的一套有效控制的方式、方法或机制!
我们在学习了很多先进理论理念后,往往不自觉或潜移默化地将他们当作了救命稻草,反而忽视了它们最终都是为解决问题服务的,充其量也只能是药材和药方。不同的药材和药方治疗的病症是不同的。企业中的问题同样是动态和不断发展的,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问题都不一样,这就要求我们应“辩证论治,对症下药”,采取的解决方法需更具针对性。同时更要求我们在解决各类问题时必须依据一定的章法,进行有效的系统控制。
“诊断式管理”就是为直接系统地解决各类问题而建立的一套有效控制方法。
二、“诊断式管理”不再过于强调某类理论或理念体系本身的作用,倡导放下理论,融通理论,视各类理论、理念为解决系列问题中的一个环节。
以前我们过于强调和在乎各种流行理论理念,纷纷效仿,比如形象识别系统,九十年代初刚从西方传播到国内时,立即随着太阳神口服液的成功形成一种企业时尚。似乎只要一导入CIS,企业就能获得大成功大成就,而当大部分企业都知道讲究理念识别、视觉识别时,其性能也就堕落成流行的时装或装饰,未必还有保暖作用。
但自此以后,各种理论或理念逐渐演变成一阵阵风潮,在短短十五年左右,从质量保证体系的导入;到强调战略,讲究战略规划;到重视人才,把人力视为一种资源,提高到公司的战略高度;到网络公司和连锁加盟模式的盛行衰败;到信息化时代的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到业务创新的客户关系管理,一直到目前正流行的执行力、六西格玛、细节管理等等………
“诊断式管理”则对经营理念、管理理论从时机、适合范围、程度等时空环境进行辩证考察;从知识结构的解构和建构中融通各类理论、理念,使其在管理者的知识结构和企业知识结构中各归其位,并将它形成一套有效的流程机制。
三、“诊断式管理”是保证其它理论理念或方式方法正确适用的最基础环节,强调“机用”和“适度”控制。
“诊断式管理”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保证正确适用“药材和药方”。重视强调自我诊断,因机选择,适时起用,适度控制,以实效和成本控制为根本,而非赶时髦盲目导入。
在企业信息化进程中,对ERP的传播一直有个危言耸听的懴语“上ERP找死,不上ERP等死”,着实摧垮了一批老板。很多企业的规模与发展要求并未急迫到非信息化不可的时候,却盲目投入大量成本;有些根本对ERP的整个系统工程缺乏了解,盲目迷信软件,特别是对国际知名软件企业SAP的迷信,以为有了它就可挽救和成就企业,其结果是投入上百万乃至千万成本;运营流程一团糟,系统维护成本高居不下;相关理念、意识普及不到位,效率不升反降;整体运营成本反而大大升高,竞争力下降。
当然,在潮流中特别是立在潮头,能成为中流砥柱的毕竟是少数。正见正识的培养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正确性的把握并不是无法可循,还是可以通过机制加方法逐渐固化下来的,“诊断式管理”正在充当这个角色。
四、“诊断式管理”摒弃理论主义、经验主义,强化经营辩证法、管理辩证法,是理论、知识、经验等转化成实操能力的重要工具!
知识就是能力吗?我们在谈到刚走出校园,扛着各类文凭的毕业生们时,很多人都会想到一个词“高分低能”;而对于学习热潮包括MBA、EMBA中的老板或职业经理人来说,“高知低能”者则居多。形成“知识是学了不少,能力却未必增长了多少;成本是赔了不少,业绩却未必增长了多少”的现况。否则,就无法解释企业在变革中、创新中功败垂成者十之八九的现实。
与知识非能力一样,经验也不一定是能力。知识也好,经验也好,在起用之前一定是被当作信息贮备着,就象电脑中储存信息的硬盘。只有当我们下达程序指令后,中央处理器CPU才会对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得出结果。因此,能综合处理信息,能思考的那个功能才是代表“能”的。我们说“能”的程度叫能力。
理论知识、经验知识在被加工被处理的过程就是我们的辩证过程、思维过程。“诊断式管理”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特别注重经营辩证法和管理辩证法的原理运用,因此,我们所掌握的理论、理念、知识或经验都必将在深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流程中向能力进行转化和提升!
五、“诊断式管理”是自我反观,自我诊断,以深度分析能力、思维力为核心的全方位纠错式管理法。
“诊断式管理”特别强调我们做任何事物的一个基本环节,即自我诊断、自我反观。古圣人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不自知、缺乏自知、自以为是是当前社会和企业的浮华病症,而以自我为中心的过度膨胀则是根本原因。
在自我诊断、自我反观理念被强化之前,当企业碰上复杂到无法超越的瓶颈时,寻求外脑咨询专家的帮助是一种明智的选择。“诊断式管理”就是要将专家的诊治思维及解决问题的核心程序、方法向企业的自我能力进行转化。
六、“诊断式管理”脱胎于研发式管理,来源于人类探索未知的最基础科学方法。
现代科学探求宇宙未知时,一直秉承一套经千锤百炼,经无数成功课题验证的科学的解决问题的研发式方法。即从问题阐述到目标选择、目标分解、系统综合、系统分析、方案设计、方案论证、进程控制、方案修正,直到解决问题。
现在国际上特别是大型的生产型企业较为注重的六西格玛管理理论也包含了该种方法论。自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美国联信公司和通用电气公司分别在自己公司推广了六西格玛管理方法后,获得了巨大成功,以致其它公司如美国杜邦、陶氏化学、3M公司、福特公司等著名企业都纷纷效仿。
六西格玛之所以获得这样大的成功,并不是它解决了企业的某个或某类问题,而是它重视和普及了一套全面系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并将之上升到一套有效的工具、技术和方法。所以六西格玛展开活动选择的是项目式课题式的研发方法。追究它的渊缘,仍是科学探索的最基础方法。
“诊断式管理”承袭的就是该种研发式的方法论。
■“诊断式管理”的核心能力——思维力
思维力,即思维的能力、程度和水平。
随着管理大师拉里、拉姆的著作《执行》问世以后,赢在执行理念就开始扎根于管理者的头脑中;在《细节决定成败》在国内风行以来,似乎转移了人们更多的注意力;随后,《战略决定成败》又粉末登场;现在《蓝海战略》从西方又开始横扫东方。那么从理论界的发展趋势来看,后面又会出现怎样的管理思潮呢?我们应如何建立我们的正见正识?
很多人经常说“思路决定出路”,思路究竟是怎样产生出来的呢?创新的机制究竟是怎样的呢?我们能否保持持续的创新能力?与思维的能力和水平究竟存在怎样的关系呢?
信息时代我们坚信“永恒不变的就是变化!”,我们如果从人类文明以来搜索所有的概念可以发现,人类所有变化的思想及“思想”出来的物质世界无不源于这个“永恒不变的”思维运动。直接从思维悟入也正是禅宗为什么在浩如烟海的佛学中被誉为“顿宗”的原因。
思维力正是对产生管理思想的思维进行研究时融合起来的核心概念,反映的是思维运动的能力、程度和水平。在思维力理论体系中,思维力的提升训练被视为是建立正见正识,提升所有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超越技巧、工具和方法的源头性修炼!
在对现代管理思维的研究发现,我们日用而不知或不太知道的往往是我们的“思维”。我们更多地关注由思维想出来的思想,而忽视了它的根源;我们每天有80%以上的时间都是在不知不觉地“想”、思考,却最终被引导成“赢在执行”。
我们在执行前是否真“想到了”?;是否真“想到位了”?;我们能否代替下属去思考?我们在决策前是否“想清楚了”?我们在执行过程的每个程序包括执行的“度”及其纠错机制,能否脱离思考的把握,能否脱离我们的思维力水平?
如下图所示,我们80%多的时间都是在“想清楚”,只有不到20%的时间是在“做、执行”!
想清楚做,执行
另外,现代社会的阶层观念及对人性高低优劣的素质评判其实一直也在默认一个规律:“看是否有头脑?”。我们说,从“一般的思考者”到“会思考者”到“思想者”、“智慧者”往往代表着人的社会地位、从业层面、能力和水平的根本级别。而决定它们所有能力的基本素质只有一个——思维力!
我们再来看看专家们的能力。
作为咨询专家,在接触企业和项目之前,对项目或企业的情况是不可能比企业管理者本身更熟悉的,为什么能在规定期内达到有效解决相应问题的目标呢?为什么面对不同行业、不同阶段的不同问题,解决的能力并无影响呢?
如果把专家们的能力做一个归纳,我们可以发现,有三个方面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是深度分析能力;一个则是提供系统解决方案的能力;再则就是依据一套程序化的有着严谨辩证逻辑和论证功能的解决问题的科学流程,我们称之为专业能力。
深度分析能力有助于高效准确捕捉相关信息;有助于辩证解码相关知识结构、信息结构,找到问题的症结;有助于理顺复杂关系的流程和思路。问题分析到了,方案其实也就找到了。提供系统解决方案的能力虽然更多来源于累积的经验模式和变通水平,但对其的选择、变通和修正的过程始终离不开深度分析能力,而深度分析能力的大小,其根本仍在于思维力。
另外,从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来看,我们也已经历过从简单到复杂;从整体到局部;从粗放到专业细分;并正从专业细分进入到虚华的玩概念时期。我们有限的注意力、精力和生命时间已被各种理论理念不断分散,我们正迷失或迷醉于这些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不同环境、不同阶段、不同心态下颠三倒四制造出来的概念,而我们每天在不断重复使用的仍然是那些最为简单的方法或原理——想和做。
因此,向简单回归、系统集成、融通理论、直接解决问题的“诊断式管理”必然成为理论界的发展趋势,它的核心必然取决于我们的深度分析能力、我们的思维水平,即我们的思维力!
上一篇 : 北大教授为茅台发布会言论道歉 下一篇 : 烤箱 烤箱和微波炉的主要用途和区别
版权声明:
1.华商贸易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 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联系邮箱:me@lm2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