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04-20
浏览量:
一、侧滑还是坍塌?
击鼓传花,这次轮到哈尔滨官员体会“老百姓,老不信”。
周五清晨5时许,阳明滩大桥引桥上桥匝道断裂坍塌,随着央视8时许即传回现场重型货车侧翻后被压扁的惨烈画面,这个黑龙江省会里的官员们迎来了命中注定的愤怒、嘲讽以及质疑。似乎他们每说一句,都会招来更大声的反驳。再加上8月9日到8月17日哈尔滨连发7起路面坍塌事故的“走路死”冲击波,人们有理由相信这个东北省份是真的“黑”。
首当其冲的是原因认定。人民网午时传回新闻发布会后的采访,称哈尔滨市政府秘书长黄玉生“初步怀疑车辆超载”。这个推理在此后获得哈工大交通学院副院长王宗林等专家的认同,根据京华时报次日引述:“虽然该段引桥发生整体倾覆,但从现场情况看,桥面并未出现裂纹,这说明整个桥梁的质量是合格的……造成塌桥的原因很简单,就是超载……事发时,停在塌桥中段的有3辆大挂车,每辆保守估计120吨到150吨之间,另外,还有一辆距离较远的,损坏程度较轻,约为30吨……合计将近500吨重量在单侧压着。而在设计上,该段桥梁的载重能力为单向50吨,也就是说,单个车道一次通过一辆载重50吨的货车。3车停靠,出现将近500吨重量,相当于超出桥梁承载能力七八倍。对桥体造成偏载,使得桥整体倾覆下去。”
只不过,就算是要刊发这个辩护,新浪和凤凰网的标题也要特意在“专家”前面加上“当地”二字。更不用那些无所顾忌的网民了,他们在黄玉生话音将落时即已反讽:“在中国最牛的事情是——车‘超载’了,车胎没爆,桥塌了!”
接踵而来的另一个消息更激化情绪。晚间,人民网再发一稿,称“事故发生后,记者试图查询断裂桥梁部分的施工单位信息,但哈尔滨市建委表示,因为阳明滩大桥施工指挥部已经解散,所以无法查询到是哪家单位负责的这段事故桥梁。”这种说法刺激出许多网络搜索专家,他们纷纷列出早先含有阳明滩建设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的网页证据,试图以此向哈尔滨官方“扇上一记耳光”。虽然也有人推测建委表态中所指“单位”应是指那些“游击施工队”,但挡不住李承鹏微博嘲讽“最新消息:经查明,通车10个月被几辆货车压垮的哈尔滨大桥施工单位是,哈尔滨豆腐厂。”
事实上,大桥承建方中铁十三局曾因该工程申报鲁班奖的旧闻早已被翻出公示,一心想要表现其间丑态的人们还找出了大桥竣工时的那些赞颂,比如黑龙江电视台去年11月6日所播《阳明滩大桥,龙江建桥史上的奇迹》专题片、哈尔滨日报为竣工通车而发布的头版头条。那些类似“北国江天,虹桥飞架”的句式可能每一天都会在中国各地媒体的正面宣传稿中出现,如今桥塌人亡,就成了人们挖苦的对象。另一篇题为“一个城市发展的‘振兴桥’”中,有一句话现在看来宛如“不打自招”:“曾经,一位著名桥梁专家‘忠告’阳明滩大桥建设团队,“你们排的工期不可能完成”。如今,这些‘忠告’皆成‘浮云’。将‘不可能’变成‘可能’,这是路桥建设者自去年以来每天都要面对的‘必答题’。”
“原计划工期3年用18个月完成”——黑龙江日报当天描述也有了新价值。中国青年报周六还引用项目参建方中铁一局官方网站上的一篇文章,以说明“ ‘抢工期’是阳明滩大桥建设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旋律……2011年,接到业主要求松花江大桥10月需达到通车条件的通知,项目部‘施工攻坚战’的号角迅速吹响。”
昔日正面宣传稿,如今都成了抨击者最好的武器。2011年9月中国交通建设监理杂志《决战阳明滩》被人肉搜索出来,“这是黑龙江省公路工程监理咨询公司第一次涉足悬索桥监理领域”、“该公司所有人都没有悬索桥监理工作经验”、监理代表“何晓东坚持边干边学”、“总监办以年轻人居多,然而,正是这些 ‘经验不足’的年轻人,创造了阳明滩大桥建设的一个又一个奇迹”——官方留下了太多可以让人愤怒的证据。
那段侧翻桥面理所当然地成为周六全国都市报的封面主图,南方都市报标题“哈尔滨大桥垮塌,官方:疑为车压的”像是暗藏冷笑;都市快报评论员徐迅雷已经回溯“地陷吃人”,《阴阳路VS奈何桥》;齐鲁晚报在《断桥疑案》中由桥梁工程师揭行业内情,即“独柱式设计存倾覆隐患”;晶报引用的评论中,既有国家安监总局新闻发言人那句“我认为刚投入运行一年就发生断裂坍塌,肯定有问题”,也有流传甚广的调侃,“在中国,能安全过桥的只有米线了。”
新京报周末仍有社论版,反问《哈尔滨高架桥坍塌,全是超载惹祸?》:“该大桥被称为‘哈尔滨速度’、‘哈尔滨奇迹’,并已申报鲁班奖,当地媒体甚至打包票,‘市民无需担心阳明滩大桥的质量。’不过,如此高质量的工程,怎会在车辆超载面前不堪一击?”
在表达了对“赶工期”的担忧后, 这份北京报纸认定“设计、施工、日常管理维护,三个环节,必有一个存在问题”:“若要说超载,全国超载早已是普遍现象,很少见到其他刚建成的大桥因超载而塌掉。况且,在超载普遍的当下,大桥的设计当然得考虑超载因素,让大桥在一定限度内,可以承受超载带来的破坏力,那么,阳明滩大桥在设计时,有没有考虑到超载?退一万步说,即便桥从设计到建设没任何问题,大桥坍塌也不能只归咎于超载。既然当地超载严重,平日里有没有加强对超载车辆的查处,限制其上桥?大桥垮塌不可能毫无征兆地发生,超载对大桥的损害必然是日积月累,可在大桥的日常维护工作中,为何未及时发生事故隐患所在并采取措施?”
现在,生活报的总编辑大概也想从档案中抹去9个多月前那句“市民无需担心阳明滩大桥的质量”,但现在只能强忍奚落,和母报同步传达发布会通报。在被嘲骂了一整天后,当地官方想要拨乱反正,用黑龙江日报头版宣布所发事件的正式名称为“哈尔滨三环高架桥上桥匝道侧滑”。
是的,哈尔滨官员正努力强调出事路段并非被网络热烈反讽的阳明滩大桥。那幅可以说明事故现场距大桥南端3.5公里的地图同时出现在市属哈尔滨日报和新晚报上,比起省委机关报,他们不能配发《安监总局:将及时公布事故调查情况》的新华社稿件,而且更加需要用词精确:“三环路高架桥洪湖路上桥匝道处4辆重型货车侧翻”——标题只提车不谈路。
倒有一个可以证明当地官员从网络舆论中吸取教训的证据,在周六报纸上,“超载”说不再出现,代之以“事故原因正在进一步调查”的标准口径。但这点变化实在无足轻重,“侧滑”“侧翻”,舆论哗然。异议者纷纷指责哈尔滨官方正试图大事化小、推卸责任,更认为即使出事路段并非阳明滩大桥主体工程,但官方早前也曾承认匝桥是疏解工程一部分。
“赶工赶出来的大桥,以后早晚也会出事”——人们的预言因为一则每日经济新闻的现场报道得到信心,根据这份上海报纸发回的描述,“在已经垮塌的梁箱体上,建造的材料比较丰富,其混凝土里含有鹅卵石、木头等的混合物,一条编织袋还若隐若现地被凝固在梁箱体里...在现场围观的建筑工人看了记者拍摄的照片后抱怨说,该箱梁上的钢筋直径属于12毫米的规格,一般桥梁上使用,应当使用直径18毫米规格的麻花筋。”
傍晚,黄秘书长回到发布会话筒前,继续履行他的职责。根据中新社发布的实录,他的第一件任务就是声明“事故发生地点位于桥梁整体的中部偏南,为上跨洪湖路的上行匝桥,长121米,距阳明滩大桥南端3.5公里。该项目属于独立建设项目,与阳明滩大桥分属两个工程建设项目”,而后更给出倾覆车辆数据:“1号车车货重为22吨,2—4号车车货总重400吨以上。”
只是,这些事后辩白在如潮批评面前更像是杯水车薪。从央视24日早晨第一时间报道中将事发地点定义为“阳明滩大桥”后,事情就已经不以黄玉生的意志为转移。
上一篇 : 面板持续涨价 液晶电视价格“水涨船高” 下一篇 : 点菜柜 点菜柜的技术性能有哪些?点菜柜的
版权声明:
1.华商贸易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 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联系邮箱:me@lm2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