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率先“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强烈地意识到了20年在本土创建的品牌的弱势地位。海尔可能已经是最具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品牌了,但在美国也只能在沃尔玛之类的超市销售。至于汽车企业,只有奇瑞这样仅有的几个自主品牌走出去,也只能先到伊朗等地闯荡。华为为了“主流产品到主流市场”,被迫和思科大打了一场国际官司,想不到倒打出了国际声誉。
怎么办?
当年韩国三星的李健熙,走的是“壮士断臂”的路线。上世纪90年代初,他在一个国际博览会上宣布三星开始品牌再造,在一个时间里,宣布停止低端产品生产,同时三星产品在欧美市场全面退出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等超市。不到10年时间,三星在国际市场上基本完成了品牌的高端化再造。
TCL、联想以及万向、上汽等企业,找到了另外一种途径:收购国外品牌。TCL收购的是欧洲老品牌,汤姆逊几乎已不怎么生产彩电,施耐德在德国也是破产企业,阿尔卡特手机在法国也不怎么强势,但是,它们在欧洲都比TCL品牌要好使。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更是全球最强势的PC品牌,尽管只能用三年。有迹象表明,许多准备走出去的中国企业,都在酝酿着走类似的品牌道路。
这是一条日韩企业当年都没有走过的道路。现在还很难说,这条“中国式的品牌国际化”的道路能否走得通。按照大前先生的观点,做一个国际品牌需要“20多年时间,上10亿美元”,上10亿美元,我们的企业一下子就花出去了,至于要不要等20年才见效果,真是看不清。
前20年,需要的是打出自主品牌的勇气;后20年,需要的也许是坚持下去的耐心。
[相关专题]攻略天下指点英雄--2004中国营销全攻略
[相关专题]2004年中国最具竞争力品牌调查报告
|
| 上一篇 : 30亿元高铁市场或将掀起安防行业淘金热
下一篇 : 手动灌肠机 手动灌肠机好用吗?手动灌肠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