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沪深证券交易所的建立标志着我国较为规范的资本市场开始形成。
我国资本市场建立的最初目的首先是解决国有企业的融资问题,其次才是为投资者创造了一种投资工具。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我国的企业若按所有制性质划分类别,国有企业占有绝对的主体地位。
由于国有企业“融资方式”的变迁,导致了国有企业的自有资本金严重不足,陷入“资金饥渴症”的境地。我国资本市场“临危受命”,担当起解救国有企业资本困境的历史使命。
我国国有企业的融资走过了一条从政府财政拨款、利改税、拨改贷、债转股(即贷改拨)、发行股票的曲折路径,变迁过程大致如下:
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酝酿成立的十年前,1979年4月的中央工作会议提出扩大企业自主权,之后陆续进行了下放生产经营权、承包制、利改税等改革措施,从1983年6月1日起,利改税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1984年开始了“拨改贷”。“拨改贷”使国有企业的融资主渠道从财政转向银行,以前上缴的利润统统不再与企业有关。不仅现有企业的新增投资要通过银行贷款筹措,就连新建企业的初始投资也都变为靠银行贷款来筹措。
在1984年之前,国有企业形成的利润几乎全部上缴(后来通过税收上缴),国有企业的投资和再生产发展资金都是财政拨款。“拨改贷”以后,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迅速上升,许多企业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拨改贷政策的实施,使国有企业的融资方式在一夜之间进入市场化模式,这对长期在计划经济模式下运作的大型国有企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加重了企业的财务负担,直接威胁到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这类企业在八、九十年代破产的不在少数。
利改税的结果就是催生了“拨改贷”,“拨改贷”则因帮助政府摆脱财政压力而得到了实实在在的贯彻,并开始解构财政为国有企业发展提供保障的资金支持,致使一大批国企逐步走入困境进而破产。从1984年国家实行“拨改贷”之后,大多数国有企业就没有得到国家的直接投资。
上一篇 : 管理者的资源
下一篇 : 冰激凌机 怎么挑选冰激凌机?冰激凌机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