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情三 明亮的眼神 高铁网络初成提升流动效率 当然,即将过去的2012年留给中国经济最有代表性的表情,也并不都是“忧伤”,毕竟主基调还是“喜剧”。 在连续的低温与暴雪中,中国第一条穿越高寒地区的高速铁路——哈尔滨至大连客运专线12月1日通车运行。作为国家铁路网京哈客运专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哈大高速铁路,是中央2003年实施“东北振兴”战略以来单体投资最大的基础设施工程。哈大高铁通车后将实现公交化运行,平均每半个小时就有一趟高速列车发出进站。 按照铁道部官方的表态,哈大高铁的开通运营,对推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战略的实施,促进东三省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哈大高铁通车后,初期沈大线每年可增加货运能力1150万吨,京哈线沈阳至哈尔滨区段每年可增加货运能力1000万吨,可大大缓解目前哈大铁路通道运输能力紧张的局面。 辽宁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卢松认为,哈尔滨、大庆的重化工业,长春的汽车工业,沈阳的装备制造业,大连的石化、造船和高新技术产业,鞍山的钢铁产业等均在哈大这条东北中轴线上。哈大高铁的贯通,对于推动整个东北的生产要素快速流动、产业整合、产业升级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有着重要作用。 如果再考虑上年底即将通车的京广高铁北京到郑州段,目前国内高铁通车里程将近1万公里,约占我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高铁路网的一半以上,而且高铁“四纵”干线已全部贯通,可以称得上基本网络骨架已经初成。由此看来,“十八大”报告中将高速铁路与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一同并列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突破”并不为过。 作为中国经济转型期的“能量储备”阶段,2012年在高铁网络上奠定的基础很可能在未来的内需提振上扮演异乎寻常的重要角色。 从大的经济区域来看,京哈高铁纵贯东北三省,实现东北亚经济圈核心地带与环渤海经济圈的“无缝对接”;京广高铁全线贯通后,环渤海经济圈与中原经济区、武汉都市圈、珠三角经济区将贯通;京沪高铁连接“环渤海”和“长三角”两大经济区;沿海高铁大动脉基本成型,“长三角”牵手“珠三角”。甚至“四横”干线中最长的沪汉蓉高铁,除渝利段外,也已全线贯通,中国经济的活力将溯长江而上西进至“第四城”——成都。 从具体的城市来看,仅从北京出发通过高铁在5小时左右能到达的主要城市为53个,其中河北省4个城市以及天津市仅需30分钟即可到达。 这些城市主要集中于10个省份,分别是河北、山西、上海、安徽、山东、湖北、陕西、天津、江苏、河南。河北省占据10席,分别是廊坊、保定、沧州、石家庄、邢台、涿州、高碑店、邯郸、高邑、定州。山东省紧跟其后,上海、武汉、西安为主要提速城市,可实现一天内往返。 作为高铁运行的另一个模板德国而言,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德国铁路的联网混行,将国内130多个大小城市连为一体,使得这些城市经济要素的流动效率大为提升。 从宏观上,高铁网络的成型对于经济结构的布局而言,其带来的一个深刻变化就是形成了城市的价值重估体系。比如合肥至南京高铁开通后,运输时间缩短到1小时,南京的中央商场、新百、金鹰百货等商贸企业纷纷到合肥投资,安徽本土徽商则走出去拓展新市场。另一方面,对于北京这样的过度拥挤的、资源严重超负荷的超大型都市而言,30分钟即可到达的廊坊、涿州、高碑店、保定等河北四市和天津市,很可能会成为性价比极高的疏散目的地,比如高校、工厂、影视制作基地、财务共享中心等人力密集领域。 从微观上,高铁网络的成型对于经济社会中的每一个人而言,其带来的一个深刻变化就是形成了位置关系的价值重估体系。以中国的庞大地理版图来说,传统上几个小时火车到达的是同一个省的范畴,而如今同样3~5个小时的高铁车程已经足够穿越3~4个省的距离了。这无论对于旅游、购物、私人聚会等个人行为,还是对于会展、出差、跨城市办公和生活等商业行为来说,都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性。从这个意义上说,高铁很可能在心理和文化上改变了传统的行政区划,以往从城市到省的地域认同,将会演变成从城市群到跨省经济区的利益认同。
表情四 心底的欢歌 "营改增"扩围标志减税周期正式开启 当然对于2012年的中国经济来说,最值得高兴的还是“营改增”的扩围和提速。 7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决议决定扩大“营改增”试点范围,北京、天津、江苏等10省市从今年8月1日起陆续开始试点。 而之所以“营改增”的推开速度这么快,与上海的首战告捷是分不开的。 显然消除营业税重复征税的弊端是“营改增”的主要效果。根据不久前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在南京召开的“扩大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工作座谈会上披露的数据显示,上海1~10月减收225亿元,北京市两个月来减收25亿元。更难能可贵的是,上海的服务业整体实现了10%以上的快速增长,服务业利用外资增长20%以上。 正是因为如此良好的效果,唯恐上海等试点地区形成税收洼地的各地纷纷跟进。国家税务总局12月1日宣布,天津市、浙江省(含宁波市)、湖北省也正式启动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工作。同时“营改增”2013年将在多地试点的基础上选择部分行业全国试点,适时将邮电通信、铁路运输、建筑安装等行业纳入改革试点。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认为,2013年要实施更大范围的结构性减税,能够锁定和获得共识的是营业税改增值税,其中“营改增”在全国推开,可以实现1000亿元~2000亿元的减税。此外更重要得的降低增值税税率,比如增值税税率每降低1个百分点,可以减税2000亿元,这样如果标准增值税税率下降2个百分点,再加上相关的附加税收,总体可以降低5000亿元的税收。 如果按照上述计算口径,全国营业税改增值税实施到位后,如果再将增值税税率下降2个百分点,全国每年可以减税6000亿元的规模。尽管这在超过10万亿元财政收入中占比不过5%左右,但传导给中国企业,特别是服务业企业的效应远远超过这一数字。 事实上,“营改增”之于中国经济转型的意义远高于具体的减税数字。实施“营改增”并非营业税和增值税的简单税制转换,而是一项重大制度创新,是推进制造业升级、解决服务业发展滞后问题的重要措施。通过将营业税逐步改为增值税,打通了二三产业增值税抵扣链条,基本消除重复征税并对货物和服务统一征税,实现了公平税负,为加快服务业发展打造有利的经济制度环境。 《首席财务官》杂志曾在数年前就连篇累牍地倡导针对服务业要进行“就业重于税收”的定位,要对所有服务业(而非仅仅是现代服务业)都给与营业税的减免。其根本出发点在于,快速提升国内服务业在GDP中的比例。目前世界上主要发达经济体的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至少占60%,而我国2011年服务业所占GDP比重才43.11%.世界经验证明,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是实现向技术进步和效率提升驱动的集约式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重要因素。服务业的发展不仅能直接增加就业,还将加快城镇化进程。 目前有传闻说“营改增”有意在金融保险业推出试点,然而对于这个以庞大的人力成本(数以百万计的营销员队伍)为上游成本特征的典型服务业来说,允许将人工成本视为进项则是更具想象力的减税政策。事实上,如果将服务业的人力成本视为“营改增”后的进项(当然限于篇幅,我们在此无法讨论相关票据的设计和取得等技术细节),那么服务业劳动关系的规范程度也能得到相应的提升,所谓的最低工资制、五险一金等问题也能得到更好的落实。从这个角度上说,相当一部分服务业并不具备“营改增”后取得足够多进项抵扣的可能,因此在税率的设计上,应该有更大胆的下浮空间。 不过仅就目前的态势而言,“营改增”带给中国经济最可喜的预期变化就是,直接开启了减税周期。目前国内的税制,大多数还是在财政收入极其拮据的20多年前,甚至更早打下的框架,在如今财政收入增速长期超过GDP和国民收入增速的基础上,原有的收税假设早已经不成立了,因此在“营改增”赢得民间广泛好评的基础上,管理层进一步清理不合理税制,大幅降低税率(包括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必将能推动下一个中国经济中速增长周期中实现国民收入倍增下的个人、企业和政府的多赢局面。
上一篇 : 叶檀:纸币泡沫推升金价
下一篇 : 巴氏灭菌机 巴氏杀菌机如何杀菌?巴士灭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