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04-22
浏览量:
中国是传统的礼仪之邦,礼尚往来本来是件增进感情,促进沟通的好事情,但近年来的“送礼之风”愈演愈烈,早已背离了其原来的本义。作为一个管理者(特别是组织的高层管理者),由于其所处地位的特殊性,更是会经常性地遭遇到送礼上门的问题。可以说,“收礼管理”已经成为管理者不可回避的必修课,如果处理不好这个问题,轻者玷污了管理者的声誉,重者则会直接影响到组织的利益。所以,有的为人正直作风正派的管理者就断然决定一概拒收礼物,甚至将送礼者拒之门外。这种做法,虽然能消除一些流弊,但是主动放弃了一个非常难得的管理时机,对管理者来说,可谓是得不偿失。
案例:
A先生是某时尚杂志的版式副总监,造诣颇深,但为人比较内向,不善沟通。而版式总监水平不行,是靠走上层路线才爬上这个位置的。杂志社新近更换新总编后,版式总监又和新总编打得火热。A先生对此很有意见,但由于自身的个性和版式总监的暗中阻扰,A先生一直没有太好的机会和新总编进行透彻的交流。到了年底,另一家杂志社以更高的薪酬向A先生发出了邀请。A先生心里很矛盾,这本杂志是他从头做起的,付出了很多的心血,才达到今天的成功,如果自己的见解能够得到新总编的认可,那么A先生宁愿留下来施展才华。可是新总编的态度到底怎么样,A先生也摸不透。最后,抉择的压力使得A先生作出了借年关之机登门拜访的决定。不料新总编上任伊始,也确实想做点事情,留个好名声,一看送礼上门,以为A先生想通过送礼来达到某些个人目的,立即对他产生了不好的印象。因此,不但拒收了他的礼物,言谈中对他还有些冷淡,暗含批评之意。
本来A先生是想借机投石问路,但是新总编的误解让他立即坚定了去意。而这本时尚杂志也因为骨干力量的离去,质量出现了较大的滑坡。
解毒攻略
一个管理者,处在职场的环境中,由于组织金字塔等级的层层阻隔,越在高层的管理者越难了解到真实的信息。这也导致了管理者在组织中很难看清下属的真面目。因为一个人的真面目往往在非正式组织的交往中暴露出来。而送礼一般是发生在家里,这里的氛围和单位里截然不同,宾主双方有可能在比较轻松的心态下相互了解到更多的真实想法。所以,如果管理者操控有度,在送礼发生的场合,往往取得意想不到的管理效果。
不论礼轻礼重和送礼者意欲何为,照单全收显然是不对的。但管理者不应以此为理由,而走上另一个极端。其实送礼者的心态很复杂,有的是主动送大礼,以换取更高的个人回报;有的是出于大家都这么做的从众心理,并不期望有什么回报,但害怕因为不送礼而遭受惩罚;还有的是像A先生那样,想和领导取得沟通。管理者首先要做的事,就是把送礼者迎进门来,先不要对礼物进行处置,而是要主动地有技巧地了解送礼者的真实意图,以识别他的真面目,并主动去了解许多平时在职场中很难获悉的信息。识人乃用人之先。有了这种第一手的直接接触,管理者今后开展工作,就不会如坠雾中。
在达到识人的目的后,管理者应该对礼物进行妥当的安排。从对组织负责的角度,管理者是不应该收礼的。但是,前面已经说过,如果简单粗暴地不收礼,虽然会使有所图谋者铩羽而归,但也会伤害其他人的感情,使人敬而远之,最终导致这条沟通渠道的堵塞。
解这个难题其实并不难。解铃还需系铃人,只需在“礼尚往来”上想办法。管理者不妨在家里也准备一些大致相当的礼物,回馈给送礼者,把单向的送礼活动巧妙地转换成一种朋友间的平等交往。这样,既可以大大方方收下下属的礼物(表现出领情),又不授人以把柄(防止拿人手短),还可以在这种“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的双向沟通中增进感情,对今后的工作大有裨益。
当然,管理者绝对不能忘记的是,收礼必须有一个底线,对那些特别贵重,远远超过朋友同事间正常往来的礼物坚决不能收,否则后患无穷。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中人网管理频道
上一篇 : 暂无 下一篇 : 烤地瓜机 烤地瓜机烤地瓜的原理
版权声明:
1.华商贸易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 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联系邮箱:me@lm2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