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资讯企业管理人力资源人对了,绩效主义就对了

人对了,绩效主义就对了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04-20

浏览量:    

核心提示:曾经,网上有篇关于绩效的文章非常流行,文章的题目是《绩效主义毁了索尼》,作者是索尼公司前常务董事天外伺朗。绩效考核是公

    曾经,网上有篇关于绩效的文章非常流行,文章的题目是《绩效主义毁了索尼》,作者是索尼公司前常务董事天外伺朗。绩效考核是公认的世界级难题,索尼是世界知名公司,作者用“毁”这个比较“狠”的词把两者联系起来作为文章的题目,而且作者又是索尼公司的前高?,这所有的因素组合到一起,文章想不成为热点都不行。当然,这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它之所以流行的更为重要的原因或许是这篇文章写到一些人的心坎上了,因为它向我们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就是绩效考核是把双刃剑,它既可以改善组织的绩效,同时也能使组织的绩效向不好的方向发展,搞不好是要伤到企业的,索尼公司就是个例子。由此,甚至有人又提起了去年比较流行的一篇绩效文章,那篇文章把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称为“洋垃圾”,这个观点似乎在这里得到了印证,一位网名叫“木人”的网友说,“戴明在其反对绩效考评的文章当中说到,绩效考评会带来对短期利益的追逐,至少在索尼身上,是个准确的预言。”

    下面不妨对该文做一个简单的速描,看看天外伺朗是如何描述索尼公司的绩效考核的。这篇发表于日本《文艺春秋》1月号的文章《绩效主义毁了索尼》以作者的亲历和感受着重描述了索尼公司实施绩效主义前后的反差,归纳了索尼公司实施绩效主义的严重后果:“激情集团”消失了,“挑战精神”消失了,“团队精神”消失了,创新先锋沦为落伍者。文章指出:所谓绩效主义,就是“业务成果和金钱报酬直接挂钩,职工是为了拿到更多报酬而努力工作。”为衡量业绩,首先必须把各种工作要素量化。但是工作是无法简单量化的。公司为统计业绩,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而在真正的工作上却敷衍了事,出现了本末倒置的倾向。因为要考核业绩,几乎所有人都提出容易实现的低目标,可以说索尼精神的核心即“挑战精神”消失了。因实行绩效主义,索尼公司内追求眼前利益的风气蔓延。这样一来,短期内难见效益的工作,比如产品质量检验以及“老化处理”工序都受到轻视。索尼公司不仅对每个人进行考核,还对每个业务部门进行经济考核,由此决定整个业务部门的报酬。最后导致的结果是,业务部门相互拆台,都想方设法从公司的整体利益中为本部门多捞取好处。绩效主义企图把人的能力量化,以此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但我认为事实上做不到。它的最大弊端是搞坏了公司内的气氛。上司不把部下当有感情的人看待,而是一切都看指标、用“评价的目光”审视部下。

    从上面的简单描述中,我们只看到了一个绩效考核的轮廓,由于作者没有在绩效主义的定义上花费太多笔墨,这使得我们无法获得索尼公司的绩效主义的真正精髓,只能管中窥豹,从作者对绩效主义的简单描述中获得一些信息。仅就作者对绩效主义的描述来看,索尼公司的绩效管理实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典型的表现是:1、比较注重绩效考核结果与薪酬的关系,比如:“业务成果和金钱报酬直接挂钩,职工是为了拿到更多报酬而努力工作。”2、在绩效考核的形式上花费大量的时间,比如:“公司为统计业绩,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而在真正的工作上却敷衍了事,出现了本末倒置的倾向。”3、过于追求量化。比如:“为衡量业绩,首先必须把各种工作要素量化。”“绩效主义企图把人的能力量化,以此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4、把绩效考核看作是上司对下属做某事,比如:“上司不把部下当有感情的人看待,而是一切都看指标、用‘评价的目光’审视部下。”

    作者通过该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很早就实施了绩效主义,实施了很长时间,但却遭遇了失败的故事,而且这个故事发生在世界知名公司,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为什么在专家学者那里被奉为圣经的“绩效管理”(或者绩效主义),到企业里非但不能发挥作用,反倒起了相反的作用,导致绩效考核“毁”了企业,成了“洋垃圾”?是绩效管理错了,还是企业错了?还是两者都错了?对于这个问题,相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在这里斗胆提出一个论点,绩效管理没有错,企业也没有错,是人错了!

    绩效管理没有错,因为它的理念、方法和工具是经得起推敲的,如果你信了,并且按照它的理念去做,你还没有成功,那只能说明你的绩效管理素养还需要提高。关于这一点,我们不妨看看饮誉北美的绩效管理专家罗卜特·巴克沃怎么说。巴克沃先生在他的经典著作《绩效管理——如何考评员工的表现》里对绩效管理做了经典的定义:“绩效管理是一个持续的交流过程,该过程由员工和他/她的主管之间达成的协议来保证完成,并在协议中对下面的问题有明确的要求和规定:1、期望员工完成的实质性的工作职责;2、员工的工作对公司实现目标的影响;3、以明确的条款说明‘工作完成的好’是什么意思;4、员工和主管之间应如何努力以维持、完善和提高员工的绩效;5、工作绩效如何衡量;6、指明影响绩效的障碍并排除之。”对此定义,巴克沃先生补充说:“这些只是初步的观点,后面我们还会不断丰富它。但要注意这里的一些关键观点:绩效管理工作是同员工一起完成的,并且最好以共同合作的方式来完成,因为它对员工、经理和组织都有益。绩效管理是一种防止绩效不佳和共同提高绩效的工具。最重要的是绩效管理意味着经理同员工之间持续的双向沟通。它是两个人共同学习和提高的过程。”从这个定义来看,绩效管理的本身并没有错,它倡导经理和员工之间保持高效的沟通,倡导经理与员工就绩效目标达成一致理解,经理应该尊重和支持员工,应该和员工成为绩效合作伙伴,等等,这些对企业都是有益的,如果企业真正按照他说的去做了,成功或许仅仅只是个时间的问题。

    企业也没有错。企业的出发点是好的,不管绩效考核多么难,阻碍多么大,企业都从来没有放弃过,尽管绩效考核这个东西很讨厌,一些纸面上的工作耗费了企业大量的时间资源,而且每当考核正当时,都是流行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病,使原本关系融洽的经理和员工彼此感到尴尬,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实施绩效考核的决心,因为他们也发现,如果没有绩效考核,那么该用什么的方式来代替呢?没有!因为没有,所以尽管艰难,尽管痛苦,但企业没有放弃。

    吉姆·柯林斯说,“只要训练有素的人在车上,你就不用担心,车一定会到达你想要去的地方”。这句用在绩效管理上最合适不过。实际上,理论界、学术界已经通过发表演讲、写文章、出书、开班讲课等各种形式给我们描述了绩效管理的行程和目的地。简单地讲,绩效管理的目的地就是改善企业的绩效,在这个大前提下,通过经理与员工之间持续不断的沟通,经理与员工以绩效合作伙伴的形式,以双方共同达成的绩效目标为基础,经由双方的努力,最终帮助员工达成绩效目标,改善绩效状况,进而使企业的绩效得到改善。这个路线图实际上是非常清晰的,而且是比较容易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的。但非常遗憾的是,我们的企业管理者包括企业高层和专业的HR经理都比较缺乏绩效管理理念的培养和技能的训练,更缺乏热爱绩效管理的热情,正如此前笔者的文章写的那样,绩效管理必须被热爱,否则形同虚设!现在看来,“形同虚设”已经比较轻的了,更严重一点,或许就是该文的作者所讲的那样毁了你的企业,这是很可怕的!

    通常,企业的管理者都没有认识到自己身上的绩效管理的责任,而是仅仅把它看成企业的一项规定动作,自己是在完成?力资源部布置的任务,认为在员工的绩效管理上花费时间,那是浪费。于是在对员工进行绩效管理和绩效考核的时候,能省则省,能推则推,经常曲解企业的绩效管理政策,只做能让人力资源部看得到的工作,比如填表,而对于更为关键的绩效沟通、绩效辅导、绩效记录和绩效反馈则并不关心,既不与员工沟通绩效目标,也不对员工进行绩效辅导,绩效考核结束之后更不进行绩效反馈,只是做做纸面的工作,填填表,打打分,这甚至给一些管理者造成了“表格依赖症”,只要人力资源部门没有发给他们表格,他们就不知道在绩效管理自己还有什么工作可做,就以为万事大吉。殊不知,绩效考核表格仅仅是绩效沟通的工具而已,远非全部,如果没有绩效考核表格,也并不影响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绩效沟通,并不妨碍管理者与员工建立绩效合作伙伴关系。遗憾的是,这些东西都我们的管理者忽略掉了、过滤掉了。

    不管你所理解的绩效管理多么好,不管企业实施绩效管理的决心多么大,如果没有合适的人去组织和执行,你永远不可能成功。那么,什么样的人对绩效管理来说才是对的呢?笔者以为,至少两种人对了,企业的绩效管理的成功才成为可能,一种是绩效管理的组织者,一种是绩效管理的执行者。第一种人对了能保证绩效管理在一开始的运行轨道就是正确的,第二种人对了能保证绩效管理始终运行在正确的轨道上。所以,选对这两种人是个关键。

    绩效管理的组织者也就是企业绩效管理政策的制定者和维护者,这个人通常是在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但不一定是人力资源经理,就目前的趋势来看,大一点的公司都已经开始把绩效管理作为一项专业工作来对待,成立专门的绩效管理部门,设立绩效经理或绩效主管,专门致力于企业绩效工作的开展,这一点从一些企业的招聘信息上就可以看得出来,我国南方和一些大城市的企业已经在招聘专门的绩效经理。这也是大势所趋,你要想做好绩效管理工作,就必须舍得投入,包括人力、物力和时间。当企业拥有了具备深厚理论?底和丰富实践经验的绩效经理的时候,相信,企业的绩效管理的目的地和路线图会更清晰,实施起来会更容易,收到成效的时间会更加短,负面影响会更小。绩效管理的执行者就是企业的中层经理层,他们是绩效管理方案成功与否的关键,他们的理解是否和企业的理念一致,他们的执行力是否足够支持,这些都很关键。所以当企业拥有了训练有素的绩效经理的时候,并不需要着急去实施绩效管理,而是通过他来对企业的中层经理进行培训,与中层经理进行持续不断的沟通,把正确的绩效管理的理念、方法和技巧传达给他们,使中层经理成为训练有素的人。当这两种人都准备好了,并且上了“车”了,企业高层需要做的工作就只剩下一个了:加油!为绩效管理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加油鼓劲,以领导者的魅力去影响和推动绩效管理向深入开展!
    近期进一步的思考:《绩效导向文化的缺失是导致绩效管理体系失败的根本原因》


    绩效管理失败了,矛头都指向人力资源部,认为人力资源部工作不力,未能有效推动绩效管理实施,人力资源部当然不愿意当这个冤大头,而且他们也真的认为自己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各种办法想尽,各种好话说尽,但是,那些管理者就是不动,他们也没有办法,于是他们开始指责管理者执行力不力,被动应付,消极等待。最终形成一个互相指责的局面。

    实际上,任何管理活动都是和企业文化相关联的,从硬件来讲,企业可以制定完善的制度流程,编制系统的管理文件,配套体系化的表格,这些都是保障绩效管理体系推行的基础和依据,但是仅有这些并不足够支撑,因为任何工作都是硬件和软件的结合,只有硬件没有软件,管理活动会逐渐变形最后被束之高阁,绩效管理体系的推行就是这样一个工作。

    软件说具体一点,就是管理者的领导力、组织的沟通氛围、管理者的沟通技能、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等。说抽象一点就是企业文化。这些东西背后的东西就是企业文化,当组织没有明确规定的时候,当上级没有明确要求的时候,大家总是这么干,这就是企业文化。

    企业在打造高绩效管理体系的时候,不单要注重硬件即绩效管理体系的搭建,更要注重推动绩效管理体系开展的绩效文化的塑造,甚至文化的塑造终于体系的搭建。因为,没有绩效体系作为基础,但是,企业在倡导绩效沟通、倡导绩效改进,也同样可以促进改进的改善。但是如果仅仅构建了绩效管理体系而绩效导向文化没有倡导,那么管理者能做的就是被动应付,填写人力资源部清楚要求的东西,这些明确具体的东西限制了管理者的思维,也养成了他们被动应付的习惯,甚至很多企业依赖人力资源部,把所有绩效管理的工作都交给了人力资源部去做,这都是缺乏绩效文化导致的问题。

    所以,观点很明确,绩效文化应与绩效管理体系并重,构建绩效管理体系的同时,一定要主动绩效导向文化的宣导。

    关于绩效导向文化,可以简单归纳为几点:

    1、持续不断的绩效沟通

    只关注绩效体系构建的企业通常对绩效考核表非常关注,把几乎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指标制定和表格编制上,殊不知,所以绩效考核表,仅仅是绩效沟通的工具,没有考核表可不可以做绩效管理?当然可以,双方在纸上写5-8个指标,明确考核周期和衡量标准,不也一样可以达到考核的效果吗?

    所以,重点不在于考核指标是什么,不在于表格格式怎么样,而在于双方对目标的理解。而要达到这一点,就倡导持续不断的沟通。
 
    所以,当主管关注下级绩效考核的时候,最经常问的问题就是“你们沟通了吗?”“沟通了哪些问题?”“进度怎么样?”当主管经常关注这些问题的时候,管理者和员工的行为就会发生改变,就不会再是人力资源部写了指标就执行了,也不是上级定了就算了,必须得到双方的同意,在双方理解一致的情况下做事情,当在这种状态下工作的时候,一切都变得可预期,可控制了。就不会再有意外的结果出现,这样考核才是受欢迎的考核,这样的考核才是有帮助的考核。

    2、倡导绩效合作伙伴关系

    所谓绩效合作伙伴关系,是指上下级之间不再是简单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不是任务分配下去,上级就万事大吉,而是双方的绩效是关联的,上级指标被下级分级,下级指标支撑上级业绩,也就是说,双方是在一起的。

    那么,这时候,管理者除了关注业务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帮助下属成长,帮助下午分析绩效指标实现的路径,可能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办法,需要提供资源与资金支持等。下级在完成自己指标的同时也关注上级指标的实现情况,因为上级指标也会影响自己的得分,也就导向员工除了关注本职工作之外,还要关注上级指标的实现,关注部门与部门之间、岗位与岗位之间的协同。当员工做到了这些,绩效管理的目的就达到了,大家同心协议,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资源被集中,行动趋同,目标一致。

    3、倡导经理帮助员工成长

    经理的价值不在于自己做了多少事,而是在于激励团队做了多少事,也就是帮助下属成长,帮助下属提高业绩。

    作为绩效导向文化的重要部分,经理帮助员工成长必须被重点强调,只有大家认识到了这一点,并把它融入到行动中,绩效沟通、过程中的绩效辅导以及考核指标的面谈才会成为经理的自觉,成为经理职责的一部分,成为经理的习惯。

    4、倡导绩效过程沟通

    绩效指标的实现并不是计算出来的,也不是打分打出来的,而是在经理的帮助下,通过员工的努力干出来的。因此,作为经理,一定要注重和员工保持非正式的沟通,经常观察员工的表现,并及时做出反馈,让员工对自己的表现有正确的认知,并在经理的帮助下校正,不断朝正确的方向努力。

    5、倡导正式的绩效面谈

    绩效面谈是考核人和被考核正式的绩效沟通机会。通过面谈,考核人对被考核人的工作提出建设性的改进意见,帮助被考核人有效规划工作,在工作中不断得到改进和提升。

    绩效面谈也是强化上下级之间绩效合作伙伴关系的机会,通过面谈改善上下级之间的沟通,消除误解,明确工作重点和努力方向。

    所以,至少一个季度一次正式的绩效面谈非常重要,这也是经理和员工的一次改善机会。

    6、倡导绩效激励

    目标和激励是紧密关联的,有目标就有激励,只有目标,没有相应激励,员工没有挑战目标的动力,最后目标就变成了纸上文章,没有实际意义。

    在制定目标的时候,除了考虑针对目标的行动计划、资金预算、资源配置之外,很重要的一点要设置对应激励方案,激发员工挑战目标的动力,约束员工的行为。

    很多企业只关注给员工加工作,提高考核要求,却经常忽略绩效激励,只有考核没有激励的目标是不可能被实现的。

    所以,企业应该倡导绩效激励。


 


上一篇 : 叶檀:纸币泡沫推升金价             下一篇 : 巴氏灭菌机 巴氏杀菌机如何杀菌?巴士灭菌

版权声明:

  1.华商贸易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 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联系邮箱:me@lm263.com

 

 

网站首页 | 行业资讯 | 投资理财 | 企业管理 | 成功励志 | 市场营销 | 范文大全 | 智慧人生 | 创业指南 | 贸易宝典 | 百科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