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阶段是1988年──1993的发展阶段。1988年淇县实行了农牧分设,成立了淇县畜牧中心,理顺了畜牧业管理体制,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1990年冯永山和杜文君分别创建了永达公司和兴业公司(即目前的大用公司),并逐步成为淇县的畜牧龙头企业。这个时期,我们以龙头企业为先导,农户小规模分散饲养,按市场价收购畜产品,加工、销售一体化,形成了“公司+农户”的雏型。1990年淇县畜牧业综合评定跃居全省第一位,此后一直雄居全省榜首。1993年淇县畜牧业产值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25亿元(90年不变价),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3.1%,肉、蛋总产量分别达到1.11万吨和1.34万吨。实现了畜牧业的第一步跨越。
第三阶段是1994年──1997年的跨越阶段。1994年县委、县政府决定实施畜牧业第二跨越,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加快畜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奖励措施。经过几年的努力,淇县畜牧业突破了所有制、行政区域和行业隶属关系的限制,实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组建紧密型的经济利益共同体,进一步完善、创新“公司+农户”运行机制,形成了“公司+集体+农户”的产业化运行机制,开始向工厂化、大规模方向挺进。如在肉鸡规模化生产上,龙头企业与村集体(含农户个人入股)采用“合作办场,承包经营,风险独担,让利于民”的办法,兴建年出栏30万只的商品肉鸡场。由于规模扩大,使肉鸡出栏一下子增加了两倍。1997年全县畜牧业产值达到3.36亿元(90年不变价),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6.4%,肉、蛋总产量分别达到3.28万吨和3.01万吨。实现了畜牧业的第二步跨越。
第四阶段是1998年以来的产业化升级阶段。在这方面,大用公司和永达公司两个龙头企业不仅在量上实现了突破,而且在质上产生了新的飞跃。如大用公司时宰5000只肉鸡屠宰线和年屠宰50万头生猪生产线相继投产,同时,又将肉鸡屠宰能力扩大到时宰10000只;永达公司整体租赁了汤阴10万套肉用种鸡场和汤阴县时宰5000只的出口肉鸡加工厂,使肉种鸡存栏和肉鸡加工能力分别增加了1倍和2倍。同时,两个龙头企业在产品后续延伸加工上做文章,于2003年分别建成年产1.5万吨及年产1.2万吨的深加工生产线,年加工熟食达到13000吨,增加产值5000万元。并且一举通过对日出口认证,年对日出口熟食可达2000吨,创汇800多万美元,熟食出口即将成为我县畜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两公司不断向市场高价位、产品高品位发展,使我县畜牧业形成了“品牌拓市场,工厂连基地,基地带农户”的新格局。通过数年的努力,截止目前,全县拥有年出栏30万只肉鸡场164个,年出栏肉鸡达到5000万只;千头以上规模猪场42个,年出栏肉猪达到35万头;2000只规模蛋鸡饲养场达到96个,年蛋产量达到3.7万吨;拥有奶牛生产基地和奶牛良种繁育基地各1个,存栏奶牛达到650头;拥有时宰3000只肉鸡生产线1条,时宰1万只肉鸡屠宰生产线2条,班宰1千头猪肉生产加工线1条,时宰600只羊肉加工生产线1条,年肉类总产量达到9.11万吨。此外,全县存栏80万套肉种鸡场、350万枚蛋位孵化厂、年产30万吨饲料厂、县级畜产品检测中心等方面在全省也是名列前矛。可以说,我县畜牧业已形成了一个从畜禽—饲料—饲养—屠宰(加工)—深加工—冷贮—运销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成为出口创汇、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上一篇 : 独立电商或将是电子商务的新未来
下一篇 : 板栗 “6个栗子等于1碗饭” 板栗吃多了易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