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中国经济网北京11月3日讯 今天中国银行董事长肖钢在《经济日报》撰文,就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新趋势新任务发表看法。他表示,
中国经济网北京11月3日讯 今天中国银行董事长肖钢在《经济日报》撰文,就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新趋势新任务发表看法。他表示,要加强商业银行与政策性银行的合作,积极借鉴近年来的实践经验,把商业性金融产品与政策性金融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全文如下:
在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中,我国一批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开拓市场空间,优化产业结构,分享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发展机遇,逐步走上了国际化的发展道路,这是企业有效利用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升整体实力、快速融入全球经济的必然选择。在当前世界经济动荡变化的情况下,企业“走出去”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和趋势,对金融服务提出了新的需求和新的任务。金融机构如何适应新形势,提高服务水平,是亟待研究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企业“走出去”呈现新特点
中国企业“走出去”经历了曲折复杂的历程,充满了艰辛。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实体经济产生了重大冲击,也对国际经济格局和全球范围内的企业竞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样,动荡的国际经济环境对中国“走出去”企业也产生了影响,充满了新的机遇与挑战。近年来,中国企业“走出去”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呈现出新的发展特征和趋势。
首先,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明显加快。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但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企业在更大空间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近几年中国“走出去”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企业“走出去”的地域、领域不断拓展,业务拓展的深度和水平都在不断增强。据有关统计,截至2008年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已达1839亿美元,比2006年末增长近933亿美元,年均增长近43%。境外投资企业的行业分布多元化,投资者类型包括国有和民营企业。
其次,企业“走出去”的形式逐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以往中国企业“走出去”多以对外劳务承包和初级产品出口为主,而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壮大,企业“走出去”的形式更加多样,形成了以对外劳务和工程承包、股权投资、项目投资等多种形式并重的格局,企业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领域有了很大拓展。2008年当年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中收购、兼并金额占了一半。
再次,“走出去”企业的国际化程度不断增强。逐步由以往的单笔项目交易或产品进出口,发展到在国外设立分子公司、设立海外管理运营中心、创办境外工业园区等形式,在海外市场扎根。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008年底中国在全球174个国家和地区设立境外投资企业已超过12000家,境外企业的资产总额超过1万亿美元,雇佣外方员工45万人。在这一过程中,“走出去”企业在海外经营管理、市场竞争、国际经济运作规则等方面逐步积累了经验,逐步融入国际市场,一些企业跻身世界知名企业行列,在行业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最后,企业“走出去”与金融服务的相互融合日益紧密,对金融服务的要求不断提高。金融服务对企业“走出去”的推动作用愈发明显,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金融支持往往对“走出去”企业在海外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一些重大“走出去”项目的成功实施背后,往往都有独具特色的金融服务方案。企业对金融服务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综合化的特点,银行提供单一的产品或简单的服务已远远不能适应企业的需求,这就势必要求金融产品由以往单纯的融资、账户管理、结算支付等基础性金融业务向更高端和结构复杂化的产品需求过渡,针对企业不同特点,大力发展国际银团、项目融资、海外现金管理、供应链融资、外汇理财等业务。在服务方式上,也由单笔交易或某些产品,转到侧重为企业提供一整套金融服务方案和长期的、全流程的服务支持。
企业“走出去”金融服务是保障
企业“走出去”,金融服务是保障。加强和做好“走出去”金融服务不仅是企业的需要,更是金融机构自身的战略选择,可以为金融业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有利于推动中国金融业提升服务水平和国际化水平,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当前,企业“走出去”对金融服务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这对金融机构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目前“走出去”金融服务还存在一些不适应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金融产品相对单一,创新能力还不强。“走出去”企业除了需要基础金融服务外,逐渐加大了对银团贷款、出口信贷、保理、福费廷、项目融资等较为复杂金融产品的需求,特别是对各种产品组合搭配的服务方案更为迫切,但目前国内金融机构在产品设计方面还缺乏清晰的市场定位,同质化严重,金融创新意识和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滞后。在一些相对复杂的服务和结构化产品方面,如项目融资、海外供应链融资、外汇风险管理、现金管理等方面还缺乏成熟的经验,运用能力还不够强。
其次,银行内部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还不适应“走出去”业务的新需求。目前国内银行管理架构和业务流程大多采用传统的总—分体制,业务管理仍没有完全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走出去”企业服务流程较长,效率较低,产品服务与企业需求的匹配度不高。同时,也容易造成客户服务链条脱节,主要精力更多地集中关注单个项目或单一产品的服务,而忽视了对企业“走出去”全流程的金融支持。
第三,金融服务的国际化程度还不高。金融机构的海外业务发展相对滞后,海外网点布局和业务规模有限,尤其是在“走出去”相对集中的国家,金融机构网点和人员缺乏。加上对国外法律、监管环境和商业惯例了解不够,对海外市场的运作还较为生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走出去”金融服务的效果。
第四,风险识别和控制能力还有待加强。企业“走出去”业务具有较强的特殊性,也存在相当的风险,对风险的管控能力要求较高。目前金融机构在风险识别和控制方面手段还比较单一,特别是在国别风险管理方面,经验有限,尤其是对“走出去”业务相对比较集中的发展中国家,了解还不充分,有些国家甚至存在空白,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金融服务的跟进。
第五,适应“走出去”新需求的专门人才相对缺乏。特别是既熟悉金融业务,又通晓海外法律、税务、监管以及文化的复合型人才相对稀缺,使金融服务的水平难以适应新形势下“走出去”企业的需求。
加快转型,努力提高“走出去”金融服务水平
可以预见,随着中国经济整体实力的不断壮大,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将成必然。面对“走出去”业务的新需求和广阔前景,金融机构必须从战略的高度重视“走出去”金融服务,抓紧实现业务和管理转型,增强服务能力,提升服务水平。
一要苦练内功,为“走出去”企业提供更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业务要发展,产品是关键。未来金融产品研发要着眼于满足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融资需求;要着眼于帮助企业管理风险,解决企业在外汇、利率、税务、法规等方面可能遇到的风险问题,锁定企业成本,把不确定因素变为可预见因素;要着眼于帮助企业改善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经营效率,使金融资源的跨国流动更加便利。要认真分析综合“走出去”企业的多种需求,结合海外市场的特点,加强产品设计和创新。特别要进一步加大对高端产品和结构化产品的研发和投入,加快信息系统建设,提高金融产品专业技术水平。 二要改革和优化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牢固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在业务流程、产品设计和管理架构等方面紧紧围绕客户的需求,简化流程,摒弃不适应业务发展的陈规旧习,提高金融服务效率。要进一步增强海外和国内的业务联动,通过创新组织架构,加强条线职能和区域中心建设,实现海内外机构一体化经营和集约化管理;进一步发挥内部业绩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的导向作用,增强对企业“走出去”全流程的服务能力。
三要完善海外服务网络。随着企业经营延伸到众多国家和地区,势必要求银行加快推进国际化战略,进一步细分市场,围绕“走出去”企业相对集中的亚太、中东、非洲、南美等地区,适当增设网点,完善布局,增强“近距离”服务能力。同时,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加强与国外金融机构的合作,努力学习国际通行的惯例规则,熟悉海外市场监管、法律、税务等方面规定,提升国际化运作水平,努力为“走出去”企业当好参谋与助手,提供符合国际标准的服务。
四要以开放合作姿态推进“走出去”金融服务。要进一步改善金融制度环境,对“走出去”金融服务在税收、产品创新、外汇管理、海外机构设立等方面应当给予积极的扶持政策。同时,要加强商业银行与政策性银行的合作,积极借鉴近年来的实践经验,把商业性金融产品与政策性金融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在政策分析、项目信息、产品设计、风险分担等多方面推进实质性合作,形成金融机构支持企业“走出去”的强大合力。
五要加快培养适应“走出去”金融服务要求的专门人才。要培养一批既熟悉金融业务、又熟悉企业需求和国际市场的专门人才,从事“走出去”金融服务,根据客户需求,研究产品设计,组织服务方案实施。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引进、培训、国际交流等多种途径培养人才。
上一篇 : 煤矿区防爆监控设备的设计安装与施工
下一篇 : 榨汁机 榨汁机用前消毒果汁易成细菌温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