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资讯百科知识技术文库浅析RFID 3 大阻力及其解决之道

浅析RFID 3 大阻力及其解决之道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11-16

浏览量:    

核心提示: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无线射频识别),是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的一种。它利用射频方式进行非接触双向通信,以

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无线射频识别),是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的一种。它利用射频方式进行非接触双向通信,以交换数据达到识别目的。
RFID 拥有可读性好、可重复使用、小型化、穿透力强、存储量大和环境适应性好的优点,而RFID的推广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样顺利,世界上许多大型
零售企业都因为没有很好地调和这种矛盾,最终导致RFID 应用计划放缓。

美国Eyefortransport 公司的调查结果显示,影响RFID 应用于物流管理的阻力中,最突出的3 个因素是成本、标准和需求。

1 成本

标准是影响RFID 应用普及的一个重要方面,被采访的业内人士均认为,随着中国标准和各个相关组织的协调,标准的解决并不是一件难事。因此,RFID的价值或投资回报是政府、企业CIO 踌躇不前的关键。成本问题包括标签价格和系统基础设施建设成本两个方面。

1.1 标签价格
目前,每个传统条形码的价格是0.25 美分,而一个RFID 标签的价格大约是30~40 美分,是条形码价格的100 多倍,巨大的成本差距严重地阻碍了RFID技术的普及。

为了降低RFID 标签的价格,使供应商接受RFID技术,实现RFID 的普及应用,飞利浦和德州仪器联手推进Gen2 RFID 的研发。Gen2 技术可以大幅提升标签的性能,并降低标签价格70%以上,使标签低于10 美分变成了现实。与此同时,意法半导体公司,通过降低晶片打磨、切割及天线封装与测试成本,简化芯片架构,缩减用户闲置功能,改进的天线嵌入基材更小的封装,推出价格低廉的下一代UHF 芯片,实现5 美分标签的目标。

据业内人士预计,当全球的RFID 标签需求量超过50 亿片后,成本将会随着规模的扩大进一步地降低到2 美分左右。未来10 年里,RFID 标签将逐步替代现有条形码。

1.2 系统基础设施建设成本
企业的信息化有4 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网络基础设施的搭建;第二阶段是企业内部信息化,如MRP、ERP 的实施;第三阶段是扩展到企业外部供应链管理,实现供应链上的企业间B2B 交易;第四阶段是构建全球协同电子商务数据平台。目前我国企业大部分还都处在第二个阶段的水平,而RFID 发挥其最大投资回报,则需要企业对产品的信息由闭环应用延伸到开环应用,RFID 将在第三阶段信息化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并为第四阶段平台构建出标准化的自动识别基础设施环境。

企业需求层次是一方面,成本又是另一方面的问题。沃尔玛2004 年销售额接近3 000 亿美元,宝洁为500 多亿美元,按物流费用以占销售收入的平均水平1 / 10 计算,每年有几十亿至几百亿美元的规模,所以像沃尔玛花30 亿美元的投入来部署RFID 以升级其供应链是可以理解的。在中国,目前也只有大型企业才敢当第一轮RFID 的吃蟹者。

尽管我国RFID 应用状况不容乐观,但是面对可以改变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娱乐方式的RFID 技术,我国政府正在积极推动RFID 的应用。

其实,国外政府也是推动RFID 技术的重要力量。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戴定一指出,国外推进RFID 应用的驱动力,一是政府,如美国国防部、海关,二是大企业,像沃尔玛、麦德龙这样的跨国公司。我国缺少大企业的驱动力,但是政府的驱动力却很大,这样就形成了我国应用RFID 的一个特色:政府监管项目好于企业商业项目。其中值得关注的例子如:铁道部将所管辖的55 万多车辆加装了RFID,实现了车辆的实时管理。这是我国第一个也是最大的应用系统,效果非常好,不仅减少了管理成本,提高了管理水平,还明显增加了经济效益,仅车辆资源占用费一项每年就可增收3 亿多元。

此外,还有许多地方政府也在“十一五”规划中设有RFID 应用项目,如湖南省公安厅交管局计划总投资3.5 亿元,采用RFID 技术对省内车辆实施监管。

由此看来,只要政府科学地规划,通过各监管系统的信息化,可以较快地实现RFID 技术所需基础设施体系的建设,例如对于所有车辆的监管、集装箱的监管、危险品气瓶的监管等。企业的应用就可以利用这样的基础设施来管理物流和供应链。在一些危险品物流监管系统的案例中我们已经看到这样的模式:政府投资建设基础网络和监管系统,并在一定规则下向企业开放。企业利用这样的系统一方面向监管部门报送信息,同时实现对自身物流的实时监控。这样的模式为我国加快采用RFID 技术的普及应用提供了很好的启示。

2 标准

标准问题目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数据格式不统一。每个RFID 标签都会有一个惟一的识别码,如果它的数据格式有很多种且互不兼容,那么在闭环情况下,对企业影响不大;但是在开环情况下,使用不同标准的RFID 产品将不能通用,这对全球化下的物品流通十分不利。目前的现状是ISO(国际标准化组织)标准和EPC(ElectroNIc Product Code,电子产品编码)标准之间相互抗衡,中国也开始制定自己的RFID 标准,其他国家可能也会制定相应的标准。这就出现了这些标准之间的沟通、相融问题。

另一方面,目前还没有正式的关于RFID 产品(包括各个频段)的国际标准。各个厂商推出的RFID产品互不兼容,造成了RFID 产品在不同市场和应用上的混乱和不兼容。这势必对未来的RFID 产品互通和发展形成障碍。另外,中国在超高频的频段上也缺乏相应的标准,而未来,这个频段将是政府、企业应用的重点。NCR 全球RFID 解决方案副总裁葛奕庄表示,RFID 是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的介质,如汽车的无线射频钥匙、非接触式卡、房产和人员的保安、货物的移动等等,每一种应用的背后都需要有国际标准和有关条例管辖,这是建立一个强健产业的基础。目前,我国面对的问题是国内限制供应链使用超高频RFID,从而也限制了EPC 编码的使用。相关部门需要尽快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RFID标准化的重要性能在短期内得到政府和业界普遍共识,充分表明我国高新技术发展日益与国际社会接轨。原“电子标签国家标准工作组”组长王立建指出,应在充分照顾我国国情和利用我国优势的战略考虑下,采用参照或引用ISO 等国际标准并作相应的本地化修改的方式,来制定中国的国家标准,以避免引起知识产权争议,掌握国家在电子标签领域发展的主动权;根据我国电子标签应用和产业发展需要,电子标签标准制定将以应用标准为主要方向,发展如防伪、证照、动物管理、邮包跟踪、道路收费、设备管理、废物管理、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的应用。

但是国家标准的制定,一方面要防止掉入外国专利的陷阱,避免重蹈DVD 的覆辙;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RFID 技术的作用,使电子标签在经济全球化下的物品流通中得以普及应用,采用全球统一标准势在必行。如何恰当地解决这一矛盾,是国家标准制定必须充分考虑的问题。但不管怎样,有了政府的积极推动、相关企业的积极参与,我国RFID 产业必然走向标准化、规范化发展之路。

3 市场成熟度

市场成熟度问题主要是需求不足,技术的供应商比较热情,用户则相对理智和保守。在市场并未成熟、投资回报并未明朗的情况下,很多企业并不敢贸然进入RFID 领域,不愿做第一个吃蟹者。大多数采取了观望的态度,这就造成了雷声大、雨点小的局面。

这个问题是需要有一个发展过程才能解决的。RFID 技术的应用存在着上游投资、下游受益的现象,生产商如果在商品上加装了电子标签,将有利于分销商、物流商的经营管理,实现动态化、精细化、可视化。所以RFID适用于产业链整合得较好的领域,信息共享机制比较成熟的领域。我国的产业正处于集约化进程之中,制造业的大型化、商贸业的连锁化,无疑将为RFID这样的新技术提供越来越有利的市场环境。

市场成熟度问题主要是需求不足,技术的供应商比较热情,用户则相对理智和保守。在市场并未成熟、投资回报并未明朗的情况下,很多企业并不敢贸然进入RFID 领域,不愿做第一个吃蟹者。大多数采取了观望的态度,这就造成了雷声大、雨点小的局面。这个问题是需要有一个发展过程才能解决的。RFID 技术的应用存在着上游投资、下游受益的现象,生产商如果在商品上加装了电子标签,将有利于分销商、物流商的经营管理,实现动态化、精细化、可视化。所以RFID适用于产业链整合得较好的领域,信息共享机制比较成熟的领域。我国的产业正处于集约化进程之中,制造业的大型化、商贸业的连锁化,无疑将为RFID这样的新技术提供越来越有利的市场环境。

在上述3 大问题得到较好解决之后,RFID 将会在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生产制造和装配流水线管理,航空行李、邮件/ 快运包裹处理,车辆识别、监管与道路自动收费,文档追踪、图书馆管理,防伪与打假,门禁控制、电子门票,动物身份识别,运动计时,设备巡检等方面得到更广泛地应用。RFID 也将成为真正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参考文献:
1 施建忠.谁越过了RFID的障碍.信息系统工程,2006,1
2 云小北.射频识别:为世界打上标签.中国投资,2006,5
3 施建忠.企业动力不足,政府应要主导RFID 应用.信息系统工程,2006,5
4 吕勇,李媛红.标准化促进RFID产业化发展.高新技术标准化,2005,11



上一篇 : 暂无             下一篇 : 烤地瓜机 烤地瓜机烤地瓜的原理

版权声明:

  1.华商贸易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 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联系邮箱:me@lm263.com

 

 

网站首页 | 行业资讯 | 投资理财 | 企业管理 | 成功励志 | 市场营销 | 范文大全 | 智慧人生 | 创业指南 | 贸易宝典 | 百科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