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资讯企业管理企业战略向解放军学习最具效率组织的管理之道(下)

向解放军学习最具效率组织的管理之道(下)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12-25

浏览量:    

核心提示:  建立和明确组织的使命、目标  2004年7月31日,驻香港的解放军组织盛大的“八一”大阅兵。许多香港市民和国际人士对解放军

  建立和明确组织的使命、目标

  2004年7月31日,驻香港的解放军组织盛大的“八一”大阅兵。许多香港市民和国际人士对解放军的阅兵既期待又好奇,其中包括对阅兵时口令的揣测。因为,香港市民从电视上曾看到解放军的阅兵式,见阅兵首长与部队官兵之间有“同志们辛苦了”、“为人民服务”的问答。驻港部队的阅兵式会否因“一国两制”下的香港而换个口令呢?对此,驻香港解放军三军司令员坚定地表示:“为人民服务”的口号不会改变。

  实际上,在任何战争中都有一个核心问题必须解决,这个核心问题就是认清敌方“重心”之所在。如果对方的这点被打败了,则整个战事都会发生于敌不利的变化,这被称为枢纽。判断什么是枢纽、什么是事情的关键,是需要雄才大略的。解放军在1947年的辽沈战役中先打锦州而后打长春,就是抓住了“枢纽”的正确选择。

  解放军每天、每周、每月、每季度、每年,都要制定相应计划,明确在某个时段该干什么。为了目标准确,新兵到部队后,首先要学习接受命令的方式是:(1)命令接受清楚(知道该干什么)后,下级要复述上级的指示内容;(2)没有领会上级命令,应回答:报告,请首长再重复一下命令内容。当然,作为上级,为了能够达成、实现目标,目标的确定需要简明扼要。

  企业也是一样,其使命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管理者应该通过明确的目标对员工进行管理。企业使命的建立,使企业发展有了一个出发点,有了原动力,有了前进的方向。从这个出发点出发,依然需要走很长的路,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换句话说,“企业使命”是解决建立一个什么样企业的问题,是相对固定的,是可以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用不同的语言诠释的,是精神的;而“企业的目标”则是实现使命的步骤、阶段条件,是物质的,是可以调整变化、可以修正的。

  员工的“忠诚、勇敢、服从、完成”的品质,一方面靠自我修养,另一方面更靠教育。任何一个组织,包括学校、医院、政府机关在内的任何一个领导人,都希望自己的部下和成员具有“忠诚、勇敢、服从、完成”的品质。

  忠诚,就是对组织要始终不二,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绝不背叛组织;勇敢,要有“狭路相逢勇者胜”的胆略,要有在任何情况下能够“战胜敌人而不向敌人屈服”的勇气,在关键时刻,要敢于刺刀见红;服从,组织成员要下级服从上级,服从董事会的领导;完成,要有能够千方百计创造性完成任务的能力,仅有忠诚、勇敢和服从是不够的,解放军组织重在培养干部、骨干“带兵打仗”,普通士兵也具备能够独立作战的能力。

  尊重人性,重视成员物质利益

  参加红军打土豪分田地!

  参加红军吃大户!

  参加红军能升官!

  ……

  这是在2004年5月,我先后到井冈山和四川东北部的大巴山区旅游时,看到的在被岁月冲刷了昔日光泽的山区墙壁上依然保留着的一些红军时期的标语。我惊奇的不是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岁月冲刷,标语依然清晰,而是两个地方的标语竟有许多如出一辙。这倒使我想起刚当兵时,部队中的那些打江山的老兵。这些人出身贫苦、文化不高。我曾问过其中一位红军时期的老战士:当时为什么参加红军?老人告诉我:红军的人来了说,想吃饱饭、想要土地的,参加红军。我想吃饱饭、想要土地,就参加了红军。

  解放军的成功,在于她从不避讳组织成员的物质利益,在于她正确地处理了组织使命与组织成员物质利益间的关系。

  解放军打败蒋介石的主要武器之一是中国共产党制定的土地政策。据说,蒋介石兵败台湾后反省失败原因,第一条是:“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之一的民生没有搞好”。

  这也是在动荡的社会中,为什么解放军能够吸引聚拢成千上万成员的主要原因。没有使命的组织走不远,忽视组织成员物质利益的组织无法生存。在人类组织中,一个具有理想主义色彩又有现实主义精神的组织,是不可战胜的。解放军正是这样的组织。

  尊重并关心成员物质利益,应该从最基本处开始。人类任何形式的组织,其基本目的都是为了使组织成员能够生存、生活得更美好。邓小平曾说,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奉献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

  投资者办企业,是为赢利,员工进入企业是为获取报酬,来实现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目的。200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曾搞过一次职工调查,在“你最希望企业做的事情”选项下,90%以上的职工填写的是“按时发放工资”。当然,这种自然、自私的目的所形成的合力,客观上又通过企业的产品服务于顾客、服务于社会,实现了提高社会生活和生存质量的结果。在这个链条中,企业为员工提供较好的生产、生活条件(包括薪酬),员工则通过自己努力,付出体力、智力回报企业。二者的良性互动,使“企业靠员工发展、员工靠企业生存”得以在不断提高中实现。

  成员与组织共赢,是组织追求的一种至高境界。

  高度纪律性和严格的制度创造财富

  现代企业发展的100年间,有一个现象非常有意思:一方面,外部环境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市场化发展成为企业家、政治家追求和努力的目标;另一方面,主导世界经济主要力量的大企业,由于竞争和垄断需要,其内部资源的配置,计划性也越来越强。在企业外部,是市场配置资源;在企业内部,则主要是计划配置资源。由于这个特性,在企业内部,强调了一致和统一,强调了服从。在企业中,不是你愿意做什么,更多的是企业需要你做什么。高度的纪律性,使解放军具有了极高的战斗力。企业的效率必须有纪律与执行作保证。

  组织的效率来自组织的执行能力。执行能力的具体表现就是“服从命令听指挥”。

  服从具有两个层面:从个体来讲,服从是不讲价钱、千方百计地接受并执行的;从组织来讲,要让成员服从,你的“命令”必须是可以操作的。如同“齐步走”口令,在执行中包含了:(1)士兵听到口令后先迈出左腿;(2)每一步的步幅为75公分;(3)每分钟的步频为116步。

  这些内容需要组织的统一和规范。解放军的“一切行动听指挥”,也是建立在统一和规范基础之上的。只有制度化才能使成员的“服从”成为一种习惯和自觉。

  为保证能够“一切行动听指挥”,解放军把管理者分为三个层级:第一,高层管理者。这主要是指担任集团军以上的将领们(军衔上,从少将到上将)。他们在军队中主要从事决策、引导、协调工作;战区以上的将领主要负责制定法规制度,并对实施起监督作用。

  第二,中层管理者。主要是师、旅、团的校官们(军衔上,从中校到大校)。他们在军队中主要从事计划、组织、沟通、治理等工作,在决策、监督等方面也起一定的作用。

  第三,基层管理人员。主要指营以下领导,包括连排和班长(军衔上,从少尉到中校,主体是士官)。他们主要执行、贯彻上级的指令,带领部属实现既定的管理目标。

  在组织建设上,纵向看,军队的组织有决策层、执行层和操作层,但每层的角色又是相对的:他们相对于下级,是监督层、决策层;相对于上级,又是操作层、执行层。

  在组织建设上,横向看,有参谋部、政治部、联勤部和装备部,他们保证和监督决策的落实。

  与此相对照,现代企业管理有四项基本原则:原则一:该谁干?这是组织管理中的首要问题。有的组织是先找到合适的人,再开展这项工作;有的组织是先让人员干起来,再分配合适的工作给“干事的人”。

  原则二:怎样干?作为组织,应该有自己的“规矩”、“操作手册”和“路线图”。组织是人群的集合,要让找到的合适人选有“操作手册”,并按手册操作,保持组织的一致性。

  原则三:干到什么标准?找到的人按照规定的方法,达到预定的目标(标准),是组织管理的目的。实施,则是组织的绩效考核。

  原则四:谁有权检查(向谁负责,谁有权听汇报)?谁是组织者(领导)?这是组织管理活动开始的基本条件。

  天下是谈出来的

  天下是谈出来的,财富也是谈出来的。解放军在内部建设上,很重要的一条是以“谈心谈话”为主要方式的沟通。用谈心谈话的制度和方式,简单便捷地实现了任何组织都希望达到的建立组织沟通、从而提高组织效率的目的。人类组织的出现就是沟通的结果。在小企业,领导的责任很大程度是身体力行地“干”;待企业有了一定规模,领导的主要职责便是沟通:与投资者(股东),与部属、员工,与市场客户,与供应商,等等。

  解放军的组织内部建设,很重要的一条是以“谈心谈话”为主要方式的沟通。记得我刚入伍不久,一天熄灯号响过后,排长把我约了出去。我们一人一个小凳子,坐在营房的山墙下,看着月亮拉开了家常——这是我参军后第一次与干部谈心的情景。多少年过去了,年轻时的许多事情已经淡忘,当时谈心的具体内容在记忆中已经渐渐变得不清晰,但谈心的情景每每想起,却依然历历在目,依然是那样温馨。我想,凡是在解放军这个组织生活过的人,几乎都有与我一样的经历。“谈心谈话”是许多人心中抹不去的一段愉快、美好的记忆。

  在企业中,沟通起到了控制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作用,是组织凝聚力、竞争力的辅助剂。

  我的一位朋友在一家年销售额百亿元的企业做总裁。他深有感触地说:“我每天都在与不同的人谈话。谈话是我的主要工作。”

  建立快乐而有文化的组织

  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解放军是中国近代最早认识到文化建设的重大作用并积极实践,不断发展军队文化建设的组织。对文化建设的专注与倾心,使这个组织具有比同时期其他组织更高的效率。

  解放军的文化建设包含了三个层次的含义,它们相辅相成:一、建立一个具有忠诚信仰的组织,使这个组织的成员从一个单纯的战士,变成自觉执行组织使命的战士。这主要通过对组织成员的政治思想灌输来实现。

  二、文化知识的学习。20世纪70年代末,我参军的时候连队还有一些文盲士兵。对这样的士兵,连队从帮助他们识字开始,教他们文化。这些文盲士兵退役前都达到了能读书、看报、写家信的文化程度。

  三、文化娱乐。通过文化体育活动,把解放军建成一个快乐的组织,并以此感染群众。

  军歌嘹亮成为解放军的一种标志。几乎所有人,无论是否当过兵,都会哼几首军歌。这个旋律,使这个组织的成员和组织外的人都感到:这是一个蓬勃向上的组织,也是一个快乐的组织。

  这样的组织在中国近代是绝无仅有的。解放军从文化建设上取得了巨大的收益:要知道,解放军是“扭着秧歌”进城的,这在世界军事史上是个奇观。

  美国管理学家西蒙在《管理行为》中认为:组织成员往往有认同该组织的倾向,这也是人类行为的普遍特征。在决策制定的过程中,组织成员在组织忠诚的引导下,从其行动给组织带来的后果的角度,评价各种决策正确与否。在军队管理中,这种认同的传统标志就是部队的军旗。美国管理学家威廉。怀特创造了“公司人”的概念。公司人就是已经把自己的灵魂卖给了公司的经理人。公司人是群体的一个成员,他忠于该群体。组织人显示了社会的一种真实趋势,是人类特有的“归属感”——灵魂和心灵的归属。

  企业的凝聚力,企业组织成员对组织的忠诚,也需要以一定的仪式予以认定,需要有企业组织特有的、区别于其他企业的、具有象征意义的企业名称、徽标。这实际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

  用制度防止坏人做坏事

  在解放军近80年的历史上,出现过高层脱离、叛变这个组织的事情,但从没有出现过“叛军”。张国焘变节后,竟连自己的贴身警卫也没带走;林彪是解放军中的著名战将、元帅,叛逃时他同样也没有能够带走自己的警卫员。

  解放军在制度建设上做到了能够防止坏人做坏事、做大的坏事。政治委员制度在制度建设上是个创造,它能“防止坏人做坏事、做大的坏事”。

  在解放军中,各级的权力都是相对的,或者说,权力只在你占据这个位置时才有,并且,在这个位置上,也只有在你履行这个组织的使命的时候才具有。

  绝对的权力在党委会。重大问题,要表决通过;当少数人意见被否决后,你可以保留意见,可以向上级申述,但要坚决执行已经获得通过的多数人意见,并且规定了事后报告制度,接受检查。

  解放军作为执行特殊任务的武装集团,既要具有坚定的服从与执行能力、严格的命令,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又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战场环境瞬息万变,一线执行指挥者要有临机处置的能力和余地,只有这样,在小的、具体方面,才能保证部队能够执行作战任务,并能够取得战术、战役的胜利;在大的方面,才可以在战略上保证部队能够绝对服从其创建者、指挥者——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解放军制度建设的精髓。

  在解放军中,委托与代理是时时的。凡是入伍的新兵,接受的第一项训练,是“服从命令、听从指挥”。而这个命令与指挥的发出者是谁?班长。所以,具体到要首先听班长的指挥。推而言之,班长听谁的指挥?排长。依此类推,构成层级代理。但仅此还不能完全解决信任问题。

  一位著名学者谈到:“中国军队的平衡和控制,统一由中央军委下面的总政治部负责,它掌管全军党的政治工作,是军队统一和执行的保证。”

  在解放军中,并不实行个人负责制,而是委员会与首长分工负责制相结合的制度。这是支部建在连上的制度基础。换句话说,军队中最高权力者不是首长,而要看“委员会”的授权。军队军事和政治的最高领导同为该部队的首长,但部队不是首长说了算,而是委员会(同级或上级党委会,支部委员会)说了算,这在实际上保证了“首长”必须带领部属能够贯彻委员会的意图;而委员会则是党的意志在部队的代表。这在组织制度设计上体现了:第一,是保证执行,保证执行正确的决策命令,保证党的利益。第二,保证不让坏人做坏事,起码是做不了对组织“伤筋动骨”的坏事。

  时刻准备紧急集合

  解放军的效率在于这个武装集团始终处于“准战争”状态。这种时刻做好战争准备的氛围,使这个组织对环境具有高度灵敏的反应,因而使军队具有了强大的活力。这让我们想到了所有军人都经历过的“紧急集合”。“紧急集合”是军队作为战斗组织的标志之一,军队是要时刻准备打仗的。很难想像,如果部队没有了“紧急集合”,还能够打好仗吗?企业从创立到奠定在行业内具有话语权力的地位,大约需要15年到20年左右的时间,而15年到20年这个时间段常常成为企业生命周期中从上升变为下降(衰败)的转折期。如何改变这种“命运”?让企业及企业的所有成员保持一种准战争状态或许是最有效的方式。

  解放军之所以拥有强大的战斗力,在于她时时刻刻有“敌人”。

  朝鲜战争结束后的半个多世纪,中国国内基本没有大规模的战争,但是,解放军始终把训练的基点瞄准世界一流军队,并在自己的演习中与其交手。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解放军还借鉴西方军队作战训练的基本经验和方法,在集团军级作战部队培养“蓝军”司令,组建“蓝军”部队,为部队训练制造“敌人”。把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作为自己的“假想敌”,是解放军保持活力和战斗力的关键。

  企业组织的生命与个体生命一样,必须有来自外部的刺激。一个失去刺激,或者不能接受刺激的生命,没有竞争力。树立竞争对手,就要了解竞争对手,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让所有人参加比武

  军人都知道,军队的战斗力,不仅表现在成员的勇敢无畏上,也表现在这个组织的作战编成和战斗队形的变换上。长期以来,解放军在内部不断进行这种“队形变换”。单一兵种时,是“三三制”,即师辖三个团,团辖三个营,营辖三个连。多兵种时,实行“集团军制”。在这个编成内,是以火力配系为主的战斗单元编成。游击战时,部队是小群多路;运动战时,解放军则相对集中成大军团,并组建了野战军。一个组织的活力,很大程度上来自内部有无向上的力量,这种向上的力量,使组织主动变革,产生效率。当组织成长到一定程度时,已经没有人能够战胜他,打败他的只有他自己。如同这个地球上最大的动物恐龙,当巨大到没有对手的时候,最终消灭它的就是自己。

  组织成长面临着矛盾:一方面,他要生存,就得再发展。发展是组织生存的前提。另一方面,人类任何组织的发展,都是以牺牲效率为代价的。大的组织,毫无疑问会产生“官僚主义”——这是人类组织的通病。所以,组织生存与成长,一方面在于他对外界刺激变化的迅速接收与反应;另一方面则在于通过自身调整以应对。这就是变革了。所以,对任何组织来说,变革都是关乎生存的大事。解放军是个非常“OPEN”的组织。在其内部已形成了自我变革、自我完善的文化机制和操作功能。解放军之所以具有超强的战斗力与效率,就在于她通过不断的变革,使组织始终追踪世界军事变革的潮流,并勇立潮头、接受挑战。

  自己培养领军打仗的人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近80年的历史,解放军始终把教育培养干部作为组织建设的根本。也正是这个制度,在解放军的发展史上,不仅名将、名帅如云,而且从来都不缺领军打仗的人,不缺独当一面的人,更不缺能够独立完成任务的人。解放军具有超强的战斗力和效率,在于她永远不缺适合组织需要的、能领军打仗的干部队伍。这是这个组织与近代以来中国任何组织相比最重要的区别和优势。这主要得益于解放军建军之初就把培养干部作为建军的重点。红军时期,成立了军官教导团;长征到达陕北后,成立了红军大学……其实,我们无论翻开哪位解放军将领的履历都会发现,在他们戎马倥偬的生涯中,总有几个时间段在不同的指挥学校读书。

  解放军锻炼干部还有一招:是把优秀的干部放到艰苦的地方、赋予其“急、难、险、重”任务。这样,这些干部就有了立功和历练的机会。以我们今天的眼光看当今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从军委副主席到总参谋长,与其前任比,他们已经不是打天下的将领了。但是,他们都参与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发生于中国南部的局部战争;他们毫无例外的都在多个部队、多种岗位的主官位置上经过历练。

  近年来陆续接触到不少企业主管和企业老板,听到他们最多的感叹是缺少人才。这似乎是企业成长中各个阶段都存在的掣肘问题。其实,任何组织都一样,组织的产品首先是人,其次才是物。具体到企业,首先是生产人,其次是生产产品。

  成绩是总结出来的

  一位现任解放军高级将领20年前对我说:当一件事情反复出现的时候,我们就要问个为什么了。半个多世纪前,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曾有一段经典论述:“战争的规律——这是任何指导战争的人不能不研究和不能不解决的问题。革命战争的规律——这是任何指导革命战争的人不能不研究和不能不解决的问题。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这是任何指导中国革命战争的人不能不研究和不能不解决的问题。”

  解放军的总结是有一套制度的。

  首先是班务会。几乎所有参过军的人都知道班务会。班务会上,班长的主要工作之一是对班里一天、一周工作进行总结,表扬好的,批评不足,然后提出第二天、下周努力的方向。

  其次是训练科目讲评。在解放军正规操课训练中,最后一个科目是讲评。这种讲评,大到一场有数万人参加的演习,小到一个班一次队列训练。这既是一种制度,更成为一种文化。

  第三是阶段总结。解放军组织中,每一个阶段都要总结:月度、半年和年度总结。这种总结是全方位、从下到上的。

  总结使组织成员能够不断进步,总结也使这个组织具有了修正不足、不断进步的条件。

  商场如同战场。企业管理的基础实际上是班组的日常管理。

  优秀的组织,实际上都是从小事情、小地方做起的。小事情,重复千百万次,就变成了大事情,变成了伟大的事业。翻开优秀企业的历史,可以发现,他们很少有跨越式、爆发式的成长,大多是在某个时间段成长速度快一些,某个时间段成长速度慢一点。当然,如果有机会,他们是不会放弃那种爆发式的增长机遇的,但他们更多的时间是以一种平和的心态,一点一滴地做他们每日需要做的“工”。但就是这种“工”,使他们不停地进步。而相反,20多年时间中,那些利用各种手段和途径实现了超速增长、在中国市场成为行业“巅峰”的企业,许多是“其兴也勃,其衰也忽”。

  “日新又新”,“每日进步1%”,并不是否定创新,而是在实践和操作层次上的创新;是一种变革,是用变革、变化表现的创新。

  规律的寻找过程,是调查研究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总结的过程。调查研究是前提和基础,总结是过程,得出规律并指导实践,修正思路和战略争取更大进步是目的。

  “成功的企业善于总结”——这是被誉为“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在成立松下电器研究院时讲的话。他说:企业做到这个规模一定要总结。我们要看看,我们究竟是做对了,还是做错了。对的,我们坚持;错的,我们改正。

  中国企业发展20多年来,成功者都缘于不断总结。

[上]   [下]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中人网人力资源频道

上一篇 : 暂无             下一篇 : 烤地瓜机 烤地瓜机烤地瓜的原理

版权声明:

  1.华商贸易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 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联系邮箱:me@lm263.com

 

 

网站首页 | 行业资讯 | 投资理财 | 企业管理 | 成功励志 | 市场营销 | 范文大全 | 智慧人生 | 创业指南 | 贸易宝典 | 百科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