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11-15
浏览量:
教戏剧表演的老师在选才时,有一个最根本的条件: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也就是说,被培养改造的可能性及上升空间要大。
在很多时候,学生的这个要素是潜藏着的,不容易被发现,需要选拔老师有用人、识人的老辣眼光。所以老师在选才时总是会有一些“出人意料”之举——选了一些在常人眼里很“平庸”的人。
老师的理由很简单——他们不是最优秀的孩子,但是最适合学表演的孩子。经过老师的培养,多年后,同样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了——这些原来看着很“平庸”的学生,一下子脱胎换骨,成了光彩照人的明星。
许多中层经理在招聘工作中,却常常这样做:总是事先按自己的好恶定下一个框框,想选最优秀、自己最喜欢的一类人进入部门或团队,却不想他们是否适合这项工作,有没有发展潜力,有没有鲜明的个性特点。结果最终选入部门的,大都是些中看不中用的庸才,而且还容易在部门中形成各种派别,比如乡党、同学党、校友党、战友党等,对部门和团队的凝聚力造成极大伤害。
如果中层经理选才失误,部门的发展就会受到很大影响。比如部门在遇到困难时,经理和部门核心人员所想的对策大同小异。更有意思的是,部门核心成员所犯的错误也是一样的,这些下属和员工竟然像部门经理的克隆人一样。
有些中层经理以为这是大家“心有灵犀”的表现。其实不然,这是选才方面出现了问题:部门核心人员的能力、性格、思维方式等过于相同,缺乏互补性。在部门没有遇到困难时,这种组织设定模式还显示不出什么劣势,大家会尽情享受“志同道合”的亲切感。
一旦遇到问题,这种“克隆”型组织的弱点就会完全暴露出来:大家很难产生强大的合作力,会出现“多米诺骨牌”的连锁反应现象,让部门一败涂地。
挖墙脚是把双刃剑
被挖来的人才无法适应企业文化,难以融入团队,但因为是“偷来的锣”,为了不给团队成员造成负面影响,也不敢用力“敲打”。这样一来,他们的进步速度会更慢,很难发挥出自己应有的作用。如果再遇到利益诱惑,他们还会毫不犹豫地跳槽。
挖墙脚本是公司招聘中高层管理者惯用的手法,近年来,许多中层经理在招聘部门核心员工的时候,也开始采用这种方法。
在成熟企业中,多数核心人才都是自己培养起来的,这样才能确保其与企业文化相融,保持人才的稳定性。部门经理用挖墙脚的方式寻找的,大都是部门内部短缺的关键技术人员,或者是经验丰富的项目负责人。通过他们的经验,可以在短时间内解决企业在技术或管理中遇到的一些瓶颈问题。
但挖墙脚这种方法大都用来解决部门的燃眉之急,不能成为部门招聘的主要模式,因为挖墙脚除了有悖商业伦理外,还有其他许多风险,是一把名副其实的双刃剑。
挖墙脚会严重打击部门员工的积极性
许多员工对企业和部门是十分忠诚的,而且怀着很多美好的期待——他们很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在部门和企业中不停地向上发展,取得事业生活双丰收。但如果过多采用挖墙脚的方式,“空降”部门核心员工、基层管理者的话,就会打击这些员工的积极性。
此外,如果部门招聘中,挖墙脚的手段用的次数过多,员工还会有一种负面想法:公司不想在人才培养上花费时间精力,而热衷于吃“现成的饭菜”,这会造成他们就不在业务能力提升方面下工夫。受此影响,他们对企业的忠诚度也会降低,稍有诱惑,就可能毫不犹豫地走人。
案例
姜勇智是一家网络公司的研发部经理。
有一年,研发部要研发一套客户网络广告留言的系统管理软件。姜勇智知道,如果使用部门内部的技术人员,要投入四五个人进行研发,部门研发成本较高。如果通过挖墙脚的方式,把对手公司的核心技术人员挖到的话,只需一个人就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这项工作。
部门上级于总也一直希望姜勇智通过挖人的方式,解决部门的这个需求问题。
当人力资源部的经理郑浩男为姜勇智挖到合适的人选时,姜勇智却没有录用。因为他发现,自从自己想挖墙脚的消息透露出去后,研发部的几个核心技术人员工作积极性受到很大影响,有几个还开始整天发牢骚。
姜勇智找到于总和郑浩男,说出自己的想法:
“自主开发留言管理系统,要有100万元左右的研发投入,但如果因为这次挖墙脚打击了部门员工的积极性,损失的可就不是一个小数目了。况且,我们以后要采用的新系统越来越多,不可能全部采用挖墙脚的方式解决。所以,还不如把这次研发的机会留给自己人!”
听他这么一说,于总和郑浩男都放弃了挖人的打算。姜勇智把研发新系统的任务交给了部门核心团队,这一举动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斗志,很快便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任务。
如果必须通过挖墙脚的方式解决燃眉之急,中层经理一定要对部门的基层管理者、核心员工做好解释工作,说明挖墙脚的具体原因,让他们消除对自己和部门上级的误解,并恳请他们理解部门的难处和苦衷,避免引起他们的对立和不信任情绪。
偷来的锣不敢敲
被挖人才之所以舍得放弃原来公司的工作,一方面是被挖企业的工资待遇没有吸引力,另一方面是被挖企业的企业文化尚未深入人心,缺乏凝聚力。
那么,被挖人才到了新的部门中,能否很快适应公司和部门的企业文化呢?这显然是一个关键问题。
如果被挖来的人才无法适应企业文化,难以融入团队,但因为是“偷来的锣”,为了不给团队成员造成负面影响,也不敢用力“敲打”。这样一来,他们的进步速度会更慢,很难发挥出自己应有的作用。如果再遇到利益诱惑,他们还会毫不犹豫地跳槽。
案例
徐洛勇是一家营销策划公司的策划部经理。
这家营销策划公司主要服务于医药企业,所做的成功案例也大都集中在医药圈当中。
有一年,他们偶然接到了一个洗发水的营销策划案。因为公司没有对快销品有研究的策划人员,徐洛勇便决定从采纳福来公司中挖一个策划人,因为这家策划公司一直服务于快销品企业。
就这样,策划人关春阳被从采纳福来公司挖到策划部。可没过多久,徐洛勇便发现,关春阳经常自己接私活。按照公司规定,策划人是绝对不能接私活的,这已成为公司策划人的共识,大家都在严格遵守。
徐洛勇发现关春阳接私活的情况后,怕在部门中造成不良影响,就多次劝说关春阳,让他遵守公司纪律,可关春阳根本听不进去。他认为:公司给的薪水和提成太少,如果公司的制度太死的话,会让他得不到理想的收入,那么像他这样的知名策划人,是公司根本养不住的人才。
结果,尽管徐洛勇对关春阳一直比较体贴照顾,关春阳还是对公司不满意,洗发水的项目还没进行完就跳槽了。
有些中层经理是为了节省开支去挖人,可总是事与愿违——挖来的人不适应公司情况,干了没多久就另谋高就。这样,不但耽误了公司的事情,也白白让公司为挖人付出高薪。
在基层人员进行挖角的过程中,还总是蕴涵着一系列不可预知的风险。所以这种招聘方式中层经理要慎用,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部门人员的培养上,才是万全之策。
换一个角度去观察对方的潜质
对于基层员工来说,挑战精神是极为重要的潜质。一是因为工作岗位本身竞争就很激烈,还有一个原因是许多中层经理都容易忽视的,那就是有挑战精神的人进步空间大。
在面试过程中,许多中层经理都愿意把焦点放在工作能力上,这是很片面的。对于那些有工作经验的人来说,他们在原来工作单位的表现并不能决定一切——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许多人的才能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此外,对于基层员工来说,因为不涉及管理工作,对他们的工作能力不必要求过高,毕竟,他们到了公司后,还有一个培训成长的过程。
所以在面试的时候,中层经理应该换一个角度去观察应聘者,看看对方有没有成为优秀员工的基本潜质:做事是否有激情,是否专注,是否能激励和感染合作者。如果具备了这些条件,就完全可以让其通过面试。然后,通过部门的培养,应聘者很快就能得到快速提高。
挑战精神——人才的试金石
对于基层员工来说,挑战精神是极为重要的潜质。一方面是因为工作岗位本身竞争就很激烈,还有一个原因是许多中层经理都容易忽视的,那就是有挑战精神的人进步空间大。
一个员工到一个企业中,如果在同一岗位上工作两年还不能晋升的话,就极容易产生厌倦感,工作责任心和积极性都会出现一系列问题。
如果员工勇于挑战,他晋升的几率就会相对比较大,这样,他就容易对工作始终保持激情和新鲜度,才可能在部门及公司里干长久、干出成绩。
案例
牛成志是一家销售公司的销售部经理。
有一年,牛成志在面试应聘者时,为了考验应聘者是否有挑战精神,说了一系列公司在销售上面临的难题,许多应聘者听了后,马上都变得胆怯了。虽然也回答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好方法,但大都眉头紧锁,眼神无光,没有任何挑战的欲望。
应聘者吴海洋听了,却两眼放光,十分兴奋,马上说:“这是很正常的。如果没有这么多困难,这个职位也不可能给这么高的底薪!”接着,他马上和牛成志谈了自己开展工作的初步想法。对于牛成志的许多观点,他没有盲目顺从,而是通过论证分析,指出其不足之处。
牛成志立刻看中了吴海洋,虽然他的学历很低,只是民办大学毕业的。
员工的挑战精神同激情一样,也是难以在工作中培养出来的,是一个很核心的素质。不过,中层经理在观察应聘者的挑战精神时,要注意观察他们是不是有冲劲,而不是说大话,或在考官面前故意表演。
当然,这些东西,更多时候是在面试过程中很难发现的,需要在试用期用心考察。
激励力——克敌制胜的隐形法宝
在西方经典的管理理论中,总是将激励他人的能力列为领导者的重要素质。所以许多中层经理都认为,作为一个普通员工,不太需要这方面的素质,他们只需要被管理者激励就行了。
其实不然,作为普通员工,如果想在工作中有超水平发挥,也必须具备激励力。因为在部门工作中,几乎没有一项是一个人单独能完成的,员工要和本部门、外部门甚至合作公司的人积极合作,才能保证工作顺利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处处涉及对他人的激励,不然就极有可能出现矛盾、误解,使工作效率大打折扣,甚至出现严重失误。
员工层面的激励,更多的体现在与他人的沟通能力上:不但能让对方迅速接纳自己,而且还能迅速产生信赖感和友谊。最重要的是,他们能化解诸多负面因素,激发起对方合作的积极性。
所以对普通员工来说,激励力也是十分重要的,是普通员工克敌制胜的隐形法宝,中层经理在面试时一定要重点观察应聘者这方面的素质。
案例
孙田文是一家公关公司的媒介部经理。
有一次,公司要招聘一个媒介部服务专员。在面试那天,已经到了下班时间了,应聘者温玉婉才赶到公司——因为她在半路上和别人撞车了。孙田文见她迟到了,心里有些意见,所以面试一开始就对温玉婉说:“您觉得,一个工作不守时的员工,会取得好的工作业绩吗?”
温玉婉笑着说:“这是肯定的。您在下班时间还加班等着应聘者,本身就给部门的人做出了良好的表率。我要到了您的部门后,一定会被您同化的。”
温玉婉在简短的谈话中,就对对方进行了很巧妙的激励,这让孙田文十分赞赏,没有再多谈,很快让她进入了复试。
激励他人是一个综合能力,并不是会说话、会演讲就是善于激励他人。中层经理在观察应聘者时,不能只看这些表面现象,而是要看他是否能在短时间内,能与打交道的人达成互信。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能力需要考察应聘者,那就是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是否能够依然保持乐观和积极性。这一点,只能放在试用期细细观察了。
延长优秀新员工的“断奶”期
在许多公司中,优秀新员工的流失率都特别高,这不仅影响公司的经营业绩,对公司的发展壮大也十分不利。作为中层经理,不能把降低新员工流失率的任务全推给人力资源部门,毕竟中层经理与新员工打交道的时间要比人力资源部多许多。所以,中层经理要制定出各种有效的措施,把新员工的流失率降到最低。
优秀新员工来到公司后,中层领导的引导、呵护与关怀是必不可少的。
为了留住优秀新员工,许多销售公司的中层经理都会采取利益捆绑方式,让基层干部或老员工和新员工结成帮扶小组。这种方法,对新人成长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但这样做也存在着一些棘手问题,比如销售团队在新人培养上功利色彩过浓。
扶植新人的钱不能省
许多基层干部对新人培训完毕后,往往只给其几个月的锻炼时间,便套上沉重的指标枷锁。新人们疲于完成指标,往往采取杀鸡取卵的做法,使得市场被严重破坏,自己的营销生涯也无法持续发展,更谈不上抱着做事业的态度去工作。
在一些直销营销团队里,还出现了这样一种可怕的局面:一些老员工为了自己的一时之利,盲目发展新人,等到把新人身边的亲朋资源挖掘过后,便将新人弃置一边。
这些都是导致新员工迅速流失的重要原因。
案例
翟锋是一家机床设备企业的销售部总监。有一年,翟锋为销售部作出“老带一”的新规定,要求销售部每位老业务员要带一位新业务员,新业务员成单后,老业务员可以有5%的提成。过了一段时间,翟锋发现,新业务员的流失率特别大。
他仔细问了几个业务员离职的原因,他们大都说是老业务员配合得不好。
原来,翟锋所在的这家公司的机床价格大都在300万元以上,设备安装也很复杂,需要新业务员有很长时间的实习了解过程。在新人刚进公司时,老业务员大都对新人较热情,但新人却很难在短时间内出单,而在新业务员的瓶颈期,老业务员大都没有给予及时有效的激励和扶植。老业务员们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存有这样的私心:新业务员离职后,他们原来所联系的意向客户就归自己所有了,他们可以轻松坐享胜利果实。
得知这一情况后,翟锋马上向上级请示,废除了原来的“老带一”规定。
在非营销部门中,虽然不存在像营销部门那样激烈的利益冲突,但员工间的竞争也是十分激烈的。所以,要想降低优秀新员工的流失率,中层经理一定要说服部门上级,除了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提成及奖励制度外,在新人的培训扶植上,一定要舍得投入,逐年加大投入数额,不轻易给新人断奶。
对优秀新员工要降低期望值
新员工进入一家新公司后,一方面要面临公司的试用与考核,另一方面还要应对公司老员工的“心理排异期”,心理压力非常大,如同无法生根的浮萍一样。
笔者曾对一家公司的20名新员工作过一个问卷调查,这些新员工平均入职时间在1~2个月。其中,觉得自己在工作中常出现焦虑、不自信情绪的人,竟占总人数的48%。导致他们不自信、焦虑的因素有很多,排在前三位的是:1.工作业绩不显著,收入低。2.同事有排斥现象,领导不重视。3.不适应公司或团队文化,有压抑感。
新员工进入公司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处于生根、发芽、成长状态。中层经理不能过于心急,不能总想让优秀新员工迅速开花结果,那样很可能造成拔苗助长。
案例
于康是一家设计公司的设计总监。两个月前,部门招聘了一个很有潜力的设计师小吴。因为刚毕业没多久,小吴一直在做公司首席设计师卢强的助理,自己没有独立作品。
卢强是一位对自己的作品要求特别严格的设计师,小吴在工作中稍有失误,便会被卢强痛骂一顿。
慢慢地,小吴便生出离职的想法。
于康得知此事后,当着小吴的面,把卢强叫到办公室,对他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之后,他又劝小吴说:“其实,这两个月来,你的进步特别大。你之所以没察觉,是因为你没有养成每天作记录的习惯。如果一个人没有记录,别说别人,就是自己也很难发现自己细微的进步,这样,就很难每天找到成功的快乐。”
经过于康细致的思想工作,小吴放弃了辞职的打算。
作为中层经理,不但在工作业绩上要对优秀新员工降低要求,也要原谅他们经常出现的负面情绪。中层经理要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负面情绪是每个职场人士都有的东西,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许多人要花一生的时间和精力与这种不良情绪抗争,不断地改善自己的形象、修养、气质、谈吐,这样才能慢慢“得道成仙”。所以对优秀新员工偶尔的坏脾气,要采取包容态度。
自我“造血”才是长久之计
“造血”的成本固然高,但因为很少出现跳槽或“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情况,所以,从长期来衡量,反倒比“输血”更省成本。
近几年,猎头公司、招聘会、招聘媒介的生意越来越火,许多中层经理都要抽出很多时间去挖抢人才。这种用“输血”方式增强企业或部门人才实力的方法不是长久之计。要想提高企业或部门的人员素质,自我“造血”才是长久之计。
“造血”的成本固然高,但因为很少出现跳槽或“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情况,从长期来衡量,反倒比“输血”更省成本。
提供“软”福利
作为一个长期打工的现代人,在跳槽前,在收入待遇上是要认真思考的。许多时候,他们的眼睛不只盯着那些拿到手里的钱,还考虑公司的“软”福利。比如公司是否有高级别的培训、工资增长模式是否合理、自己有无快速加薪机会、自己在公司能获得多少人脉关系。这些“身外之物”对一个员工的长远发展是极其重要的。
在棋坛,高手总是能看出好几步棋。跳槽也是如此。真正的人才,在跳槽前很少头脑发热,想跳就跳,大都有一个前瞻性的预测,不会为眼前的小利而“乱了心性”。所以,中层经理如果在“软”福利上多下些工夫,就很容易留住人才。
案例
齐栋是一家销售公司的销售总监。为了留住优秀员工,让他们在公司快速成长,他采取了很新颖独特的晋升管理制度。
比如每年年末,所有销售额达到100万元的业务员都可以参加业务经理的竞选,而团队业绩达到500万元的业务经理则可以参加副总监的竞选。
通过这一制度,员工们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为了实现自己的晋升理想,许多业务员在无形中对自己的要求变得严格了:他们不但注重自己的销售业绩,还特别努力地提升自己的演讲、综合管理、人际协调等方面的能力。没过几年,公司就打造出了一批德才兼备的优秀基层和中层销售管理人才。
当然,中层经理要努力给部门员工或下属争取的“软”福利,一定是在公司制度许可的范畴之内的,且不与公司的企业文化有冲突。绝不能用“灰色收入”、“潜规则”等东西去吸引人才,否则,最终一定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让员工找到归属感
现在,许多企业的中层经理总有一种错误认识,以为出钱多就能留住人,不重视对员工工作大环境的建设,这是一个极大的失误。
这里所说的大环境建设,内容是比较宽泛的,公司可根据自身的情况,量力而行。比如在物质环境方面,为员工创造一个优美、安静的办公环境,提供通勤车服务,甚至为员工提供宿舍;在精神方面,公司内要形成尊重员工劳动的气氛,尤其是领导者,不能轻易否定员工的劳动成果。
此外,公司要想让员工找到家的感觉,最重要的一点是:中层经理绝不能搞一言堂,论资排辈,要建立员工建议制度,使他们的合理化建议得到采纳。
案例
汪涛是一家民营加工企业的车间主任,公司主要代工一些名牌企业的箱包。因为企业对工艺要求极为严格,为了提高质量,汪涛对工人的要求也特别严格。可不知为什么,汪涛用尽了各种管理、监督和考核办法,产品的合格率一直没有特别大的提升,而且员工的流失率还特别高。
有一次,一个员工离职前,汪涛和他长谈了一次。谈及离职的原因,员工说:“在这儿工作压力太大了,觉得生活都没什么乐趣了!”。
汪涛向老板反映了员工的心声。老板说:“咱们是严格遵守劳动法的,员工每天只工作8小时,又有双休日,怎么会压力大呢?”
汪涛说:“因为客户要求过高,咱们每个流水线的工人在工作时都很紧张。咱们又是三班倒,有些员工要上夜班。他们自然会觉得又累又有压力。”
在汪涛的建议下,员工上夜班时,时间由原来的8小时减到了7小时。这一措施实施后,员工的流失率很快降了下来。
作为一个合格的中层经理,要对下属和员工的工作量进行科学的测评,确定合理的工作量和工作流程,员工负担过重或过于轻松,都可能出现“工作厌恶症”。中层经理还要在单调的工作中,增加一点情趣,比如放一些环境音乐,对工作性质比较相近的职位进行定期轮换等,这样才能真正留住人才。
上一篇 : 暂无 下一篇 : 烤地瓜机 烤地瓜机烤地瓜的原理
版权声明:
1.华商贸易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 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联系邮箱:me@lm2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