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读者与知音,其它文摘刊物如杂文选刊,青年文摘等,他们摘选任何文章,都首先要贴近生活,贴近读者,在我看来,编者首先要被所选稿件里的“爱”、“恨”或者“悟”打动,爱的稿件必须爱得涕泪具下,恨的稿件要恨得咬牙切齿。悟要悟得题糊灌顶。读了两眼茫然无动于衰的稿子,读者当然不买帐。我在中国青年报写了一篇冰点的稿子,自以为高屋建瓴内容不错。冰点李大同看了一眼就放下了,说你这开篇就提到社会保障、国家政策,这不是国家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作报告,你写文章是给普通读者看的。你拿给传达的张大爷看他看不看得下去。记者在老百姓生活如此困窘的情况下不反应老百姓的真实状态,写这种东西是不讲良心的。你要写出老百姓心里所想的东西。要让他们接轨,基本看得到摸得着。要人性化,对弱势群体生存状况的真实纪录也是一种人性化。冰点的最大特点就是人性描写。
人性化的杂志报纸还有很多,发行量较大的如南方周末、中国青年报冰点、南风窗、中国新闻周刊、家庭、三联生活周刊、爱人等。这些杂志报道的侧重点不同,但总的来说均以关注弱势群体为主。非人性化的杂志可以列举很多,不评论多数党报党刊。从名刊“辽宁青年”说起。年发行量达到260万份、在全国具有轰动效应的《辽宁青年》杂志,近年来却显得备受冷落,一时风光不再。据中国期刊协会2001年的统计数据显示:《辽宁青年》的发行量还剩下不到60万份??以前顶峰时的零头还不到。笔者行文之前特意找到中国期刊协会2000年、1999年、1998年、1997年发行量超百万的期刊名单,都不见《辽宁青年》的芳踪。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辽宁青年》如此大退步呢?不贴近生活,忽视市场自我调控能力使辽宁青年风光不再。
说起《辽宁青年》可谓历史悠久:始创于1949年8月15日,其前身为《生活知识》报,后改为《共青团员》杂志。1966年“文艺”初期停刊,1972年复刊,定名为《辽宁青年》。《辽宁青年》栏目新颖,文章短小精练、语言朴实、个案报道生动感人,到了1985年、1986年的时候,如果为当时的优秀期刊、发行大户排序,《辽宁青年》当数其中的佼佼者,当时在村镇街头、农村中学的门口都有其的身影。十几年来,在《辽宁青年》上发表的文章,每年都有几十篇被类似《读者》、《青年文摘》文摘报刊转载,可以说他们的在稿件编辑上保持了一定的风格和水准。可是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辽宁青年》在全国的影响力一再被削弱,面临期刊市场的激烈竞争,这个昔日的名牌产品以攻变守,一时不能分辨如何靠近时代,如何贴进生活,如何走进读者,如何寻找最佳选题切入点,如何领导了期刊新潮流,九十年代的辽宁青年爱做“农村青年”的文章,在做时候容易犯一个错误,那就是说教,而不是做读者贴身的朋友,现在的辽宁青年喜欢为农村青年提供“看得懂、记得住、用得上的法制案例、民工交际及其他实用知识”。在做农村文章时,辽宁青年做得不伦不类,在农村实用知识方面,早被发行上百万的农民文摘做足了市场。至于案例,街头“彩报”到处都是,何必去买辽宁青年?在这点上,湖北少儿出版社的淘气包要比辽宁青年做得好,淘气包提出的口号是“要深入生活、热爱和尊重少年儿童,做少年儿童的知心朋友。要通过实践,编辑出富有时代气息,为少年儿童所喜爱的期刊”。读者等有影响的文摘刊物对目前辽宁青年这等长官意志的文章极少转载。少了市场的支持,辽宁青年由昔日的“王妃”变成了“灰姑娘”。辽宁青年的节节败退说明一个问题:一是辽青没有与时俱进,二是辽青把农村青年当成没有理解力的一个群体。事实上不是如此,好的东西是雅欲共赏的,大家文摘报很多教授看,我在汉正街调查时发现扁担也在看,还上来跟我谈感受,说句实在话,他们就文摘报报道谈战争的分析我觉得很新鲜,看来老百姓不是糊涂虫,他要为他那一块钱负责。
上一篇 : 海外市场不断萎缩 中国光伏前景未明
下一篇 : 酸奶机 如何用酸奶机做好喝的酸奶?酸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