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资讯企业管理运作管理苹果新王朝的创新宿命

苹果新王朝的创新宿命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11-19

浏览量:    

核心提示:iPhone5的发布让苹果遇到了史上最热烈的吐槽,而寻找苹果地图的各种bug成为开发者的乐趣。苹果到底怎么了?难道乔布斯追求的完美

iPhone5的发布让苹果遇到了史上最热烈的吐槽,而寻找苹果地图的各种bug成为开发者的乐趣。苹果到底怎么了?难道乔布斯追求的完美主义精神在库克身上失传了吗?乔布斯逝世时,人们担心苹果丧失可贵的创新精神。现在的苹果不如往日,它必须规避颠覆性创新的破坏性作用。两难的苹果是否陷入到创新的困局中?乔布斯的创新精神和完美哲学,到库克身上失传了吗?

不妨看一下,乔布斯逝世后,库克给苹果带来了哪些改变。乔布斯是一个将所有精力用在产品上的人,他不喜欢结交政客,不喜欢出国宣传,不取悦投资者。乔布斯从未来过中国,而库克继任没多久,就来北京强化合作关系。另外,他还打破了乔布斯很少分红的传统,加大了与投资者分红的力度。更为重要的是,库克改变了苹果的气质,把苹果从一个由艺术家和技术天才控制的公司,变成了一家商业气氛更浓厚的企业。

乔布斯时代的苹果是一家拒绝向权力妥协的公司,这种权力不仅包括政客、投资者、媒体,甚至还包括消费者。他只服从真理,他有自己的信仰,为创造和颠覆而活。不疯魔不成佛,乔布斯不追求缝缝补补的创新,而是追求创新的颠覆性与创造性。他以挑剔的标准甄选天才,以同样严格的眼光选择市场。他要求苹果必须在自由市场处于顶端的位置,对于非自由市场,他认为没有必要虚与委蛇,许多国家他一辈子都没有去过,但这些国家依然为之疯狂。乔布斯以信仰驱动苹果的车轮,而库克则是以管理催促苹果前进。对产品有着完美感觉的乔布斯不向权力低头,而管理见长的库克要树立自己的权威,就要投入更多的精力用于管理和资本积累。

如果说乔布斯是一个创业者,那么库克就是一个守业者。乔布斯用颠覆性创新赢得了所有人的尊敬,人们对创新的期待,让iMac、iPod、iPad与iPhone四个产品统治了电子世界十几年。库克不需要推出新的革命性产品,只要对这4款产品更新换代,就能将庞大的苹果帝国延续下去。事实上,更新换代、小步快跑已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精髓。不断对产品进行微创新,让产品永远充满新鲜感,是大多数科技巨头采取的策略,无论是苹果的i系列产品、三星的Galaxy系列手机,还是Android系统及微信、微博等手机顶级应用,都遵循这一规则。因此,冠以2.0、3.0的产品与应用层出不穷,橱窗里的广告、手机上的信息不断提醒用户该升级了。

许多专家认为,库克很难领导苹果发起一场漂亮的、激动人心的技术变革。他们认为,站在行业顶端的苹果正在慢慢丧失自内而外、自上而下发动技术革命的动能,过去的高效率创新机制正在慢慢失灵。典型的例子是苹果地图,乔布斯在世时绝对不允许有瑕疵的产品面世,而库克不同,即便苹果地图bug不断,他仍然把它推向市场。完美主义的乔布斯对技术有着天生的敏感、享受技术带来的乐趣,而更具商业气质的库克显然无法做到这一点,他擅长的是用高效率的管理将技术转化成商业。

哈佛商学院教授克莱顿—克里斯滕森把那些能颠覆行业格局的新技术称为“颠覆性技术”,而原理没有大的变化、在局部进行改进的技术是“维持性技术”。每个企业都提倡创新精神,都在倾尽全力创新产品与服务,但为什么苹果成功了而诺基亚却失败了?

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苹果的技术并非都是独一无二的。索尼的MP3非常出色,苹果却能用iPod颠覆MP3市场。问题的核心是企业领导者对创新的判断。索尼更关注音质,而苹果更关注美学;索尼更关注产品本身,而苹果更关注iTunes的生态链建设。两者对创新方向的不同理解,带来大相径庭的结果。事实上,任何一款新产品上市,都要经过内部多重PK与筛选,要打败各种各样的奇思妙想才能脱颖而出。正是在此过程中,体现出领导者的创新智慧。大多数的行业领导者,不愿意在颠覆性创新上冒险,他们更关注“持续性创新”,这样就能将固有的市场优势维持下去。他们的创新体系都是围绕用户需求进行设计的,比如人们希望手机听音乐的功能更棒,手机制造商就会研发音质更好、容量更大的手机。

“维持性技术”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追着消费者跑,消费者想要什么,企业就研发什么。营销教科书反复强调“满足消费者需求”,却忽视了“制造消费者需求”的重要性。乔布斯从不做市场调查,是因为他认为自己比消费者想得更多、更高明。他认为,产品创新的决策权在天才手中,消费者不过是发出惊叹而掏钱购买的人而已。乔布斯的这一理念或许能清楚地阐释“颠覆性技术”的内涵。

人们都期待“颠覆性技术”,但不是所有的“颠覆性技术”都能成功。颠覆性创新是不可预期的,有极大的风险,一旦方向错误,企业将蒙受巨大的损失。诺基亚对Symbian系统投入了数十亿美元,结果Symbian不仅没能帮助它赢得与苹果的战争,反而错过了智能手机发展的最好时机。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克承认,在html5技术上投入太多精力是他的一个战略失误。

这就引申出另一个重要话题:“颠覆性技术”与“维持性技术”的界限到底在哪里?库克继任苹果CEO后,一直试图在这两者之间达到完美的平衡。可以说,iPhone5是一个平衡的产品。苹果设计总监乔纳森。艾维面对媒体质疑时承认:“我们不是想做一台新手机,我们想做一台更好的手机。”这与分析师得出的结论不谋而合,他们认为iPhone5的推出显示了苹果对新技术的谨慎心理。对于视创新为生命的苹果来说,目前的iPhone没有重大创新,但它却是苹果到现在为止最成熟、最好的一款手机:更高的性能、更多的应用、更优的体验以及更长的造型。

消费电子进入新摩尔时代,技术与产品的生命周期不断缩短,颠覆性技术如果无法及时转化成商业成果,极有可能被新技术取而代之。对于库克来说,他的首要任务是将苹果所有“颠覆性技术”的商业价值及时、充分地挖掘出来。库克选择以“颠覆性技术”为基础进行微创新,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也是最现实的选择。如今苹果的市值高达6400亿美元,每一款产品都将对其股价产生巨大的影响,库克必须对此有所顾虑。更何况苹果每年只推出一款手机,他必须慎之又慎。而iPhone5便是向资本、市场妥协的微创新产物,虽然它不惊艳,但性能更佳、体验更好。对苹果粉来说,这就够了。或许这可以解释iPhone5在吐槽声中销量一路狂飙的原因。

如果说乔布斯是专注于创造“更新的产品”,那么库克则专注于研发“更好的产品”。库克必须在艺术与商业、颠覆性创新与微创新之间寻找最佳结合点。这对库克来说并不容易,从他出任苹果CEO的那一天起,他就无法避免人们拿他与乔布斯比较,这是他的宿命。对狂热的技术爱好者和挑剔的完美主义者来说,苹果是颠覆性创新的代名词,而库克的使命就是让苹果的颠覆性创新成为常态。这样的要求没有什么不对,但关键的问题在于时机。在上一代技术的生命周期终结之时推出新一代颠覆性技术,往往对产业链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但何时才是上一代技术的生命尽头?这不只是技术问题,更是一个战略问题。

通常情况下,颠覆性创新会带来两种后果:一是革自己的命,就像柯达研发出来的数码相机最终将自己送进坟墓;二是革别人的命,苹果用iPhone终结了诺基亚神话,把诺基亚拖向万劫不复的深渊。无论革谁的命,都要精确地评估各种影响。柯达开发出第一台数码相机,但由于害怕它对自己的传统相机业务产生毁灭性的影响,最终将庞大的数码相机市场拱手让给了索尼等企业。苹果、柯达都手握“颠覆性技术”,但选择不同,结果迥然不同。

最大的疑问也许集中在一点上:现在的苹果还会进行颠覆性创新吗?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乔布斯在逝世之前透露苹果将对两个领域进行革新:一是教育领域,一是电视领域。现在,苹果是否在这两个领域拥有“颠覆性技术”?也许只有库克本人才能回答这个问题。要知道,苹果的保密工作一向做得非常好。业界人士普遍猜测苹果早就手握颠覆性技术,只是等待一个最佳的时机而已。苹果在等待下一个爆发时刻。

一项颠覆性技术可以支撑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数十年来,微软靠windows系统、Office程序支撑了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谷歌依靠搜索技术快速发展成为一个全球数一数二的大公司,苹果靠4款产品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企业。颠覆性技术固然创造了一个巨大的市场,但对企业来说,长期保持颠覆性创新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即便对于苹果、微软、谷歌这样的企业巨头来说同样如此。

要将一项颠覆性技术推向市场,必须考虑多重因素的影响。大胆假设一下:如果iPhone5像许多人想象的那样,是一款全透明、颇具未来感的智能手机,它将对苹果产生何种影响?高昂的制造成本会让iPhone5沦为一款销量不大的小众手机,没有足够的销量就支撑不起高股价,苹果的股价将一泻千里。其实,人们对iPhone5的失望集中体现在它的加长造型上。如果由此得出苹果丧失“创新精神”的结论,显然是片面的。苹果最大的创新不在于它的造型,也不在于它的触摸技术,甚至不在于它的软件,而在于它的生态链。尽管苹果生态系统相对封闭,但它的存在让整个生态系统都拥有创新的动能。这才是苹果最有价值的创新。

基于这样的基础性创新,库克正在率领苹果进入一个微创新时代。在快时代,为了在第一时间获得新技术、新产品,人们容忍过错的底线不断下移。微创新允许产品不完美,但只要及时纠正不完美之处,消费者仍然会为之疯狂。尤其是软件的瑕疵,消费者的容忍度更大。苹果地图的bug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问题,只要用户下载一个打上补丁的苹果地图升级版就可以了。

那么,苹果是否陷入创新困局里了?答案是NO.苹果还是那个苹果,只是人们的期待更高了而已。 

上一篇 : 叶檀:纸币泡沫推升金价             下一篇 : 巴氏灭菌机 巴氏杀菌机如何杀菌?巴士灭菌

版权声明:

  1.华商贸易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 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联系邮箱:me@lm263.com

 

 

网站首页 | 行业资讯 | 投资理财 | 企业管理 | 成功励志 | 市场营销 | 范文大全 | 智慧人生 | 创业指南 | 贸易宝典 | 百科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