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01-12
浏览量:
这是一家具有传奇色彩的中国企业。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它从一个注册资金仅3.8万元的咨询公司起步,逐渐成长为一个积累了400亿元净资产,旗下拥有近40家上市公司,管理总资产达1400亿元,涵盖地产、矿业、医药、钢铁、金融、商贸流通、文化传媒等一系列行业的庞杂的商业帝国。
这家企业就是复星集团,今年迎来它创业的第二十个年头。
事实上,它难以被准确归类。在每个阶段,它都呈现出不同的样态——从和记黄埔到GE,从长江到黑石,再到如今的伯克希尔。
复星的演变史,是中国近二十年市场经济演变的一个缩影。
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市场的逐步开放,众多的草根创业者开启了跑马圈地的时代。我们亲眼目睹无数的企业如流星一般快速崛起又急剧陨落。复星却如中流砥柱,屹立不倒。
复星何以凭借商业直觉选择一个行业的最佳切入时机?在奔向和越过百亿销售额的众多公司中,它又怎样跨越增长陷阱?如何正面应对突如其来政策层面的暴风骤雨?如何巧妙进入海外市场解开中西文化藩篱的绳索?中国的民营企业又能从中获得哪些借鉴与参考?一系列问号有待打开,这家曾经被过度解读的企业集团,在今天这样一个经济波动时期,将会给我们什么样的重要启示?
复星二十年
人群中发酵的情绪随着他的出现忽然达到了某一个高潮。
这是六月炎热的杭州。在石祥路和东新路的交叉路口,一座被废弃的老工厂内,一场奠基仪式正在进行。按照计划,这个投入了30亿元人民币、称为“新天地。东方茂”的地产项目将成为杭州一个地标性的建筑群。
穿着普通白色衬衣以及黑色长裤,戴着眼镜的郭广昌(复星集团董事长)准时到达现场,站在他身边的是美特斯。邦威的董事局主席周成建。这场时间并不算长的庆典,邀请到了为数众多的浙江省内政府高官以及企业代表。
这不过是复星今年参与投资的项目之一,在坐进奥迪车之前,郭广昌仍坚持向在场的杭州市委书记黄坤明说:“做没有难度的事情有什么意思?我们应该做一些有挑战性的事情。”
郭广昌比他外表看上去更有冒险精神一些。尽管他的创业伙伴,如梁信军、汪群斌在谈及他时,通常以“足够的理性和谨慎”来形容郭广昌的行事风格。生于1967年的郭广昌是中国最富标志性的商业面孔之一,“在他们的商圈里,郭广昌受欢迎的程度仅次于马云。但马云遇到苦闷的时候,他会选择郭广昌为倾述对象。”一名熟悉复星的人士向《浙商》记者称,“这就是郭广昌的个人魅力”。
对复星这个商业帝国来说,集纳了中国创业企业的太多悲欢离合,无论何时,民企的标签,让其一度在可以被忽视的角落恣意成长,随即而来的痛苦也是所有民营企业成长中必须经历的训练。一家民营企业20年立于不败之地,到底给我们当下生存困难的企业什么样的启示?
好坏参半的运气
启示:团队不败
事实上,许多创业者从最初的梦想出发,到最后却忘记了自己为什么出发。在发展中迷失自己,团队关系破裂分崩离析。由于没有完整、合理的组织结构,内部产生的争权夺利,最终使企业处于崩溃的边缘。
复星四人团队后来成为中国商业史上最为人称道的一个组合,他们各司所长,齐肩并进,在最繁忙的时候也会保持每天至少一次的沟通:“他们可能一开始还没有认识到自身的不同,但是他们确实极为特殊。”复星集团总裁助理、国际发展部总经理仲雷笑称。
复星的故事始于1992年。出生于浙江东阳的郭广昌从复旦大学哲学系本科毕业后本想拿着4500美金的积蓄到美国去读研究生。不过当时在复旦团委工作的郭广昌遇到了遗传系的毕业生梁信军(复星集团副董事长兼CEO),后来两人成了同事。
1992年邓小平的南巡讲话,让中国人嗅到了更多的商机。这两名年轻的团委教师结识了杨浦区一位科室主任,这位主任劝诫说,现在遍地是投资机会,你们“不妨一试”。
谁都没有想到,这一次的南巡讲话让绵延二十年的资本盛宴悄然开席,更没有想到的是,郭广昌等人创立的复星,会在二十年之后成为中国体量最为庞大的民营企业之一。
1992年11月,郭广昌与梁信军成立了广信科技咨询公司,主要为中国台湾企业提供进入中国大陆市场的资讯服务。郭、梁当时在复旦团委的收入是每个月200多元,两个人的理想是“挣到了100万元之后就退休”。
但是,仅在短短十个月后,广信即实现了自己的第一个100万元梦想。
赚到钱之后会想到拥有更多。1993年6月,广信更名复星,从咨询公司转为房地产代理。1990年大陆房地产刚刚热起来,从广东、福建、海南等地烧到上海。
做房地产代理给他们带来了惊人的1000万元收入。1994年,梁信军两名同窗——汪群斌(复星集团执行董事、总裁)和范伟(复星集团执行董事、联席总裁),郭广昌的师妹谈剑(复星集团监事长)也进入创业者行列。他们转而成立了一个实验室,为医药企业提供进入市场前的药物分析服务。
时任复旦遗传学研究所教师的汪群斌的贡献显而易见——他所研制出的PCR乙型肝炎诊断试剂在1996年让复星营收跨过了1亿元的门槛,复星就此成立了上海复星高科技集团,开始生产胰岛素、心血管药等产品。
野心勃勃的复星很快遭遇到了第一个教训。1994年,保健品开始异军突起,其中包括昂立一号、乐百氏的“生命核能”等。巨人集团的史玉柱也在同一年尝试后来让他绝地重生的“脑白金”。复星于是生产了一种叫做“咕咚糖”不含蔗糖的糖果,但是无人购买。在这次保健品尝试中,复星亏损了数百万元。在此期间,郭广昌还尝试了各种产品,比如彩色火焰蜡烛及婴儿尿湿报警器等。这段经历在复星的后期叙述中甚少被提及。
不过复星在这一系列的失败中并非一无所获,“投资实际上是在跟自己的人性做斗争,这个人性就是贪婪。”郭广昌说。
在后期复星的反思中,人才储备不够,执行力不够,调研不充分被认为是这一系列失败的主要原因。作为一个以咨询起家的公司来说,这些错误几乎是难以容忍的。在复星后期的投资中,前期尽职调研成为必修课;价值投资则成为了复星的一条主线。
风险的峡谷
启示:帝国堡垒
如同一个人要成长,必须经历种种困境。复星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复星的韧性来自于其不断触碰到的困境。有的甚至于是致命的。
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乃至很长一段时间,民企都在扮演悲情的角色。如何演好这个角色考量着管理者的智慧和韧性。在历次宏观调控中,民企都是受伤最深的群体。但这并不意味着,民企无所作为。有为的企业,试图用自己的行动和经历,改变自己以适应并引领这个商业环境,从而也为自己赢得更好的生存机会。
郭广昌和梁信军在后来的公众演讲中均多次提及要学会“把握中国经济发展脉络”,“企业是一个生命体,而外部就是它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最后活下来的企业生存智慧永远大同小异:与权力中心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亲近而不盲从。
第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发生在1997年。复星分拆医药业务并在上海证交所上市,获得了高达3.57亿元的募资。
如果要给复星扩张标注一个时间点,1998-2003年是必须浓墨重彩去描述的一个章节。这是复星固定资产快速扩张的时期。上市给了复星足够的资本与信心。尤其是2001-2003年之间,成为复星固定资产投资最热的时期。
公开资料显示,复星在那三年的投资包括:2001年——收购豫园商城13.3%国有股权(2.34亿元);2002年——投资建龙(3.52亿元)、进一步收购豫园商城6.8%股权(1.19亿元)、投资德邦证券(5.01亿元);2003年——投资宁波建龙钢铁(8.25亿元)、合资成立南钢联合(16.5亿元)、投资国药控股(5.03亿元)等。
不过郭广昌和他的复星团队在当时并不足以成为商业话题的中心。那时,民企造系成风,以当时风头最健的德隆系为例,几乎汇聚了当时中国最为优秀的投资银行团队、最富实战经验的并购专家,最彪悍的职业经理人,最专业的行业研究群体,且几乎与国际最顶尖的咨询机构都有深度合作。但危机袭来,2003年4月下旬,与德隆相关的ST重实、天山股份、ST中燕等近十家上市公司披露出来的各项资金黑洞就达数十亿元。“地雷”开始全面引爆,德隆黑洞殃及池鱼。德隆系洪水过后,相关上市公司已是哀鸿遍野。截至2004年6月30日,与德隆系相关的上市公司几乎全线亏损,11月,德隆神话灰飞烟灭。
随后,科龙系等也迅速陨落。事实上,除德隆坍塌带来的连锁反应、扩张带来的资金紧张之外,复星陷入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则来自于宏观调控对钢铁等行业的致命伤害。
2003年4月,复星与国有南京钢铁合作进行重组,投资15.5亿元成立南钢联合公司。在复星进入之前,该公司业绩较差。但是郭和其团队认为,正好可以以较低的价格收购国企,“这是市场最好的时候”。
2004年5月19日,央视报道宁波建龙违规事件,称2002年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在未经国家审批的情况下,擅自批准宁波建龙宽厚板的开工报告。成为继铁本江边项目之后,第二起被曝光的案例。宁波建龙一度被疑为“铁本第二”。宁波建龙一直有一个背影,就是复星。
更为糟糕的是,银行融资的金额开始急剧收缩,当年复星从银行及其他财务机构所获得的现金净额匮乏,不及2005年、2006年获得贷款金额的四分之一。
来自有关媒体的报道称,2003年复星的对外负债总额已翻了数十倍,其中绝大部分是一年期限的流动负债。其流动资金一度完全依赖于流动负债。复星被有的媒体批评为“毫无目的”的扩张。
当时安永的一份报告显示,截至2004年6月30日,复星集团总资产达331.3亿元,负债总额228.17亿元,集团资产负债率为68.88%.不过,令人可敬的是,复星公开承诺当年资产负债率将降低到60%.
应该说,中国民营钢铁企业是一个在悖论中成长的群体:来自地方产业政策的鼓励与来自国家层面的控制始终交织在一起,铁本即成为其间的折戟沉沙者。和铁本创始人戴国芳的选择不同的是,被舆论和财务危机困扰的郭广昌和他的团队找到国务院研究中心做了一份报告,证明财务不存在问题,并敢于直面公众,逐一解释质疑。随后,复星在媒体上公开否认投资宁波建龙钢铁。但观察者认为,这是郭广昌当时以牺牲股权为代价,痛下重手。
郭广昌至今仍极为反感当时媒体将德隆与复星作比较,郭广昌在采访中甚至毫不客气地称,“德隆系根本不值得救。”2011年,郭广昌在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上,不无幽默和辛酸地说:“企业家必须学会装孙子。如果做得足够大,那就是为所有人做孙子。”
不只是“装孙子”,这个事件某种意义上成为复星战略转型的一个重要关口。复星由此走得更加坚实。
远大理想
启示:国际军团
与中国强大的崛起相适应,必然会有一些国际化企业的崛起。复星不断地寻找自己的坐标系,从和记黄埔到巴菲特的伯克希尔模式,复星所渴望的是比肩国际大公司。无论一国国内市场有多么庞大,不走国际化的企业终究不能形成巨大的号召力。
复星率先尝试不同路径的国际化,正显示出这家企业与众不同的生存能力和对世界的认识能力。
2004年之后的两年,复星收缩战线。对于当时的复星来说,比增量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在存量上予以质的提升。但复星并未放弃在钢铁上的布局。时间也在某种意义上检验了郭广昌的正确性——2011年,复星旗下钢铁板块总营收为382.2亿元,同比增加28.9%,占复星国际总收入568亿的半壁江山。
2007年7月,复星国际香港上市,融资128亿港元,是港交所当年第三大IPO.当天复星国际总市值超过646亿港元,郭广昌个人持股市值近300亿港元。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分众传媒股价急跌,让郭看到了投资机会。2008-2009年初之间,复星以2.8亿美金投资分众传媒,获得26.14%的股份,股价在随后的两年内回升了3倍。由此,让商界看到复星投资的独特眼光和价值取向。
美国一些媒体认为,投资分众传媒有“巴菲特的记号”——找到一个被低估的有简单商业模式和未来良好前景的公司。而复星在2011年出售部分分众股权,也让部分投行分析师看到了复星管理层在合适价格上退出策略的灵活性,为“复星国际化做好了准备”。
复星管理层面同样找到了一个合适的样本,“事实上,在很长时期中,复星常被外界视为‘多产业公司’,甚至‘多而不专’。但是当复星明确提出要做世界一流投资集团之后,这种议论似乎就此戛然而止。”梁信军在接受《浙商》采访时称,“用投资模式的定位重新梳理公司脉络,让一切有本可循,复星在专业和多元化之前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道路。”
2009年年初,在大牌说客博格斯(Thomas Hale BoggsJr.)在华盛顿组织的一场15人社交晚宴中,梁信军与凯雷创始人之一的达尼埃罗(Danile D‘Aniello)第一次碰面。2009年,凯雷企业的高层频繁来往于太平洋两岸。是年9月,复星联合凯雷共同出资逾9亿元入股国内知名乳制品企业广东雅士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郭广昌在接受采访时认为,此次合作说明“两家都可以给被投企业带来增值价值”。
2010年2月24日,郭广昌与大卫。鲁宾斯坦(David Rubenstein)签署全面合作协议,凯雷与复星共同投资1亿美元成立合资企业,在中国进行私募股权投资。
梁信军认为,复星凯雷的合作可以读出复星在战略上显著的变化,“一方面是复星在国际化上的意图和行动,另外一方面,则是复星开始涉及资产管理。”
在凯雷的引荐之下,2009年9月的某一天,在纽约参加路演活动的梁信军,应美国保德信保险公司(以下简称保德信)副董事长迈克。格里尔(Mark Grier)之邀,与其共进早餐。这被称为含金量最足的一顿早餐。2011年5月,保德信出资5亿美元与复星合资成立美元基金。保德信的投资让复星的类伯克希尔模式(实业+投资+保险)雏形渐露,并让一直求寿险而不得的复星一苇渡江。
不过,复星与国际LP企业合作,与复星在国际市场上的扩张毕竟是两个层面的事情,事实也证明了复星的出海计划并非一帆风顺。复星一度计划买入PradaspA的部分股价,但是以失败告终;而2010年7月,复星曾联合四大财团对美国国际集团(American International GroupInc.)(AIG)的亚洲保险业务进行收购,同样并未成功。
2011年,复星聘请美国前财长斯诺(John Snow)为公司顾问和公关代表,斯诺成为了AIG的引荐者。尽管最后因交易价格无法一致而终结,梁信军在接受媒体采访中仍称,“如果没有斯诺的引见,我们当时直接发信给他,可能连信也不收”。
汪群斌则认为,最后没有投资成的项目,并不能算是投资失败,“我们的理念是,一个项目如果没有去投资,你就是及格的”,他说,“因为钱还留在手里,以后有的是机会”。
这些失败经验给梁信军乃至复星泼了一盆冷水的同时也让他们开始清醒,梁信军告诉《浙商》记者,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民族主义情绪,强行收购会遭到来自对方政府的抵触,所以一方面要“投资那些能够受益于中国增长的,或是愿意在中国发展的公司”,另外一方面,则是学会扮演一个善意的小股东的角色。
因此,在随后的地中海俱乐部(Club Med)以及希腊时尚品牌Folli Follie的收购中,复星逐渐驾轻就熟。像所有人询问的那样,复星能不能在国际市场上取得如国内市场上一样的成功?能否最终与自己的参照者们比肩甚至超越?它的未来究竟会怎样呢?
复星的管理团队们对此显然并不怀疑。“我更愿意以‘年轻’来形容它,与那些已经存在了上百年的跨国企业来说,仅仅二十岁的复星确实十分年轻。”仲雷在采访中称。
接二连三的危机之后,企业要学会从深渊爬起,“我们没有那么悲观,我觉得大家在悲观的时候,我们要更有理由去找一些值得我们乐观的东西。”郭广昌说。
过多的标准与要求对复星来说都显得苛刻。它并不是在一开始就是一个传奇的,成功以及励志故事背后是一段伤痕累累的流年——跟那些最后泥牛入海的失败者一样,在学会控制自己的命运之前,都曾经随着命运的河水激荡过。只是,除了坚韧与努力之外,还需要一些运气。
复星的产业逻辑
经历了二十年的摸索与突破,复星已基本形成了以房地产、商贸零售、钢铁矿业、医药四大核心板块为主的产业结构。在复星国际化步伐加大的背后,持续增长的产业利润仍是保证集团发展最稳定的引擎之一。2011年,集团共实现产业利润总额31.7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8.9%,主要来自复星医药、复地、南钢股份和海南矿业(海南矿业股份有限公司)的贡献。
2012年,复星产业领域上最为瞩目的事件将会是海南矿业的分拆上市。据复星集团品牌部透露,于去年8月正式完成股份制改造的海南矿业有望在年内完成在A股上市的目标,进军资本市场。海南矿业总经理刘明东也在2月初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透露:“公司已完成上市的申报工作,目前已进入了冲刺阶段。”
这将是复星集团旗下继招金矿业(01818.HK)之后的第二家矿业上市公司,也是集团借由钢铁领域进入矿产行业之后的又一突破。
海南矿业样本
2007年,复星借助经营南钢股份的经验孕育矿业机会,与海南钢铁合资成立海南矿业,复星持股海南矿业60%.
据海南矿业董事长陈国平介绍,2004年复星便开始与海南省国资委谈判,商谈海南矿业的收购事宜。这家有着50多年历史、被称为“亚洲第一富铁矿”的海南矿业一度连续亏损8年,许多国有钢铁企业对此虎视眈眈,但最终复星凭借对南钢股份的管理口碑以及在政商协调上娴熟的交际手法拿下海南矿业。
参加过国有企业改制项目的复星,深谙国有资本的改造,核心在于,满足政府促进社会发展的需求,满足为社会创造就业的企业价值,并由此形成了一套有效的风险管控体系。
“复星过去在并购国有企业方面有一些成功案例,我们的理念是,要做到让国资委、复星和职工都获得好处,而且首先要考虑大局,考虑社会效益。”陈国平如是说。他全程参与了收购海南省国资委持有的海南矿业。
收购完成之后,复星便对海南矿业展开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时任复星集团矿业事业部总经理的陈国平出任董事长,同时从集团派驻的还有一名财务总监。“在保证当地国资持股人利益的同时,先是压缩成本,把分散在各部门和分厂的营销权和采购集权收归到一个平台,分别打造了成本中心、销售中心和采购中心三大平台”。由此,成功将海南矿业每年的成本压缩10-20%.
在涉及国家干部的安置、冗余职工的工龄买断、主辅分流等敏感环节的改革方面,复星非常善于运用经济学中的帕累托最优原理,既保证了各方的福利,又避免了群体纠纷。“这些制度安排是复星的强项,我们能找到帕累托最优,让各方面的利益都有所增加。”陈国平说。
接下来,复星又对海南矿业进行主辅分流,把原来海矿下属的学校、公安、医院员工5年的开销,按增长10%的额度一次性全额划拨给当地政府。
2007年底,海南矿业便实现了盈利。2008年,海南矿业实现营业收入24.82亿元、净利润11.18亿元,成为增长最快的一年。尽管此后受到金融危机和经济周期调整的影响,营收和利润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同时,员工工资平均每年增长29%.
2010年,在中国冶金协会对国内72座铁矿进行的八项综合经济效益指标评估中,海南矿业名列前三甲。截至2011年12月底,海南矿业取得净利润12.35亿元,同比增长5.54%的成绩。
在对海南矿业的投资和经营管理上,复星充分展示了民营企业在利用制度和拆解矛盾上的智慧,“它总是在试图实现多方共赢的制度安排”。而剑指资本市场,这将是海南矿业通过融资加快企业发展的最新战略布局。截至目前,复星集团已经拥有海南矿业、金安矿业、招金矿业、山焦五麟、遵义世纪以及华夏矿业等矿业资产。2011年,复星矿业板块净利润高达11.2亿元,同比增长20%.
“当市场下跌,90%的企业都在亏损时,还在盈利的企业,必然是个好企业,一定在某方面有优势,投资自然很安全。”对此,梁信军表示,目前优质资产大幅下跌,价格很便宜,是投资的好时机,再次确认了复星在矿业投资上的英明之道。
不惧行业波动
复星国际2012年业绩报告显示,尽管2011年公司营业收入达568亿元,增长27.3%,但净利润却下跌19.5%.钢铁板块净利润下跌91.6%是拖累复星国际业绩的原因之一。2011年,钢铁板块的净利润从上一年的4.1亿元下跌至0.34亿元。梁信军对此的解释为:“复星作为一个投资机构,投资钢铁、矿业、地产之初,就知道它是有波动性的。”同时,他也表示,南钢股份是稳定、重要的产业部分,去年南钢股份在行业中的表现是优于其他企业的。
2003年,复星和南京钢铁集团共同成立南钢钢铁联合有限公司,其中复星占股60%.同年,复星又以南钢钢铁联合公司,控股上市公司南钢股份。复星的钢铁板块由此进入蓬勃的发展期。
2012年,复星对外表示,将把业务重心转向金融消费类的投资并会加快开拓资产管理业务,同时,预计今年南钢钢铁的钢材产量和海南矿业的铁矿石产量会达到700万吨和380万吨。
事实上,2011年复星钢铁板块总营收为382.2亿元,几乎占复星国际总营收568亿元的一半。有分析人士认为,钢铁板块作为复星在资源和装备领域整合的重要内容,对集团的现金流和相关投资起着积极作用。
10年来,复星的钢铁板块开始以南钢股份为首,在钢厂、钢铁物流园等与钢铁有关的综合产业进行布局,并向上游煤炭资源投资和金属矿的资源投资进行延伸。
梁信军说:“3年前,你不能判断哪些钢铁企业是好企业,因为大家都赚钱,但是现在,你可以判断了。”
在地产领域,复星也采取以退为进的方式谋求进一步发展。2011年5月,由于政策调控引发的融资障碍,复星旗下房地产公司复地集团选择了H股退市,以获取集团更多支持。而集团旗下的浙商建业也早于2010年成立,展开在商业地产领域的探索。资金实力雄厚的复星“今年将继续增加土地储备,并仍会以一、二线城市为主,主要关注北京、上海。”在房地产的冬眠期,复星管理层认为这是蓄势扩张的好时机。
踏准产业循序渐进
自2004年以来,复星的几大核心产业都经历了多轮宏观调控和经济周期的影响,但在集团合理的资产配置下仍实现了多年的快速增长。合理的资产配置和对宏观经济的把握是复星能在产业领域大肆扩张的制胜法宝。
“对宏观经济有准确预判,从而早做准备,如果等到宏观形势不好,大家现金流都紧张的时候才想办法,不仅成本很高,而且即使愿意付出代价也不一定能解决问题。”梁信军说,“最初,我们把矿业只作为投资,没有作为板块,2007年视为矿业板块。我们在保险业务上,此前也是投资,今年列为板块。在过去的20年,我们打的是组合拳,对企业家来说,经济波动是确定的,我们要做好的是管理波动,能在波动中获取收益”。
在过去的20年里,复星对产业的追逐一直表现出孜孜不倦的热情。从医药领域向医疗服务延伸打造完整的健康产业链,到钢铁领域向上下游资源产业链延伸的收购和兼并,复星一直显示出强大的产业渗透能力和整合能力。而复星在产业领域的攻城略地,初期往往是小心谨慎的,等时机成熟便一举推向资本市场,以谋求更大规模的扩张。资本运营和产业投资的双轨驱动,也让复星得以灵活地游走在产业和投资之间,进退自如。
不过,对资本运作长袖善舞的郭广昌也并不赞成企业非要追逐资本市场,“只有踏准产业发展的节拍,才能赢得资本市场的瓜熟蒂落”。这或许是过去20年里,复星产业运营的逻辑。
在复星看来,未来七八年中国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是金融消费,集团将加大对保险、银行等金融板块的投资。所以在未来,复星的产业运营逻辑将变为在夯实产业基础的同时,打造一流的资产管理业务,并逐渐向一个大型投资集团转变。
看似战略的调整,但如果仔细比照,就能看出这依然在复星的产业逻辑范畴之内——永远踏着产业发展的节拍,这其实也是复星产业发展的精髓所在。
复星的参照系
作为拥有一系列庞杂产业的商业帝国,复星每个阶段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态势,从和记黄埔到GE,从长江到黑石,再到如今的伯克希尔,它一直难以被准确归类。但相似的是,它一直在试图汲取这些世界级商业巨头的成功经验,力争成为业界领袖。
年轻的和记黄埔
2007年,郭广昌携复星集团奔赴香港H股上市。当时的复星控股或持有的A股上市公司就有7家,此外还拥有在香港上市的红筹股复地,子公司数目超过100家,业务涵盖地产、钢铁及医药等。多元化的产业结构让部分投资者忍不住将其与李嘉诚的和记黄埔(0013.HK)相比较。
但对于横跨港口及服务、地产及酒店、零售、电讯、能源、基建的和记黄埔来说,其产业明显较复星更为庞杂且业务遍布全球。正如梁信军曾说的,复星还只是年轻的和记黄埔。
从体量上来说,和记黄埔2011年收益总额为3877亿港元(约人民币3179亿元),同比增长22%;股东应占净利润为560.19亿港元(约459亿元),同比增长178%.2011年复星国际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为568亿元和34亿,约为和记黄埔的十分之一。从业务形态上来看,和记黄埔以产业投资和经营为主,而复星则是通过资本+产业两大引擎共同发展的形态。双方均不同程度涉足零售、医药和地产领域,其中和记黄埔去年的收入主要来源为港口、零售和电讯,而复星的收入来源则为医药和矿业两大板块。
在投资理念上,复星的房地产、商贸零售、钢铁矿业、医药四大板块关联度不强,显然是学习了李嘉诚通过分散投资来分散风险的方式,以期抵抗行业周期对企业利润的影响。复星旗下的房地产和钢铁行业为周期型、高利润和高风险并存型,商贸零售为现金流充沛型。比对和黄旗下涉足的大多数产业,也皆存在相关度低且回报周期不同的特点。
当然,相对于和记黄埔近四十多年的发展历史,复星还相当年轻,无论在规模或实力上都与和记黄埔相距甚远。
翻版GE?
在对收购对象的选择和培养中,复星试图效仿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的“No.1orNo.2”原则,以“进入中国行业前三名、具有全球竞争力”为选择目标,似乎也有意打造中国的GE.但GE的多元化成功毕竟有其百年积淀为背景,所以在学习GE的道路上,复星也顶多做到了“形似”的程度。
通用电气2011年度销售收入(不包括NBC环球)为1420亿美元,比上一年度的1330亿美元增长6.77%,全年的净利润同比增长12.8%,达到141亿美元。曾一度在2000-2004年间占据了GE总收入40%以上的GE金融业务收入,在现任GE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杰夫。伊梅尔特的精简下已经收缩到了总收入的35%.他表示还将继续精简GE金融业务,更专注于专业金融,特别是在中端市场这个细分客户群体。
GE金融板块建立的最初目的是为其产业部门提供金融服务,是前任CEO韦尔奇力推的“来钱最快”的业务,最高时曾占整个GE销售收入的60%。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GE金融随着产业部门的延伸和发展,不断拓展其业务种类,增强其服务功能,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在GE金融板块发展过程中,GE强大的产业背景成为支持其发展的重要推力。复星正是看到了GE这一借助产业优势的模式,在寻找投资项目的时候通常也会从产业相关领域展开,如对国药控股的投资正是借助复星医药在医药领域的资源优势,而在矿业领域的拓展也是基于建龙集团和南钢股份在钢铁领域的经验复制。
与GE旗下200多人专门从事寻找收购项目工作相同,复星依托产业板块的优势开拓集团层面投资业务平台,先后建立起了十几个投资事业部或专业公司,仅在集团层面,投资岗位就达到100多个。但与GE金融管理层思考得更多的“哪些以及何时可以收购,哪些以及何时可以卖出”这一点不同的是,复星更偏重于战略投资,以长线的价值投资为主。并且,尽管复星集团在金融服务业已有较好的布局,但这些项目尚未到收割期,仍以培育为主。根据复星国际2011年年报,复星在金融领域(指资产管理)的收入为0.56亿,连总收入568亿的1%都不到。而复星2011年投资利润主要受股票公允价值浮亏影响,仅实现13.8亿元;其中收到战略联营企业的利润为4.5亿元。而在资产管理领域,去年复星实现的投资收益分成达0.28亿元。
上一篇 : 叶檀:纸币泡沫推升金价 下一篇 : 巴氏灭菌机 巴氏杀菌机如何杀菌?巴士灭菌
版权声明:
1.华商贸易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 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联系邮箱:me@lm2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