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长城说当时他是几乎流着眼泪编完这篇稿子,郑元绪(可能是读者总编辑)批语让所有的编辑传看这篇稿子,编辑部的人都有些泪眼朦胧。这篇文章发表后,所引发的反响几乎是静悄悄的“革命”,青海的一位读者来信说,他从中找到了生活下去的智慧与勇气,并且他也开了一家面馆,就叫“清汤荞麦面馆”。《凤凰卫视》的主持人许戈辉在采访彭长城时也提到过这篇文章,许对彭长城说,她也是被感动得热泪盈眶,看来这篇文章确实感动过许多人。
彭长城在为了获得“人性化”的第一手稿件,让编辑自己去琢磨,哪篇东西最能打动他。让他多看多感受,减少在审稿过程中的为了上稿而产生的人为的“情感磨损”,彭长城制定规定,每个主发编辑相当于当期杂志的主编,让大家能够发挥得更彻底一些,把每个人的能量全部释放出来。读者的这一种新的编辑流程,一直坚持到了今天。这种跟别的杂志不一样的流程出发点只有一个,那就要解放每一个编辑的生产能力,当然,当上主发编辑的前题是他能领悟《读者》的宗旨,并且经过数年辅发编辑的磨炼。这个流程可能是打破传统思维的,但这也可能是《读者》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读者这本人性化的杂志取得了哪些成绩呢?1986发行量在中国期刊里面排第16位,后来便急速增长。从1989年开始进入前10名,1991年至2000年这十年间,三次第一,五次进入二、三名,有一次第四,有一次第五。2000年双期发行505万,以月发行量计排第一,第二是《知音》、第三是《半月谈》、第四是《故事会》、第五是《第二课堂》。
英国出版的国际期刊年鉴里面,《读者》发行量排在世界综合类期刊的第四名,第一名是美国的《读者文摘》,第二名是美国的《国家地理》,第三名是《时代》周刊,前三名都是美国,只有第四名是我们中国的。《读者》在1999年排名榜上是第七名。
发展速度较快的东方杂志王瑛在2003年刊首语发表文章隐示该刊人性化立场:“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人文环境的改善和提升,要关注青少年;一个人终身成就、人生价值的取得和实现,要关注自己的青少年时期。因为当一个人最质朴、最善良、最真诚的时候,恰恰是离那\"通天梯\"最近的时候,此时的人文启蒙,此时确立的终极关怀,只要是真正的纯粹和彻底,就几乎可使之直达\"通天梯\"下,从而开始那永不回头、永不停歇的艰难跋涉直至辉煌的顶峰。”
上一篇 : 海外市场不断萎缩 中国光伏前景未明
下一篇 : 酸奶机 如何用酸奶机做好喝的酸奶?酸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