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01-14
浏览量:
今年的高考平淡结束了,可今年的高招却“高潮”迭出。当名校们为了抢夺“状元”而不择手段时,我惟有困惑,惟有叹息。
电影《天下无贼》留下一句经典台词:“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可这些高校如此不顾斯文而争夺的“状元”,真是人才吗?
从整体上判断人才时,我们应该关注:他们是在怎样的逻辑体系下被塑造出来的?我们又需要怎样的人才?而该体系可曾塑造出过大量我们所需要的人才?
状元: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我作为一名曾经的中学教师,凭借有限的从学、从教体验,对于我们基础教育体系弊端之广、之深、之甚至积重难返,是有深切体会的。虽然我们把素质教育喊了很多年,但事实上我们始终都在死抱应试教育不放,并为此死去活来。
下至幼儿园,上到普通高中,都早已把学生当作资源,进而把资源当下的分数当作吸引未来新资源的惟一手段。于是,教师就难免归于异化。每当一次大考后,教师们都会小鱼争食般簇拥到电脑前,瞪眼历数分数榜上有多少自己的学生!然后或欣欣然雀跃,或立即冲进自己班里痛斥。在我看来,他们没有多少人关心学生的人格、心智、眼界和格局——因为这些他们自己就欠缺——他们的工作本质,我将之定义为:无休止的100以内加减法。
在这样的体系下,我们还能指望学生能学到多少实践用得上的东西吗?我曾作为高考监考老师,瞥过一眼数学考卷。别说答案,连题目我都云里雾里,难度可想而知。可是,这些“高深莫测”除了用来考试,除了日后多一句“N多次”的口头语,平生又有什么用?
为了比而考,为了考而考,为了考而教,因为能考所以才教,成了中国基础教育的实际内在逻辑。而没有一条,和实践、育人、创新、幸福有关。
这时,想必就不难理解我接下来对“状元”的定义:将最没用的东西学得最出色的人!实践证明:新中国以来的历届所谓“状元”,谁后来拿过诺贝尔奖?或功德卓著?而科举时代的芸芸正宗状元,又有谁在风光游街后能青史留名?反过来,历史上那些在各个领域有所建树的人才,哪个又是状元出身?
高校:正本清源?助纣为虐?
那么,我们就要问:高校为什么还要为这些人如此搜肠刮肚呢?甚至可以说,高校此举所犯下的错误,比前述的中小学还要不应该,更应该反思。
为什么?要承认,中小学乃至幼儿园都是统统笼罩在高考阴霾之下的,他们纵有千般不是,至少还有一个“不得已”。但惟有高校不是。高校生存在高考之后,理应不被高考指挥棒所左右,或说不被应试教育体系所绑架。另外,高校也理应承担下对社会、上对中小学的重大责任。
如果说中小学“毁人不倦”还是间接的,但如学生出了高校大门仍不被社会所认可,那么首当其冲的责任者当然就是高校,包括我们的MBA教育。也因此,必然产生另一方面,既然高校不可能决定一个孩子的一切(因为很多已被基础教育决定了),那么他们就有责任去影响和引导基础教育幡然悔悟,而绝不是通过“抢状元”来助纣为虐。
这很难吗?不。早就有大量数据证明,长期考试10名以后的学生(好比古代的进士)远比总考第一的有出息。那么北大、清华们为什么就不能主动从这批学生里选择自己的生源,既抢到真正未来的人才,又从根本上摧毁社会上的“状元情结”呢?
选拔和塑造真正的人才,是高校最重要的社会责任。但现实很冷酷。
好在不冷酷的是,我们的出版界已推出《“输”在起跑线上的哈佛男孩儿》这样的优秀书籍,冲击我们自以为是的井底窠臼;我们的企业家已思考在成就自身财富之余,如何更好地成就未来的人才(详见本期“企业家说”)。高校,和更多的书商、企业、媒体,都应该有所作为!
是的,改变很难。但是,总要有人站出来!“如果没有人反复地在人间追求不可能的东西,那么,可能的东西也实现不了。”(马克斯。韦伯)
上一篇 : 叶檀:纸币泡沫推升金价 下一篇 : 巴氏灭菌机 巴氏杀菌机如何杀菌?巴士灭菌
版权声明:
1.华商贸易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 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联系邮箱:me@lm2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