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资讯市场营销职场人生职场新人如何面对“处子秀”

职场新人如何面对“处子秀”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11-15

浏览量:    

核心提示:对于职场新人来说,是选择冒险的奋斗,还是稳定的饭碗?是在大都市里摸爬滚打,还是回到相对稳妥的中心城市?是坚持自己的理想

    对于职场新人来说,是选择冒险的奋斗,还是稳定的“饭碗”?是在大都市里摸爬滚打,还是回到相对稳妥的中心城市?是坚持自己的理想,还是臣服于无奈的现实?无数的两难困境出现在刚毕业的大学生面前。本书作者分析职场困境,为初入职场的新人指点迷津。

    迈过职场的第一道门槛

    找工作是独生子女们20多年来受到的家庭关爱、培养、迁就、纵容的一个了结,他们必须一起来面对一次从未有过的严酷考试―――找工作。相比而言,几年前的高考更像是一次小测验,你知道考哪几门功课,大概有什么内容,也大体知道自己能考到什么程度,而这一次,更多的人不会知道被谁考、考什么、怎么考,能够考到什么水平。

    从宏观的角度讲,大学生就业难在最近的几年,本质上是一道无解的难题。但就每一个找工作的大学生来说,最本质的问题依然是在每一个岗位上的竞争力问题。每一个时代都会有社会经济转型的牺牲者,你碰巧成为其中的一员,除了面对没有其他的办法。

    首先,不要为了逃避眼前的困难去考研究生和公务员。适合考研究生和公务员的大都是不愁找工作的人,如果你连找到一份工作都困难,以前也没有这方面的准备,再反过头来临时抱佛脚,只能是给人当分母,瞎耽误工夫。

    其次,就是心态问题了。你要记住,越是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大学生的起薪就相对越低。大学生一毕业就鲤鱼跳龙门是低收入国家的特点。在发达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大学生的起薪敌不过普通建筑工人是常态而不是个案。受过大学教育的好处是,在几年以后你会比没有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有更多的成长机会。

    坚守大城市,不固守专业,找一份哪怕是最难以接受的工作先干着,只要你在做着一份工作,你就在成长,这种成长的速度会让你自己都觉得吃惊。

    考公务员未必是好出路

    2009年中央国家机关及直属机构的公务员考试报名结束后,据统计,100万“生员”将争夺1万3千多个公务员职位。同时更让人惊诧的现实是,近年来,参加公务员考试的学生,每年以近50%的速度增长,已经全面超过考研的队伍,而国家推出的公务员职位数量却仅仅维持在个位数的增长水平。考公务员的队伍被戏称为“考碗族”,围绕“考碗族”已经诞生了一个类似于托福考试、研究生考试的巨大产业链,每年产生的GDP至少数十亿人民币。

    国家机关的公务员考试100个参加考试的人只有1个有被录取的可能性,与投入的时间成本、经济成本不成比例。从投资的角度说,这件事基本相当于用买股票的资金量来买彩票―――投入产出比虽然仍然是正相关,但盲目性显而易见。尽管全国人民都是这次考试的间接受益者,因为将有这么多通过考试―――这种我们现在能够找到的最公平合理的途径选拔出来的优秀人才充实到公务员队伍中来,为大家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服务,但还是为100万青年精英花费掉的巨量时间而惋惜。

    不可否认,巨大的就业压力和公务员可见的种种好处,让考公务员的行为看上去的确是一种符合经济学原理的理性选择。但如果我们把一生作为职业选择的考量依据的话,这里的理性成分就要打个折扣。

    你的第一份工作一定要是一个可以让你得到锻炼、学到东西的地方。一位人力资源专家说了这样一句话,当时让我心里震动了一下:其实,我们是为自己的履历表活着。5年以后,当你在机关里升职无望的时候,你想想,你的履历和一个在商战中打拼了5年的白领谁更有竞争力?当然你很可能有成为一名处长的能力和机会,但对大多数人来说那是一个低概率事件。在迈向商业社会的今天,从经济和社会的各个角度来看,未来处长的职位肯定不会更多,但商业人才和技术人才的需求是无限的。

    在任何一个发达国家,公务员都是优秀人才在企业、学术机构后的第三选择。

    想转行要趁早

    教育部要搞教育中长期改革,列出20个问题向全国人民征求意见。但人们似乎只对中学是否文理分科这一条更感兴趣,吵成一片。

    其实文理分不分科是一个各有利弊、永远也讨论不清楚的问题。如果我们把教育的目标锁定为培育身心健康有益社会的公民,那么当然文理不应该分科。如果我们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培育人才,当然是分科的好,最好是从小学一年级时就分,让孩子们心无旁骛,一定可以培育出不少优秀的专才,当然这要以废掉大多数孩子的前程为代价。但我们的答案是―――都要,那么这又成了一个无解的问题。

    既然如此,我们就只讨论每一个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的学生所必须接受的结果―――在上高中的时候你就要为自己今后几十年的职业生涯站队。最令人挠头的问题是,在这样一次重要的选择面前,你有可能站错了队。

    站错队的通常是中学时各门功课比较均衡,都马马虎虎过得去的学生。大多数情况下他们都在家长的决策下选择了理科。理由很清晰―――学理工科好找工作。过早的文理分科产生了一种思维惯性,就是把人简单地分为适合学理工或者适合学文科两种人,这种机械的分类方式害了不少人。

    不管分不分科,普通教育更多的功能在于传授知识、培养德性。对于个体的人来说,最好的结果是你基本智能的长项和所学专业恰好合拍,但很多人没有这么幸运,那么笔者的观点是:智能优先,也就是你的智能结构不适合你现在所从事的工作的话,宁可放弃你所受过的专业教育。

    千万不要相信只要努力就会成功的鬼话,除非你在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上努力。有前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从哪里来?来自于兴趣带来的回报。你做自己最适合的工作,你就能够感受到这种回报,有了回报你就对所做的工作有了更浓厚的兴趣。有不少年轻人选了自己不适合的专业,做得力不从心,但由于单位的收入比较好,或者社会地位高,拖延或者放弃了重新选择的机会,最后的结果是在本职工作中永无出头之日。

    所以,在文理分科的时候站错了队,工作以后是有机会重新选择的,如果有转型的想法,越早动手越好。

    好职业是干出来的

    考大学选择专业,是最让家长和学生头疼的事。大部分人报考专业的时候,家长们总是选择目前挣钱多、社会地位高的专业,大学的专业也以这样的逻辑来调整,等到毕业的时候才发现,这些热门专业的毕业生已经远远供大于求。

    经济社会的发展完全是“黑天鹅”主宰的世界,一只黑天鹅的出现就完全可以摧毁我们多年建立起来的“天鹅都是白的”的基本判断。

    笔者上大学的时候学的是机械制造专业。在上世纪80年代这是一个被认为最保险的专业,走到哪里都有饭吃的那种,大部分同学都被分配到大型的国有企业。谁知道毕业几年以后就遇到了国有企业,尤其是机械制造业的普遍不景气,在长达近10年的时间里,一些同学所在企业的效益都没有好过。有人熬不住,中途跑出来改了行,有的做得好,也有很多不如意的。当然还有终于熬出头的,成了技术专家,现在整天被猎头挖来挖去。这么一总结,连自己也糊涂了,当初我们选择或者被选择学的这个专业到底是对还是错?

    说来说去,按照专业的现实吃香程度来选择专业基本上是一件不靠谱的事情。如果我们以整个职业生涯来作为评判依据的话,念大学的时候考到什么专业是最佳选择是一个没有答案的伪命题。谁知道未来的发展会把你当初认为的好专业推到什么样的境况中?

    如果我们能把整个人生当作一道方程式来解答,或者当作一笔生意来清晰地计算出它的投入和利润,那么在专业或是职业的选择上就可以保持更轻松的心态,就更能够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选择自己最喜欢和最胜任的专业或者职业,并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不断地调整目标和心态,享受做自己喜欢工作的过程,并坦然地接受最后的结果。当然,现实的利益是永远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但也只是因素之一。

    管理好你的时间

    在央视《我们》栏目中,主持人王利芬在每次现场或者连线的嘉宾说完话后,总是加上一句“谢谢你的时间”。因为时间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宝贵、最不可替代的资源。只有时间,我们租不到、借不到,也买不到。

    男人是不是爱自己的女人,父母是否关心自己的孩子,子女是否孝敬父母,熟人是否把你当朋友,唯一可衡量的标准就是他是否愿意因此付出时间。通常情况下,有些人试图用钱来衡量,但每个人所拥有或者可支配的钱差别太大,而所有人都拥有相同的时间―――一天24小时,他对时间的分配,决定了他对人生各种元素的价值判断。

    初入职场的年轻人总是在寻找职场成功的秘籍。有的相信靠能力,有的相信靠良好的人际关系,还有的相信关键是怎样取得老板的信任。这些都重要,但不管你相信哪一条,所有这一切都建立在时间的投入上,除了极少数天资聪颖和先天愚钝的人。因为能力需要时间来学习,人际关系需要时间来营造,获得老板的赏识需要时间来证明。如果你的老板真要谢谢你的话,他唯一所谢的就是你对工作的时间付出。大部分员工的工作效果和他们的时间付出是成正比的,很多年轻的员工不明白这一点,总相信自己的聪明才智而不相信时间的付出,“聪明但不踏实”的印象就是这样留下的。

    在二十年的职业生涯中,我还没有看到一个不加班的人能够有超出常人的成就。道理很简单,加班让你比别人付出更多的时间在工作上。

    加班不一定在办公室,有的人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在脑子里加班。时常加班,别人工作了三年,你实际上已经工作了四年或者五年,在同龄人里,你就有了被委以重任的机会。如果一个人只能提供较短的工作时间,那么就只能应付他所熟悉的工作―――只有体力劳动者才会有这样的好运气。而对非体力劳动者而言,相互的竞争大体上是付出时间多少的竞争。

    按照管理大师德鲁克的理论,除非你是一个体力劳动者,在现代社会中所有靠知识工作的人都是管理者。通常,我们大部分人并没有自己的下属,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再进行管理工作。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最重要的下属―――自己的时间。大部分情况下,管理自己的时间就是管理自己的职业生涯。

    摘自《听戈说职场―――野生状态》刘戈著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10月版

上一篇 : 暂无             下一篇 : 烤地瓜机 烤地瓜机烤地瓜的原理

版权声明:

  1.华商贸易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 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联系邮箱:me@lm263.com

 

 

网站首页 | 行业资讯 | 投资理财 | 企业管理 | 成功励志 | 市场营销 | 范文大全 | 智慧人生 | 创业指南 | 贸易宝典 | 百科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