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04-05
浏览量:
(三)“以人为本”的管理是企业竞争的有力武器。
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人才,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说到底还是人才的创新。因此能否凝聚一大批切合企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是每一个企业都迫切关注的问题。在企业中,人是最宝贵的资源,人的积极性是企业活力的源泉。在企业管理中,人既是管理的主体(管理者),同时也是管理的客体(被管理者)。“以人为本”的管理,抓住了管理的本质,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是管理思想、理论的一次深刻的变革。因此,企业要实现持续发展,就必须要有较强的竞争力。要有比竞争对手更高的生产力,以更优的产品,更好的质量,更充裕的信息资源和技术占领市场,不断拓展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一句话,就是靠以人为本的管理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实现一流管理、一流人才、一流业绩,真正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石。
(四)“以人为本”的管理是企业管理的灵魂。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健康、快速发展,最重要的是最大限度地开发人力资源。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战略意义。一个企业,衡量它的改革是否成功,管理是否科学,根本的一条是看它是否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否把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真正调动起来了。企业领导者的一个重要职责是,营造人才竞争向上的氛围和环境,树立公开竞争、优胜劣汰的新观念,激励大家比才能、比贡献,人人为企业出力献策。
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管理者及经济学家对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逐渐地在从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理念与模式转向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理念与模式。不过,从大量事实中可以看出,多数企业的管理机构,其管理理念与模式依旧是传统的、被动的事务性管理,没有通过人与事的管理,充分发挥出人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地实现企业目标;没有通过合理利用与开发、经济核算来提高人力资源的投入产出率,实现管理与经济活动相结合,以人力资源管理促进经济发展;没有将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定位于战略性的高度,实现企业的远景规划。与国外的跨国公司相比,我国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人员素质偏低。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管理机构和队伍是做好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目前我国部分企业没有设置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机构,许多企业尽管设置了人力资源管理机构,却并没有真正行使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职能。在人员配置方面,许多企业极力压缩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编制,或者由其他部门人员兼任管理职务,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本身的人员素质就难以保证,也很难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有力的保证。
2.管理观念落后,管理意识淡漠。由于传统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的影响,依靠人治的方法和非理性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现象还比较普遍,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还未真正树立起来;同时,许多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解存在着很大的片面性,对于其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模糊,没有从促进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高度来认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疏于对人力资源的管理。
3.管理基础薄弱,管理机制僵化。企业不遵循人力资源管理理论,采用违背人力资源管理的现象屡见不鲜;人才流动的渠道不通畅;人才的选用、评价、考核机制不完善;人才的选用、评价、考核制度和办法不科学等都一直是制约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正确角色和价值增值以及推动企业未来国际化战略的动力问题。
四、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与措施。
经济全球化已彻底改变了竞争的边界,使我国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经济全球化同时推动着企业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若想在全球背景下获取竞争优势,必须要以一种新的全球思维方式重新思考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措施来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1、全面把握“以人为本”的人才观。首先要正确理解“以人为本”的人才观。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是人的发展。人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本源。人才发展也存在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以人为本就是要转变过去视人力为成本,把人当作经济和社会发展工具的旧观念,树立人力资源观念,了解和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的需要,在致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实现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既包括个人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智力与活力的提高,显能与潜能的开发,也包括整个社会各级各类人才的全面开发。其次,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观。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学科交叉、知识融合、技术集成成了时代最大的特征,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资源的开发水平,决定着其他一切资源开发的水平。人才综合国力在国家核心竞争力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
上一篇 : 暂无 下一篇 : 烤地瓜机 烤地瓜机烤地瓜的原理
版权声明:
1.华商贸易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 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联系邮箱:me@lm2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