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11-15
浏览量:
北京时间3月28日21点,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李书福在沃尔沃的股权收购协议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也许这是李书福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签名。吉利汽车以18亿美元,获得了沃尔沃100%的股权以及相关资产。在经过有关国家的审批机关批准之后,在第三季度完成交易的全部程序。这意味着,这起中国最大的汽车海外收购案在法律程序上已经几近完成。
在近一年的时间里,对于吉利收购沃尔沃,成了国人争论的热点,赞扬者有之,担忧者更是大有人在。特别是在3月28日签约之后,笔者注意到很多人都提到了吉利在未来即将遇到的挑战:包括,如何使沃尔沃扭亏为盈,如何处理好与强大的工会之间的关系,如何筹措运营资金,如何分享沃尔沃的核心技术,乃至于如何实现国产化,等等。这些担忧,应该说,有些属于大多数跨国并购都需要面对的挑战和问题,比如,文化的融合,法律的冲突,而有些属于吉利收购沃尔沃的独特问题,如巨额的养老金缺口,负债和运营资金,以及复杂的核心技术处理协议。
但是,就吉利收购沃尔沃本身而言,我认为媒体和有些专家显然过于悲观和夸大挑战,这么一起对于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海外收购,其对中国汽车产业未来的发展和基因改造,以致于提升在世界汽车产业版图中的地位,都具有非凡的意义。诚然,任何一起跨国并购,都具有种种不可预测的风险,导致海外并购成为“刀尖上的游戏”,成少败多。但就吉利收购沃尔沃的个案而言,笔者认为成功和机遇远远大于面临的挑战。
挑战多于机遇论者举的最多的例子是上汽收购双龙。那在当时被媒体热炒的程度不亚于吉利收购沃尔沃,作为中国汽车行业的第一起海外收购,上汽收购双龙案例在2005年位列中国十大并购,并一度被视为中国汽车产业的标杆。但是,现在来看,上汽收购双龙在某种程度上与其说是一桩商业交易,毋宁说是一起政治婚姻,上汽收购双龙,在商业利益上一开始就是负数,但地方政府官员似乎热衷于促成这起没有任何商业价值的,以求得某种政绩方面的良好数据。而且,在2005年,中国企业出海并购完全是一个门外汉,对于并购整合,文化和法律的冲突,特别是劳工法的风险缺乏充分的评估和应对。这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应交的学费,正是因为有了上汽收购双龙的经典一败,才有今天李书福出手时的专业,老道和精密的筹划以及风险防范措施。
笔者跟踪了李书福收购沃尔沃的整个过程,就此而言,这个一开始被认为门不当,户不对的收购,之所以今年能够签约,蕴含了诸多的成功要素:
首先,李书福为收购组建了强大的中介团队:著名的富尔德律师事务所,专门负责财务数据的德勤,总体协调的洛希尔投资银行,公关顾问博然思维集团,这个中介团队,放到任何一起跨国并购中,都堪称“梦之队”,很显然,这是一起非常专业的收购;
其次,吉利是民营企业,这个身份使得国字号在海外收购中屡屡碰到的 “政治障碍”减为最小,中国国字号企业近年来在海外的碰壁和挫折,和其国企身份有很大的关系;
第三,吉利13年,从无到有,从国有占完全主导的汽车市场中硬生生杀出一片天地,其生存能力和面对困难的应对不容置疑;
第四,李书福对沃尔沃各方利益主体的尊重,将其不凡的周旋能力发挥的淋漓尽致,一开始强烈反对的研发团队和公司高层,一直抵制的工会,乃至于态度阴晴不定的福特公司,李书福表现出了对对方相当的尊重,并且赢得了对方的信赖,让对方看到了沃尔沃东山再起的希望,而不是下嫁的屈辱。这和很多国企在海外收购中表现出的草根,狂妄和青春期躁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就目前达成的协议看,吉利以18亿美元的代价,获得了沃尔沃100%的股权,抛开未来的运营不论,在资产负债表层面,吉利付出的18亿的成本绝对物有所值:沃尔沃轿车目前净资产评估值超过15亿美元,吉利获得的不仅有沃尔沃轿车的9个系列产品、3个最新平台的知识产权,接近60万辆产能、自动化程度较高的生产线,以及2000多个全球网络及相关的人才和重要的供应商体系,4000名高素质研发人才队伍与体系能力,卓越的低碳和能满足欧6和欧7排放法规的10款整车和3款发动机,接近60万辆生产能力的自动化较高的生产线,这包含了沃尔沃轿车相关的知识产权。
能够将这些优点集于一身的高端汽车品牌,唯有沃尔沃,就其在中国市场的认同度而言,2009年暴增80%的销量已经给其未来投下了赞成票。这个收购,很显然,可以大大提升中国汽车产业的技术定位,改变中国汽车产业的低端现象上都极具意义和想象空间,将大大改变中国汽车产业目前低层次竞争,甚至假竞争的格局。
当然,对于一个海外并购而言,签约仅仅是万里长城的第一步,对于李书福而言,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在海外并购的历史上,不乏那些运筹和设计都极其完美,但因为整合失败而导致全局皆输的案例。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商业文化的冲突,市场禀赋的差异,海外法规(特别是劳工)限制的严苛,乃至于中国式管理的嫁接,都是一个世界级的难题。
现在来看,在签约之后,李书福面临的挑战主要有:其一,庞大的运营成本,这在目前已经成为攸关并购的头等大事,沃尔沃复活的关键是补充流动资金,饱受估计应该在15亿美金左右,李书福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融资方案无需担心,但考虑到2009年吉利的全部收入不过50多亿人民币,无法不令外界担忧资金链的持续性;
其二,核心技术的处理方案,沃尔沃轿车即使下嫁福特之时,其核心技术并未完全转让,目前的协议并没有告诉我们,核心技术是如何处理的,如果吉利拿不到核心技术,这个收购亦要大打折扣;
其三,国际化的运营团队如何流畅运转,吉利收购完成后,在组建国际化的董事会之后,保留了原有的运营团队,这是确保沃尔沃高端和贵族血统的必要选择,但如何运作,难题多多;
其四,国产化的问题,对于沃尔沃而言,与其说其选择了李书福,不如说其选择的是中国汽车市场的巨大潜力,唯有中国市场才可以救沃尔沃,而如何尽快使得沃尔沃国产化,这是其扭亏为盈的关键。2009年,沃尔沃轿车亏损依然高达6.53亿美元,全球销量减少了10%,但在中国市场却劲增80%。
也就是说,尽管吉利收购沃尔沃是一起标杆式收购,但其未来面临的挑战不比任何一起海外收购少。在此,特别需要提及的,是工信部部长李毅中参加了签约仪式,这对于饱受质疑的民营企业的海外收购,无疑是来自官方的最大的支持。笔者看到,北汽收购欧宝时,北京市政府表示不惜一切代价支持,相对于大型国企的海外收购,民营企业得到的父爱显然是少了一点。笔者希望,对于吉利的收购,相关部门无论在未来的融资,还是政策,运营上,都给予响应的支持,没有政府层面的信誉和支持,吉利完成整合的难度当然要比想象的大很多。但是不管如何,这起收购,对于中国汽车业,机遇远远大于挑战。希望沃尔沃的北欧风情,在乐观豁达的李书福这里,能够成就美丽的童话。
上一篇 : 暂无 下一篇 : 烤地瓜机 烤地瓜机烤地瓜的原理
版权声明:
1.华商贸易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 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联系邮箱:me@lm2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