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01-27
浏览量:
甲乙丙三人要从A地前往B地。
他们的基本状况是:三人都很年轻,都有去B地的愿望;三人都没有多少钱,没有自行车,更不可能叫出租车。AB两地的距离适中,不很近也不很远,所以他们比较理性的选择是搭乘公共汽车。还有一个客观条件也要说明,那就是这个城市的公交系统不很完备,经常会堵车,公共汽车也不很准时,存在着很多的偶然性。
三人来到某车站等候公共汽车,等了很长时间还没来。三人都有些不耐烦,心里会有如下活动:
1、 今天还去不去,要不以后再说?
2、 如果去,是继续的公共汽车还是自己步行去?接着等,公共汽车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来;可是要步行的话,万一自己刚走汽车来了怎么办?
3、 走,有点累;等,有点烦。而且越等人越多,车上肯定会很挤,自己能挤上去吗?
4、 就算是汽车很快会来,自己也挤不上去了,可再往前走,接着堵车怎么办?……
经过一段时间的考虑,三个人各自作出了决策;甲开始步行前进,乙接着在车站等候,丙返回家中,决定以后再说。
甲选择步行的结果可能是:
1、 他走到了B地,觉得很累,以后哪怕多等一会儿也不想这么干了。
2、 他走到B地后,刚开始有点累,可还是觉得很痛快,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以后再有类似的情况,就直接步行前往。
3、 他刚走了没多久,就看见所等的那辆公共汽车从身边驶过,心里很后悔;再往前走,看见那辆车又堵住了,自己超过了它,心里又有些平衡……如此反复比较得失。到下一次仍然会犹豫半天。
4、 他虽然看见公共汽车驶过,但心里却告诉自己:既然已经决定了,就不要再去想公共汽车了,走好自己的路吧,他的快慢、拥挤和宽松、抛锚或车祸等等已经和自己没有关系。
乙选择等待。这时候会出现下列几种情况:
1、 车迟迟不来,乙最终放弃。
2、 车来了,但他挤不上去。
3、 车很快来了,他也挤上去了,很开的到达。
4、 车虽然来了,他也上去了,但这辆车走走停停,直到甲都走到了它还到不了;由于已经上了这辆车,他中途下车重新步行或再选择别的公共汽车时就会有新的犹豫,即是否要放弃这辆车的“既得利益”。
丙踏踏实实的回了家,第二天再来。也许第二天运气好,车很快就来了;但更大的可能性是,他有机会经历前一天的选择,等车的人数会增加,公交路线的改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马上见效。那么丙要么重复甲的路,要么仿效乙的做法,要么干脆就不去了。
相信很多朋友都明白我想说什么了。我们进一步将意义明确:A地代表我们现在的生活,B地代表我们多向往的好生活;公共汽车可以理解为一个单位或可以借助的外力。那么,甲的行为可称作自己创业,乙可视作打工者,丙则在原地踏步。
甲的态度最积极,刚开始时也比较艰辛,但他的信条应该是:最大限度的掌握自己的命运。它不会因为自己没有达到目的地而抱怨“司机”“乘客”“交警”等人。只要他坚持,达到目的地的可能性很大,他的经历也最为丰富。
乙的态度次之,冒险倾向性不强。他也许会很平稳的到达,也许在车上不断的抱怨拥挤、摇晃、堵车、没有座位、司机的技术不好等,也许他会在中途下车,再次考虑步行或换乘别的车。他只要坚持,到达的概率也很大,但是它需要的是一辆好的公共汽车。
上一篇 : 暂无 下一篇 : 烤地瓜机 烤地瓜机烤地瓜的原理
版权声明:
1.华商贸易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 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联系邮箱:me@lm2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