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12-25
浏览量:
文种识贤
范蠡,先秦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谋略家。字少伯,春秋末期楚国宛(今河南省南阳县)人,年轻时就学富五车,满腹经纶,而且聪敏睿智,胸藏韬略,有圣人之资,然而不为世人所识。他便愤世嫉俗,装疯卖傻,佯狂颠痴,浪迹江湖。越国大夫文种曾到宛县访求名士,听到了范蠡的情况后心中诧异,便派了一名小吏前去看他,小吏回来报告说:“范蠡是狂人,生来就有此玻”文种笑着说:“我听说,一个贤俊饱学的能人,肯定会被俗人饥笑为狂人。因为他对世事有独到的见解,智慧超人,非寻常人所能及,所以才被毁谤,这是你们一般人所不懂的。”
于是,文种亲自乘车前去拜访。不知文种有否诚意,故一再回避,后来,范蠡看到文种不见到他绝不罢休,为这种求贤若渴的诚心所动,便对他的兄嫂说:“近日有客人来,请借我一套衣服、帽子,我准备见客。”
不久,文种又扣门拜访,两人竟一见如故,纵论天下大事,商谈富国强兵之道,十分投机。邻里十分惊奇。
文种认为范蠡是个奇才,回府后推荐给越王勾践。勾践很器重他,封为大夫。
越王兵败
到了春秋后期,吴国和越国开始振兴,他们之间不断进行战争。吴国建都于姑苏(今江苏省苏州市),国势先强于越。越国建都于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不足以与吴抗衡,只好向吴国年年进贡。但到了越王勾践即位时,越国的力量也逐渐走向强盛,便不甘心屈从于吴国。
勾践三年(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听说吴国在国王夫差带领下,昼夜操练军队,虎视眈眈,随时可能大举进犯越国,勾践焦急不安。勾践想:与其坐等吴人来打,莫如先发制人,趁吴国准备得不够充分,胜负之数也许未定。于是召集群臣,商议北上破吴。
大夫范蠡知道勾践心情急躁,对吴军的实力缺乏清醒的认识,冒然出击,难免要吃败仗,便坦率地规劝道:战争是十分残酷的事情,无端斗杀更是违背德信,这是上天所忌讳的,对于出战者没有好处而且非常不利,应该慎之又慎,万万不可轻举妄动。勾践看了看范蠡,面有愠色,一言未发。
越王勾践回忆往事,奇怪今天范蠡为何不理解自己的心情,要反对出兵伐吴。范蠡见勾践不语,便进一步分析敌我双方的形势:“吴王夫差因其父阖庐为我所杀,既耻辱又愤恨,三年来矢志复仇,秣马厉兵,同仇敌忾,其志愤,其力齐,兵精将勇,实力雄厚。我们出击硬拼,肯定不力。明智的选择只能以逸待劳,坚固城防,等待时机再战。”
然而勾践不听,调动全国精兵3万人,北上攻吴,与吴兵战于夫椒(太湖中山名)。结果,勾践大败,仅剩5000残兵,退守会稽山(今浙江中部,主峰在嵊县西北),又被吴军团团围祝勾践身陷绝境,眼望败鳞残甲,亡国之忧,萦绕于怀。他凄然对范蠡说:“我不听先生之言,故有此患。眼下如何收拾危局?”
献计越王,屈身事吴
范蠡是一位有远见的政治家,对一时的成败看得并不那么严重,重要的是面对现实,寻找可行方案。因此,范蠡冷静进谏说:“持满而不溢,则与天同道,上天是会保佑的;地能万物,人应该节用。这样才会受地之赐;扶危定倾,谦卑事之,则与人同道,人可动之。为今之计,只有卑词厚礼,贿赂吴国君臣;倘若不许,可屈身以事吴王,徐图转机,这是危难之时不得已之计。”勾践无奈,只好派大夫文种前往吴军大营请求议和。
文种初次赴吴营,受到吴王夫差的骨鲠大臣伍子胥的极力阻挠,结果是徒劳一常勾践闻报,痛不欲生,心想杀妻毁室,然后与吴王决一死战。范蠡、文种劝阻了他。二臣认为硬拼不是办法,他们通过冷静分析,认为吴王夫差好美色,权臣太宰伯贪财,这是可钻缝隙。于是,越国先用美女、宝器买通伯。使之转献吴王夫差,然后再派文种前去乞和。
文种见到吴王,说道。“大王如能赦免勾践,越国情愿尽献珍宝,举国上下降为臣民。倘若不许,勾践将尽杀妻子,毁尽宝器。然后率领5000名士兵和大王决一死战。真的厮杀起来难免使大王蒙受损失。杀掉一个勾践,怎能比得上获得整个越国呢?望大王三思。”
文种的话分析了利害,软中带硬。谗臣伯也在一旁帮腔说:“越国已经降服为臣民,若能赦免越王,的确对吴国有大利。”
吴王夫差心有所动,便要许和。这时,大臣伍于胥谏阻说:“树德行善,莫如使之滋蔓;祛病除害,务必断根绝源。现今勾践为贤君,文种、范蠡为良臣,君臣同心,施德惠民,一旦返国,必为吴国大患。吴越两国水上相连,一旦结成世仇,兴亡成败不可不虑之深远,如今既克越国,倘若使他复存,实在是违背天意,养寇留患。”吴王不听,终与越国讲和,罢兵而去。
随君赴吴石室忍辱
越王勾践自从会稽解围后,返回越都,原想让范蠡主持国政,自己亲自去吴国屈事夫差。范蠡说:“对于兵甲之事,文种不如臣;至于镇抚国家,亲附百姓,臣又不如文种。臣愿随大王同赴异国。”
勾践依议,委托文种暂理国政,然后收拾库藏宝物,装成车辆,送往吴都;同时在国内选出330名美女,300人送给夫差,另30人暗送太宰伯。勾践携带妻子和大臣范蠡等前往吴国。
约在勾践四年(公元前493年),越王君臣数人到达吴都见到夫差,当即进献美女宝物,并低声下气地极力奉承献媚;再经伯一旁帮腔,勉强取得夫差的谅解。夫差派人在阖庐墓侧筑一石室,把勾践夫妇、君臣驱入室中,脱去所穿衣冠换上罪衣罪裙,使其蓬头垢面地从事养马等贱役。每当夫差乘车出游,勾践都要手执马鞭徒步跟在马车左右。路过通行闹市时,吴人指着说:“那个就是打了败仗的越王,快来看呀!”讥讽嘲弄之声不绝于耳。勾践低头急走,把羞辱和仇恨深深地埋在心底。
勾践居于石室,出入于马厩,范蠡侍奉于左右,寸步不离,并随时开导、出谋划策。
婉辞夫差
一天,夫差召见勾践,范蠡侍于身后。夫差对范蠡说:“寡人曾闻:”贤妇不嫁破落之家,名士不仕灭绝之国‘。如今勾践无道,国家将亡,君臣沦为奴仆,羁于一室,先生不觉可耻吗?先生如能改过自新,弃越归吴,寡人必当赦免先生之罪,委以重任。“勾践听了,唯恐范蠡变节,伏在地上暗自落泪。
这时,范蠡委婉推辞说:“臣闻:亡国之君不敢语政,败军之将不敢言勇。贱臣在越不能辅佐勾践行善政,以致得罪大王。今侥幸不死,入吴养马扫地,贱臣已很满足,哪里还敢奢望富贵呢?”
吴王夫差并不相强,仍使勾践、范蠡回到石室,并派人暗暗探察君臣、夫妇所作所为。但见他们竭力养马、洒扫,昼无怨恨之语,夜无嗟叹之声。夫差满以为他们诚心降服,无心还乡复国,便放松了对他们的警惕。
有一夭,吴王夫差登姑苏台游嬉,远见勾践夫妇端坐在马粪堆边歇息,范蠡恭敬地守候在一旁。夫差说:“勾践不过小国之君,范蠡无非一介之士,身处危厄之地,不失君臣之礼,也觉可敬可怜。”伯在一旁讲情说:“愿大王以圣人之心,哀怜穷困之士。”从此,夫差便有释放勾践回国之心。
勾践尝粪,夫差中计
一次,夫差染玻范蠡知道是寻常疾病,不久即愈,便与勾践商定一个计策,让他去尝粪卜疾,取悦于夫差。
勾践求见吴王,探视他的病情。勾践伸手蘸起夫差的一滴大便,放在口里咂了咂,大声祝贺说:“大王之疾,近期即可痊愈。”
夫差询问缘故,勾践依照范蠡所嘱,说:“臣曾跟人学过医术,只要亲尝一下病人粪便,可知生死寿夭,大王粪便味酸而苦,与谷味相同,由此知道大王之病不必忧。”
夫差听其言、见其行,心里十分高兴,立即决定:勾践夫妇搬出石室,可住附近民房,仍然养马。
不久,夫差病愈。正如范蠡预料的那样,吴王决定释放勾践回国。并命人在文台置办酒席,隆重地欢送勾践还越。伍子胥大怒,对夫差说:“勾践尝大王粪便,是吃大王之心。”夫差不听,如期释放勾践回国。
勾践归越,不忘雪耻
约勾践七年(公元前490年),勾践在吴拘役3年后回到越国。勾践不忘会稽之耻,准备将国都从诸暨迁往会稽,命范蠡建造新都城。范蠡观测天文、察看地形,筑造新城,将会稽山包括在内。外筑城墙并修城门,还特在西北方向增修一座城门。范蠡等人宣扬说:“如今越已臣服于吴,不能阻塞通往吴国进贡纳献的道路。”吴国正在会稽城的西北方向,吴王听说,甚为快慰。实际上,越人是为了不忘耻辱,是为出兵伐吴进取之便。
勾践向范蠡请教振兴越国之道。范蠡作了精辟的论述。他认为:“天时、人事都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制定方针、政策要因时和事而定。万物生于地上,地是无所不包、无所不容的,它总摄万物,是一个整体,禽兽、庄稼等始终不能离开大地。万物不论美恶,地都一视同仁,使之生长,人类也依赖大地以养生。然而万物生长又各有定时,不到一定的时机,是不可能勉强生长;人事的变化也一样,不到最后的转折点,是不可能勉强成功的。因此,应该顺乎自然以处当世,等到机会到来的时候,就会把不利于己的局面扭转过来。”
范蠡接着说到了对复兴越国内政方面的建议。他强调要调动、保护老百姓的积极性,大力发展生产,积蓄力量,富国强兵。他规劝越王本人应拿出时间来与老百姓做同样的工作,越王夫人也应从事一些纺织等具体劳动。不要使百姓旷时废业,而应让他们勤于耕作,生活就会日益富足,国家的财政和粮食也就会充实起来。
怀柔弱国窥伺灭吴
关于对外关系,范蠡主张要礼待弱小国家,对于强国,表面上应该采取柔顺的态度,但骨子里不能屈服。至于吴国,要等待或促使他走向衰落,等到时机成熟了,才可一举而灭之。范蠡最后说:“但愿大王时时勿忘石室之苦,则越国可兴,而吴仇可报矣!”
勾践听了,连连称善。他立刻命文种主持国政,范蠡治理军旅。勾践也苦身劳心,发愤图强,不用床褥,积薪而卧。又悬苦胆在坐卧之处,饮食起居,必先取而尝之。夜里常常暗自流泪,恨恨地哺哺自语:“你忘了会稽之耻吗?”同时,他尊贤礼士,敬老恤贫,以求得百姓拥护。他还奖励生育,积聚财物,演练士卒,修甲厉兵,始终不敢怠懈。
对吴国表面仍极尽奴颜之事。范蠡亲到民间选了美女西施、郑旦,遣香车送给吴王。同时引诱吴王大兴土木,建造楼台馆所,沉湎于酒色犬马之中。另一方面,暗中亲楚,结齐,附晋,最大限度地孤立吴国。
勾践十二年(公元前485年),勾践归越5年了。这时越国国库充实,土地垦辟,人民乐为所用。于是勾践便要报复吴国,一雪会稽之耻。范蠡认为时机尚未成熟,谏阻说:“我国虽然尽心人事,但时机不成熟,勉强去求成功,对已不利。”
大夫逢同也劝阻伐吴。勾践接受群臣的意见,只得依旧隐忍不发。
劝吴伐齐,削弱吴国
过了一年,吴王夫差准备发兵攻打齐国。越王正希望吴国劳师费饷,便随波助澜,亲率官员前去朝贺,赠送大批礼物。吴国君臣享此荣耀,颐指气使,人人自喜。唯独老臣伍子胥闷闷不乐,劝谏吴王应放弃攻齐,早日击越。
吴王不听,遂伐齐,败齐于艾陵。吴王凯旋,愈加踌躇满志。他见到伍子胥,深恨此老者反复饶舌,竟然口啐其面,严辞申斥。
伍子胥忿然说:“大王不听劝阻,过不了三年,吴国必然会被越国攻破。”吴王大怒,赐伍子胥一把宝剑,命他自杀。
子胥死后。吴王宠信太宰伯,朝政更加腐败昏暗。这时,勾践召见范蠡,问道:“吴王已杀伍子胥,阿谀之徒日众。可否伐吴?”范蠡说:“反常的迹象虽然已经萌芽,但从天地的整体看,吴国灭亡的征兆尚不十分明显,现在还不可伐吴。”
熟种欺吴
越王勾践十四年(公元前483年),吴国遇到天灾,没有粮食,民不聊生。勾践又欲乘机伐吴。范蠡说:“天时已至,人事未尽,大王姑且等待。”
勾践闻言大怒:“我与你谈人事,你以天时应付我;现今天时已至,你又借口人事来推倭。这究竟是什么意思?”
范蠡回答说:“大王勿怪。人事必须与天时、地利互相参会。方可大功告成。现在吴国遭灾,人民恐慌,君臣上下反而会同心协力,来抵御内忧外患。大王宜照旧驰骋游猎,歌舞欢饮。吴国见此,必然不修德政,待其百姓财枯力竭,心灰意懒,便可一举成功了。”勾践强压复仇怒火,依然等待时机。
据文献记载,这年正值越国获得丰收,勾践采用了文种的一条毒计,奉还吴国1万石蒸熟了的粮种。吴国见子粒肥大,认为是良种,留做种子。结果颗粒不收。酿成大灾。
把握时机偷袭吴国
勾践十五年(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不虑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境况,竟然带精兵北上,到卫国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大会诸侯,国中仅留下太子友及老弱残疾留守。勾践和范蠡认为时机已到,率兵从海路迂回进入淮河,然后登陆直捣吴都姑苏。越兵训练多年,武器精良,范蠡等皆为宿将,双方交锋后,吴军大败,吴太子友被杀。
夫差在黄池闻此恶讯后,不敢张扬,暗派使臣,一如越国当年兵败椒山一样,卑词厚礼,请求勾践赦免吴国。范蠡对勾践说:“现在还难以使吴国灭亡,大王且准和,待机再给予毁灭性打击。”于是勾践赦吴,班师回国。
二次伐吴,生擒夫差
四年后,越王勾践再次北进伐吴。吴军慌忙应战,惨败于笠泽(今太湖附近)。越军继续挥师,将吴都姑苏团团围祝按着范蠡的战略,高筑营垒,围而不歼,竟达三年之久。
吴王夫差战守俱艰,几番遣使求和。越王勾践一度犹豫不决。这时,范蠡进谏说:“大王想得到的是吴国的宗庙社稷和整个国家,如果不慎在郊外失手,那怎么可以呢?故暂且不可决战。我听说,得到时机,不要疏忽大意,因为时机失去就不会重来;上天给予的却不获取,反而会成为灾祸。如果不能沉着应付,冒然进军,则取舍之间,变化莫测,可能前功尽弃。天道本来如此,我们的策略已经定妥,就不要随便变动了。”
范蠡继续发挥他的战术思想,对勾践说:“用兵之道,有一定的规律,不能违犯上天的准则。太阳走到尽头,第二天会周而复始;月亮到了盈满之时,就开始一点点亏缺。打仗作战居于被动地位时,固然可以用阴柔之术,但也不宜过于退缩不前,以致屈居人下,无法还手;占上风时,固然可以用阳刚之术,但也不可过于显露,以致被敌人窥破虚实。当采取守势一方的潜在力量尚未耗尽时,看去虽似柔弱。也不可冒然进逼,与之发生正面冲突,以免做无谓的牺牲,付出惨重代价。用兵之道固然没有一成不变的定法,但总是要谨严周密、从容沉着才能稳操胜券,无懈可击。”
勾践采纳了范蠡的意见,依据双方形势,以我为主,打打停停,久围不懈。
勾践二十四年(公元前473年),吴王夫差势穷力尽,日暮穷途,不战而自败。吴王派使臣跪行至越军大营,乞求罢兵言和。勾践欲许和议。范蠡在一旁说道:“当年大王兵败会稽。天以越赐吴,吴国不取,致有今日。现在天又以吴赐越,越怎么可以逆天行事?况且,大王早朝晚罢,全是为了一个吴国。难道忘记昔日的耻辱了吗?谋划20年,一旦捐弃前功,伐柯者就在眼前!天与不取,反受其咎。”
勾践露出不忍之色,范蠡当机立断,对吴使说:“越王已任政于我,使者如不尽快离开,我将失礼,有所得罪了。”说着击鼓传令,大张声势,使者无可奈何,涕泣而出。不久,越军灭吴。勾践玩弄假仁假义的权术,封夫差于甬东(会稽以东的海中小岛)一隅之地,使其君临百家,为衣食之费。夫差蒙受此辱,悔恨交加。他深悔当初不听伍子胥之言,才有今日之耻。夫差无脸在黄泉下再见忠良,于是以麻布蒙面,拔剑自杀。随后,勾践诛杀佞臣伯,吴国也蒙受一番洗劫。此后,越国称霸江、淮,成为春秋争雄于天下的一霸。范蠡也因谋划有功,官封上将军。
激流勇退务农经商
灭吴之后,越国君臣设宴庆功。群臣皆乐,勾践却面无喜色。范蠡观察到这一细节,立刻引起深深思索:勾践为了灭吴兴越,不惜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如今如愿以偿,功成名就,他便不想归功于臣下,猜疑嫉妒之心已见端倪。大名之下,难以久居。如不及早激流勇退,日后恐无葬身之地。
一个昏暗又微露月光的晚上,范蠡不辞而别,带领家属徒隶,驾扁舟,泛东海,浪迹天涯,隐于江湖。后来,他辗转来到齐国。
范蠡跳出是非之地,又想到风雨同舟的同僚文种曾有知遇之恩,遂投书一封,劝说道:“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荣乐,先生何不速速出走?”
文种见书,如梦初醒,便假托有病,不复上朝理政。然而樊笼已下,岂容远飞。后勾践诬说文种图谋作乱。赐剑一把,令其引颈自杀。
范蠡在齐,变名更姓,称为之夷子皮。他与儿子们耕作于海边,齐心合力,同治产业。由于经营有方,没有多久,产业竟然达数十万钱。“
齐人见范蠡贤明,欲委以大任。范蠡却喟然叹道:“居官致于卿相,治家能致千金;久受尊名,终不是什么好事!”于是,他散其家财,分给亲友乡邻,然后怀带少数珠宝,离开齐都市到了陶,再次变易姓名,自称为陶朱公。
范蠡早年曾师事计然,研习理财之道。这次范蠡再操经商之业,自然驾轻就熟,是个行家。他每日买贱卖贵,与时逐利,没过多久,又积聚资财巨万,成了富翁。朱公的经商聚财之道,一是掌握好供求关系;二是掌握好物价贵贱的幅度;三是加快资金的周转率,所以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范蠡老死于陶。一生三次迁徙,皆有英名。名播天下,垂于后世。
上一篇 : 暂无 下一篇 : 烤地瓜机 烤地瓜机烤地瓜的原理
版权声明:
1.华商贸易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 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联系邮箱:me@lm2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