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04-20
浏览量:
三、眼保健操
除了针对“杭州600家民企近日联名上书向浙江省政府‘求救’,请政府帮助度过因银行催贷而引起的资金链危机”一事汇总观感外,凤凰网把评论频道用于推荐一个问号:那些年,我们一起做的眼保健操有问题?
由广州日报、扬子晚报、现代快报等助推,眼保健操“无用论”从微博论坛成功升为大众媒体议题。7月15日,“直播上海”发帖称,“眼保健操残害中国青少年49年了,全世界仅中国做眼保健操,按摩毫无作用的穴位,49年来中国青少年近视率升至世界第二,达3.6亿人,做眼保健操无法改善视力,许多学生用脏手按摩导致红眼病、眼部感染等。眼保健操是于1963年,由北京医学院体育教研室刘世铭主任自创的,结果被强制在全国推行,毫无科学根据。”
经由一路转发感慨,此说迅速成为热门话题,“有用派”和“无用派”争执不休。根据东方早报今天发布的采访记录,“教育部很重视网上关于眼保健操的讨论,目前已在组织相关眼科专家对此作出解释,会尽快向网友公布。当问及做眼保健操这么多年来到底有没有效果,该负责人坦言并不清楚,因为缺乏相关调查。”
方舟子那段“世界上只有中国在推行眼保健操,中国学生的近视率却排世界第二,做眼保健操非但不能预防近视,还可能有害”的早前评估再次被提及,这家上海报纸同时由眼科专家声明“新版动作已能避免感染”,强调“眼保健操当时创立的目的是运用传统医学的模式,为了宣扬爱眼护眼的理念,让眼睛得到放松,从而保护眼睛,不能把近视率的增加归罪于眼保健操‘无用论’。”
“归罪”的人们已在大叫“坑爹”,都市时报用头版大标题就此“求安慰、求真相、求解释”。就事论事的人们在新华每日电讯上发表《“眼保健操无用论”需有力回应》,网易由探索频道编辑在发现者栏目里引用数据论文;宣布“与其把学生关在室内做这种非但没用,反而不卫生的眼保健操,不如增加学生的户外活动时间来得实在”;新浪专题则针锋相对,宣布“残害论”难成立,“轻易下结论让眼保健操‘背黑锅’”。
不过,愿意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人更多。在由一位作者批评“把近视率增加归咎于眼保健操,显然过于主观和片面”、呼吁“最主要的还是给孩子创造合理用眼的外部环境”的同时,新京报着力分析“眼保健操缘何引来质疑”:“时下,一群早已不做眼保健操的成人,忽然再次关心起它,其中原因无关怀旧,却充斥着最现实的疑惑、质疑与抨击……谁都知道,围绕‘眼保健操’的争议,本质并不以‘宣泄不满’为目的,而是为检讨一项校园政策的合理性。”根据这篇文章的论述,这种网络呛声虽然情绪化、非理性,但仰仗于专家等权威声源的公信降低“得以趁虚而入”:“当公众发现,熟悉的眼保健操原来只是个人自创,并没有经过科学验证和权威部门的论证,就被单方面推行。尽管发帖者在列举眼保健操‘无用论’的理由上并不具有充分的逻辑性,仍然激发了汹涌的讨论。”
重庆时报评论员李妍一不作二不休,除了宣布“在一个习惯接受权威灌输的时代”质疑是好事外,更要反问一句“需要被质疑的,仅是眼保健操吗”:“如果再把视野扩大到一些打着慈善幌子的‘爱眼工程’,还会发现,它们爱护眼睛是假,借慈善敛财是真。一些商家推出伤害学生眼睛的产品,甚至传输错误的用眼常识。正是在权力帮衬与慈善伪饰下,正确的用眼常识与用眼卫生不断受到损害。如果要找近视的祸首,或许,眼保健操不是唯一需要被质疑的。”
放上一幅周杰伦示范按摩的题图,腾讯编辑也认定“眼保健操无益,但不能肯定有多大害处”,而后回顾这个公共保健项目的产生推广历史背景,从“扛着‘爱国卫生运动’的旗帜”到“打着‘中医’的招牌”。最后一个章节也落到了“中国的公共政策制定”上:“一项涉及全中国所有中小学生、跨度长达四十多年的强行推广的公共保健项目,不仅没有任何科学的论证,也没有相关部门出面解释,你还敢相信这是一个‘保健’项目吗?”
在这种质问潮流面前,邓海建这回成了少数派,所幸还有新闻晨报愿意给他版面讲述《质疑也不能红了眼睛》的道理:“且让我们看看
‘眼保健操残害论’的推断过程:一是‘许多学生用脏手按摩导致红眼病、眼部感染’云云,二是‘49年来中国青少年近视率升至世界第二,达3.6亿人’,三是‘全世界仅中国做眼保健操’——于是得出结论,眼保健操残害中国青少年49年,按摩了毫无作用的穴位。这个令人忍俊不禁的逻辑,好比看过《西游记》的合上书页立马去寻找蓬莱仙岛,遍寻不果后,大骂吴承恩著书不实,遗祸数百年。”
同行李妍的反问在邓海建这里已经有了反驳。在他看来,“残害中国青少年49年”之说是不负责任的质疑,与谣言无异:“如果这样的质疑也能一呼百应,甚至引发网络上所谓‘严肃的反思’,那么,廉价化的质疑果真能增益公共价值?假设‘眼保健操残害论’般的质疑是可以被理解的,那么,接下来我们要质疑的就太多太多了。”此时,这位时评家想起了中国青年报早前那份“71.8%受访者确认身边遍存习惯性质疑者”的调查数据,不禁感叹:“看起来强悍拉风的网络质疑,应以怎样的底线,在时代与体制的交汇点赢得尊重、达成共识?在社会转型期,各种关系在解构与建构,信任稀缺并不是不可理解,但如果质疑的层级过低、质疑的力量被滥用,就难免催化了某些舆论流弊,譬如贴标签思维等,最终伤害的,还是公民的合理质询权,靡费公共资源之后,不过增加了社会的普遍不信任感。”
上一篇 : 面板持续涨价 液晶电视价格“水涨船高” 下一篇 : 点菜柜 点菜柜的技术性能有哪些?点菜柜的
版权声明:
1.华商贸易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 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联系邮箱:me@lm2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