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12-27
浏览量:
1891年10月,吴蕴初生于江苏嘉定县(今属上海),其父吴萧舫曾在上海圣约翰大学担任中文教师,吴蕴初从小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他十岁考取童生,这在当时是一个不简单的事情。1903年,12岁的吴蕴初离开嘉定,考入上海方言馆学习外语,希望学成之后能做一个通译。对于他的选择,祖父是反对的,祖父说:“学外语,读洋书,将来还不是替洋人倒夜壶!”的确,在当时学好外语就意味着可以吃上一口香喷喷的洋饭,更有不少人成了买办,也有的先做买办,然后创业,成了名重一方的商业大亨。吴蕴初没有听从祖父的劝阻,去了上海。
一年后,因为弟妹太多,父亲的薪俸无法填饱家人的肚皮,作为长子的吴蕴初只得辍学,回到嘉定,到嘉定第一小学做英文教师。做了一年的小学教师,从上海传来了兵工学堂招生的消息。学堂的诞生,是濒死的清王朝企图自救的产物,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推广学堂。兵工学堂可以半工半读,成绩优异者还有奖学金,这让吴蕴初非常向往。尽管生活困难,但父亲没有反对,只是让他自立,家里无力在经济上支持他。
该年,吴蕴初考进上海兵工学堂化学专业,走上他成为化学家和化工业巨子的第一步。吴蕴初因成绩优异,有一份奖学金,但他决意要养家,这些银钱是不够的,校长看他困难,安排他到附属小学教算术,每月有六两白银。同时,他还在码头四处寻活,做苦力。生活艰难磨练了他的意志。兵工学堂的学习生活可谓漫长,六年后的1911年,20岁的吴蕴初毕业,同年十月,武昌起义爆发,两千多年的帝制寿终正寝。吴蕴初没有参与政治活动,根据学堂的安排去了上海制造局实习,实习一年后,吴蕴初回母校任助教。一直很赏识他的德国教师杜博还聘请吴蕴初到他所办的上海化验室工作,单在化验室工作,月薪就有一百元。按米肉价折合,相当于2009年的一万元人民币。
安稳的生活维持了一年多,“二次革命”爆发,上海制造局停产,兵工学堂也随之停办。杜博便推荐失业后的吴蕴初前往武汉,到中国最大的铁厂—汉阳铁厂做化验师。在汉阳铁厂的工作并不愉快,1915年冬,吴蕴初应邀去天津筹办硝碱公司,因股东变卦,厂没有办成,吴蕴初再次失业,以典当度日。
他无奈之下,只得回到武汉。当时汉阳铁厂正在试制矽砖、锰砖,使尽招数无法成功,见吴蕴初回到武汉,不失时机地将这个难题抛给了他。尽管从未接触过这个课题,但吴蕴初靠着一股狠劲,四处奔走,查遍资料,亲自动手,终于成功。这是中国人第一次成功研制出矽砖、锰砖,也是吴蕴初在化工事业上的第一次成功。从此,吴蕴初声名大噪,出任汉阳铁厂下面的砖厂厂长,同时,还被汉阳兵工厂聘为制药课课长,并授予炮兵少校军衔。不久,燮昌火柴厂又与吴蕴初合伙开办炽昌硝碱公司,燮昌火柴厂出资,吴蕴初出技术,并任总工程师兼厂长,利用兵工厂的废液生产氯酸钾,作为火柴原料。吴蕴初身兼三职,此时不但在武汉,就全国范围来说,他也已是化工业的著名经理人了。
炽昌硝碱公司有些生不逢时,它建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际,此时的外国商品重新蜂拥进入中国,化工产品和原料也不例外。炽昌公司先做氯酸钾,后做另一种火柴原料牛皮胶,但销路都不畅,只得准备停产。吴蕴初回到上海托人去找火柴大王刘鸿生,由刘鸿生出资,在上海设立了新炽昌公司,仍然生产牛皮胶。由于受销路困扰,此时的吴蕴初的思维,已经开始由科学家转为企业家。在化学工业上,他有很多想法,也有技术能力,但困于没有经济能力,也就没有相应的社会地位。没有钱,很多事情,他只能想想而已。
当时日本生产的味の素在中国极为畅销,中国穷人吃不起山珍海味,在蔬菜汤里,撒上几粒,滋味便变得异常鲜美,在上海和各大城市,味の素的巨幅广告到处都是。吴蕴初认为,这将是一个畅销且长销的产品,而且可以抵制日货。于是,他决心试制味の素以打破日商垄断。
根据化学分析,吴蕴初发现味の素并不神奇,它的成分是哥罗登酸钠(今称谷氨酸钠),他对哥罗登酸钠并不陌生,19世纪60年代德国人就从植物蛋白中提取过。于是,吴蕴初便利用业余时间在亭子间中试制,惟一的助手便是只有小学文化的夫人。一年后,他们掌握了哥罗登酸钠的制造工艺。
到哪里去找投资人成了大问题,当时军阀混战,时局不稳,很少有人敢于投资建厂,吴蕴初只得揣着小瓶装的样品去高级餐馆寻机会,自己点了汤,往汤里撒白色粉末,做陶醉状。看到有人好奇,也往别人汤里撒一些。最终,在这里结识了张崇新酱园店推销员王东园。在王东园在介绍下,吴蕴初见到了张崇新酱园店的老板张逸云。张逸云拥有十多个连锁经营的酱园店,资金雄厚。二人一见如故,张逸云决定出资办厂。吴蕴初将产品定名为味精,由于味精是从植物蛋白中提取的,且中国信佛吃素的人很多,为了迅速占领这块市场,吴蕴初将厂名定为天厨,商标定为佛手。瓶子模仿味之素,包装色用黄色和蓝色,这是佛教装饰常用的颜色。
至于营销,则由王东园驾驶小车,车上插满彩旗,四面挂着标语:“天厨味精,胜过味の素。”小车缓缓驶过上海的各条大街,后面还有锣鼓手,此举赚足了眼球,天厨味精甚至成了媒体上的重要新闻。
天厨佛手牌味精里的哥罗登酸钠从面筋中提取,而上海纺织工业当时已有很大规模,纺织厂织布浆纱要提取面粉中的淀粉,剩下的就是面筋。天厨味精厂便收购过来作为原料,后来用量增加,纱厂供应的面筋不够用,他们就购买加拿大小麦,加拿大小麦面筋含量高达六成。
而日本味の素中的哥罗登酸钠是从鱼类、大豆以及其他蛋白质中提取的,成本高于天厨味精。天厨味精在价格上低于味の素的同时保证了利润,并占领了信佛者的厨房。天厨味精厂的赢利能力和成长速度超过了所有创始人的预期,最终由小规模生产的小厂变成了大规模生产的股份公司。张逸云任总经理,吴蕴初任经理,占股十分之一,并从每磅味精中提取发明费一角钱,生产由吴蕴初负责,与总理经享受同等红利。
1924年的天厨味精厂与处于逆境中的整个民族工业,可谓冰火两重天,年产量达九千公斤。1925年,产量提高了一倍,到1928年,五年间产量翻了五翻。味の素本来在和天厨味精的竞争中,就处于劣势,加上五卅运动爆发后,抵制日货的呼声日高,味の素的市场迅速萎缩,在南洋也是如此。1926年,吴蕴初决定将味精制造方法公开,向英法美等国申请专利权,为日后进入欧美做准备。味精专利是我国化工产品在国际上取得的第一个专利。
1928年,天厨味精厂靠几年的公积金已经积累了相当规模的资产,远远超过了最初合伙公司的资本,股东们商议将天厨味精厂改为无限公司,增资十万元,随后他们购买了菜市路地皮,翻盖了三层钢筋混凝土楼房,并在他处建造了新的厂房,制造淀粉、糊精、葡萄糖等,用副产品面筋生产味精,以补充市场上面筋的供应不足。1928年,国民政府依据《奖励工业产品法》,准予吴蕴初享有天厨味精专利权五年。吴蕴初认为天厨生产的味精满足不了市场日益增加的需要,为了提倡国人从事这项工业,他放弃了国内的专利权。随之,国内出现了许多制造类似味精的厂家,各种调味产品纷纷上市,日本味の素被挤出了除东北之外的中国市场,吴蕴初夙愿得偿。
天厨味精的成功,为吴蕴初未来在化学工业上的拓展提供了雄厚的资金基础,同时也为他开了一扇门。当时味精的主要原料是面筋和盐酸。前者并不缺货,而盐酸则完全依赖日本进口。天厨味精的命运一半由日商控制让吴蕴初心里很不踏实,何况进口盐酸的价格并不便宜,盐酸又属于危险品,必须用陶罐盛装,运费也很高。在研制味精之前,吴蕴初就有过电解食盐生产盐酸的想法,但因无钱而悻悻作罢,如今有天厨厂资金支持,自己在技术上也有把握,于是他决定建厂生产盐酸。正好当时,越南海防一家法商盐酸厂经营不佳,倒闭了。吴蕴初赶到海防,考察设备,确认该厂用的是美国电解槽,其他设备是法国造的,产品质量也不输于日货,于是拍下九万银元,买下了全部设备。
随后,吴蕴初集资二十万元,在上海周家桥建起了天原电化厂,“天”字表示和天厨味精厂的关系,而“原”即原料。在盘买设备的同时,吴蕴初要求法商派一名法国工程师负责安装机器,试车出货,法国人尽管履行了合同,派来的并不是真正的工程师。吴蕴初大为恼火,只得亲自上阵,安装试车。冒着呛人的氯气,他终于看到机器里流出了盐酸,时为1929年。天原电化厂日产盐酸两吨、烧碱四吨、漂白粉三吨。从此天厨味精的原料做到了完全自产。
不久吴蕴初的盐酸就把日本产的盐酸挤出了上海市场,漂白粉更占优势,因为漂白粉久存会失效,进口货很难保持新鲜,天原电化厂的漂白粉随产随销,占尽优势。天原厂的出现引起了外国商人的警觉,主要经销烧碱的英商卜内门洋行便打算通过降价摧毁天原厂烧碱的销路,吴蕴初通过熟人斡旋,使对方相信,天原只是小厂,产量很少,不构成威胁,降价对英商来说,是不明智的。英商相信了这一点,没有降价,而实际上,天原厂的几项产品都是供不应求的,吴蕴初两次扩建天原电化厂,并去美国参观学习,天原厂不但产能大大提高,产品线也丰富了许多。1933年,感到竞争压力的英商、日商终于降价了。吴蕴初决定随之降价。
吴蕴初把天原厂的烧碱改为液体碱,并通过改进工艺,降低含盐量,不但降低了成本,也大大方便了使用,很受用户欢迎。而此时日商已将漂白粉的价格降至成本线以下,使天原厂的漂白粉出现亏损。吴蕴初决定采用特制的耐用铅皮代替木箱盛装,用完后可以退回工厂,循环使用,就此一项可以降低百分之十五的费用,保住了成本。英商、日商进行了半年多的亏本出售,支持不下去了,而天原厂不但没有被拖垮,反而经营得不错,英商、日商只得作罢,无力再继续降价了。
天原厂盐酸产量的增加,使得对耐酸陶器的需求也大大增加了。当时,耐酸陶器主要从法国购买,装盐酸用的盐酸罐则是从日本购买的。由于有在汉阳做过矽砖的经历,吴蕴初决定自行生产耐酸陶器。1934年,吴蕴初购置了地皮,聘请制陶专家李思敬担任厂长,在李思敬的操办下,天盛陶器厂成立。厂房和设备都是他们自行设计制造的,采用半人力、半机械的整体生产方式,原料则采用著名的宜兴白土。1935年,正式投产,不但满足了天原厂的需要,还销往国内的其他化工厂和兵工厂。尽管中国有近万年的制陶史,但烧制耐酸陶器,吴蕴初是第一个,填补了我国化学陶器的空白,摆脱了对外国的依赖。而天原电化厂在吴蕴初的经营下,到抗战前夕,产量已为最初的六倍以上,资本发展到一百零五万元。
天原厂电解食盐的同时,会挥发出一些氢气,很多就白白浪费了。吴蕴初决定利用氢气,办一家制氨和硝酸的工厂。正巧美国杜邦公司在西雅图有一个合成氨的中型实验厂,在完成试验后要整体出售,吴蕴初以半价拿下了全部制氨设备,又从法国购买了整套的硝酸设备,建立了天利氮气厂。至1936年,吴蕴初的天字号企业序列大体成型,成为一条从上游到下游都抓在手里的产业链。
上一篇 : 暂无 下一篇 : 烤地瓜机 烤地瓜机烤地瓜的原理
版权声明:
1.华商贸易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 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联系邮箱:me@lm2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