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资讯企业管理运作管理如何跨越绩效管理的五个“坎”

如何跨越绩效管理的五个“坎”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11-16

浏览量:    

核心提示:  企业的绩效考核体系的打造是近几年企业管理研究领域、各行各业非常关注的问题。也有很多企业在咨询机构的指导下设计出了一套

  企业的绩效考核体系的打造是近几年企业管理研究领域、各行各业非常关注的问题。也有很多企业在咨询机构的指导下设计出了一套绩效考核的文件,也有的企业自行进行了这方面的探索。

  但根据笔者接触的几十家中小企业来看,综体效果却不尽人意:要么有文件无行动,要么有行动无效果,使绩效考核成了企业实操中的“理想”或成为了行动中的“鸡肋”——明知绩效考核“有用”,也坚信它的“功能”,但就是无所是从。

  如何认识这种现象?我们如何从绩效考核的理想中“突围”出来?这是笔者,当然也是大多数的企业管理界朋友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事实上,我们很多企业在绩效考核的道路上,目标是正确的,但在思想和方法上出了问题。下面从五个方面作一分析:

  ①   报表的数据不准,考起来有什么意义?

  ②   考了这么久,没见有什么效益,还有考的必要吗?

  ③   绩效考核是全面的考核

  ④   “小”的指标不用考

  ⑤   行为指标不可信

  一、   报表的数据不准,考起来有什么意义?

  应该树立这样的观点:绩效考核在“考”不在“准”。

  企业的很多原始数据来源于基层填写的表单,想作到百分之百的准确几乎是不可能的。面对这种现象,我们虽然也在“准”上严格要求,但这不是我们的根本目标。

  我们的根本目标在于“考”。

  有一家企业,当我们提出要作品质达成率的考核时,仅仅在绩效考核设计、数据测试阶段,车间的品质达成率就由原来的80%提升到了85%,当绩效考核指标定下来时,品质达成率的周平均值已超出了这个值,以至后来,我们就把85%作为考核底限。

  这说明什么问题?只要你把绩效激励标准给了员工,甚至仅给员工一个方向,员工就会自觉或不自觉的观注这些指标,导致了行动上的积极投入。甚至你还没明显的感到员工的努力,但却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这就是“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集群效应”。

  只要正向的绩效指标是向上发展的,具体的数据仅仅是核算员工绩效的尺度而已,准也罢不准也罢,只要能起到激励的作用就行了。国家的GDP月月、年年都公布,只所以引起世人的关注,不是他“准不准”而是在乎它“涨不涨”。

  所以,绩效考核的根本目标,是员工的积极性加没加,相关指标“涨没涨”。

  企业不要因为数据不准而丧失了绩效考核的积极性,一切行动至上,先“考”起来再说。

  二、   考了这么久,没见有什么效益,还有考的必要吗?

  在绩效考核推行到一定时间,企业投入了一些人力、物力,但就是看不到“效益”,反而影响了“效率”,感觉绩效考核是在作“无用功”。

  更为严重的是:提出这个问题的,大多是企业的高层或企业的老板。

  在很多企业里,根本就没有严格的财务核算体系,更不用说利润的核算了,提出这种看法的老板,是极端不负责的。

  对于企业的最高层,随便一句话,在员工看来就是一种方向,他们无意之间给绩效考核了泼冷水,甚至导致逐渐流产。

  企业的现场管理人员(厂长、车间主管等)呢?虽然感到品质、交期、成本等明显改变,但又没有办法把这些变化“换算”成“金钱”,也不敢对老板的“定论”提出异议。

  如何正确的认识这种“诽谤”呢?

  有一话叫做“投资如流水,赚钱如抽丝”。世界上有暴利的行业,也有“暴富”的方法、事件和人员。但从企业内部管理来说,还没有发现一种“暴利”的方法。所以,绩效考核不能急功近利,不能动不动就以“效益”、“效果”来衡量。

  但是对企业老板来说,看不到效果的管理方法,还有实施的必要吗?

  事实上,绩效考核肯定是有效果的,关键你有没有掌握到它的核算方法,来“算”出它的“效果”。下面举例说明。

  例一:从“积累”的眼光看绩效

  笔者在辅导纺织厂的时候,经编车间的平均劳动生产率(机台每小时生产布料的米数)由16.35M/H提升到16.41M/H,平均每台机每小时多生产了0.06M布。效率虽然提高了,但数据“微乎其微”,老板却感受不到,怎么办?

  首先,我告诉企业方的老板,劳动生产率是由入库的数量与本月的作业时间核算的,准确性毫不迟疑。然后再以布的平均价格(20元/米)结合车间机台总数(40台)来算它的效益,公式如下:

  1、本月总的作业时间:40台×24小时×30天=28800小时。

  2、因劳动生产率提升所增加的效益:28800小时×0.06米/小时×20元/米=34560元。

  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谁能想到“0.06米/小时”导致几万元的产值?

  以上的算帐,实际上是一道小学算术题,谁都会算,关键是企业的老板、管理层有没有这种核算意识。我们要培养企业的这种意识,把管理的帐算到“骨缝”里,才能从微观上看效益,从积累的眼光看绩效考核。

  例二:从替代指标算效益

  笔者在一家服装厂作成本控制的时候,是先从裁床布料的利用率抓起的。从指标设计到试行,经过了二个月的时间,老板也犯了“没有效果”的毛病。

  我首先从绩效数据上算出,第二个月整个节约的布料约245公斤。然后,从工厂卖废品的记录中,查到少卖的面料数据为237公斤。两项数据基本上是吻合的。

  以每公斤布料按30元计算(该企业以高档料为主,以平均30元/公斤的进价并不高),每月节约的直接材料成本为7110元(237公斤×20元/公斤),如果把这些布料多加工的服装,按制造利润核算,每月由此增加的利润不会底于2万元。

  我们从“废品的销量指标”找到了“布料利用率”控制的“效益”。

  绩效考核作为内部控制,手段无外乎两种: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从而实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绩效指标本身没法体现“效益”,但总会从其它指标上反映出来。

  在“开源节流”的思维中,有的绩效指标是为“节流”服务的,但如何寻找“节流”的阀门(绩效的替代指标),是我们绩效考核的设计人员应该考虑的问题。

  三、   绩效考核是全面的考核

  有的企业在绩效考核设计时过于理想化,几乎把能考的指标全部囊扩在内,结果出来的文件被束之高阁,没法执行。

  关于绩效考核的设计,大学里有很多范本,管理专家有很多方案,在网上一搜,就会找到许多。事实上,这里面存在许多问题。

  作为教材或参考方案,最容易犯“高、大、全”的毛病:有理论高度,庞大的体系,还要面面具到,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社会上大部分企业不会适合它,仅仅是培训学生的工具而已。

  理论上,人体有标准的身材,但实际生活中上哪里找呢?

  这一类方案仅能给我们一种思维导向,实操性不强。实际上,很多学院派的学者,有的基本上没有参与多少社会实践,即使有,也不会深入到基层,而真正实操的绩效考核是要辅导到现场的。

  一套真正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是要有专门的绩效考核小组来主导运作的,而许多中小企业是不具备这种条件的。

  计划、品质、成本、技术、设计、营销、财务、人力等这些管理内容,有的企业有专业的部门,有的连部门都没有,其考核的难度、方法、标准都是不一样的。

  绩效考核中分为考核部门和非考核部门。一个部门的绩效不是本部门自己说了算的,是别的部门在考核你。那考核部门是谁?如何来定呢?——由流程制度说了算:你的数据归口在那个部门,就由那个部门来考核。

  制造部门品质达成率,由品质部门的统计数据说了算;营销的收款及时率由财务部门的货款回笼记录为准;生产部门的计划达成率由PMC来统计……

  事实上,绩效考核是流程化、制度化的产物,考核的面有多大,取决于企业能出多少数据,而不是你想考什么就考什么。

  根据笔者的经验,计划、品质、成本(物料)人力资源的考核较容易些,其次是技术、设计、营销,最难的是财务。其难度原因:考核部门的选择、考核数据的采集上,具体细节,以后有机会再详细说明。

  四、   “小”的指标不用考

  笔者在一家服装企业作管理辅导时,它的品质达成率由99.23%上升到99.46%.原本很高的品质达成率,经过辅导才提升了0.23%个百分点。企业管理人员曾经问我:我们的努力有没有意义?

  我给他们算了一笔帐:本企业的产量以20万件套/月计,返工或报废的平均成本为10元/件。套,那么0.23%个百分点的意义有多大呢?

  200000件×0.23%×10元/件=4600元

  一月节省4600元,一年呢?十年呢?如果这个指标不是0.23%而是0.53%或0.73%呢?——如果按0.73%算,十年下来就省了17.5万的成本。

  所以,我们不要小看“小”的数字——小帐不可长算。

  再举一个企业中常见的例子。企业的一次中型会议,参会人员为20人,平均月薪为3000元,每月以30天、每天以8小时计,每小时开会的人工成本就是250元/小时(3000÷30÷8×20),每分钟就是4.2元/分钟。

  你敢说每分钟很小吗?如果企业全体人员荒废一分钟呢?一分钟可以是千元、万元……

  所以,我们在作企业管理辅导的时候,一定要控制企业开会及每个人发言的时间,一定要提醒员工时间的重要性。时间就是效益——强调时效性。

  我们从长远的眼光认识企业每一个控制动作的意义,而不要计较所控制行为的大小。

  再“小”的指标我们都要在乎,特别进入微利时代的行业,更应该如此。

  五、   行为指标不可信

  在绩效考核指标中,我们经常把考核指标分为关键业绩指标(KPI)或普通业绩指标(CPI)。

  普通业绩指标大部分是不能量化或量化后难以与效益挂钩的指标,如服务的质量、制度执行、员工的投诉、培训的次数等等,大多指一些行为的考核。

  行为无法量化,只能凭人的感觉来评分,主观性很强,缺乏可信度,很多企业不把它作为考核的重点甚至不考核。

  实际上,CPI考核的是从流程/制度或部门职能中分解出来、要求每个部门必须达到的一些基础性的东西。

  CPI是用来控制过程的,而KPI是一个后置的指标,也就是考核的结果。

  一般公司的中层以上领导往往更多的是对结果承担责任,工作内容更多是决策和管理,需要灵活性,对于其过程行为是很难进行严格规范的,因此绩效指标也以KPI为主。

  而越是基层的员工,过程的控制就越显的重要,因此对于基层往往行为指标占了较大的权重,也就是CPI.

  从过程与结果来看,KPI以CPI为基础。不进行企业基础管理制度建设,不规范员工的行为,企业的业绩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上一篇 : 暂无             下一篇 : 烤地瓜机 烤地瓜机烤地瓜的原理

版权声明:

  1.华商贸易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 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联系邮箱:me@lm263.com

 

 

网站首页 | 行业资讯 | 投资理财 | 企业管理 | 成功励志 | 市场营销 | 范文大全 | 智慧人生 | 创业指南 | 贸易宝典 | 百科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