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11-17
浏览量:
初夏的清晨,微风拂过脸颊,漫步在林木茂密的校园里,听着鸟鸣,闻着花香,心情顿时清爽了许多。
但江利斌却没有时间来驻足感受这份愉悦,北京载誉归来后,各种活动让他疏忽了近在迟尺的这些景色,趁着难得的空闲,他早早起身,穿过美丽的校园,前往东北方向,那里是他倾注了4年心血的蘑菇大棚。
江利斌,山西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大四学生。四年来,他带动15名同学一起创业,成为山西农大小有名气的“蘑菇王子”;依靠自己所学,他带领家乡的乡亲们种植核桃脱贫致富,被称为“核桃大王”。今年5月,在第九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的评选活动中,江利斌的创业精神打动了每一个人,成为了我省“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第一人。
A 大一创业四年建起五座大棚
时间:5月9日上午
地点:山西农大外杨家庄村蘑菇大棚
在农大东北角,一块约八亩的农田上,一溜儿建起五座大棚,一、二、三号大棚是蘑菇种植棚,四、五号大棚是培养棚,在一号棚和三号棚中间,是“生产工区”,一人多高的灭菌锅炉是江利斌和师兄弟们用砖头一块一块垒砌的,“它保证了食用菌的品质。”江利斌指着这座其貌不扬的火炉说道。锅炉背后便是料场,尽管四五月份已经到了这一季种植的尾声,但培养料依然高高地堆在料场上,“五个大棚,一共要准备70吨培养料,加上水就是210吨,要用铁锹反复翻动四次进行搅拌,然后分装成七万袋菌棒,再搬动五次,工作量可想而知。”说起创业的艰辛,江利斌很是感慨,“经常是一身汗、一身土,最后就成了一身泥。”
记者走进位于“工区”南面的一号大棚看到,这里有七八十米长、五六米宽,整整齐齐码放着十几排菌棒,菌棒顶端长满了灰白色的平菇,最大的一块有巴掌大。“2010年我考入山西农大,军训后参加了一位学长主讲的创业报告会,并参观了他的大棚。”说起与蘑菇的第一次结缘,江利斌至今难忘,“我记得那是一个傍晚,大棚里亮着灯,一进大棚,一排排蘑菇齐刷刷的出现在眼前。当时,我就蒙了。”
心里有了亮光的感觉后,江利斌便一头扎进种植蘑菇创业的队伍,每天除了上课,课余时间与节假日,他就奔波于蘑菇大棚和市场之间,“每天起早贪黑,去大棚采好蘑菇,拉草帘,往饭店送蘑菇,中午通风,拌料,烧锅炉,接种,宿舍的同学不知道我几点离开的,要见到我就得到晚上9点半之后。”为了打开市场,江利斌推着自行车,怀揣学生证一家一家敲开学校周围饭店的门,推广自种的蘑菇,“品牌全是靠喊出来的。”常年的风吹日晒,让学校的门卫误以为他是菜贩子,好几次被拦在了校门外。因为蘑菇的种植季是跨年的,而每年春节又是销售旺季,需要有人看管大棚,所以连续三年,江利斌都是就着方便面过年,“确实累、确实苦,也确实脏。”“蘑菇讲究时令,需要保鲜。”几年的摸爬滚打,让江利斌思考着如何才能种植更加经济的作物,听了学校老师的讲课后,黑木耳进入他的视野,“黑木耳可以做成干货,便于储存。”农大常明昌教授编写的《食用菌栽培种》中的一句“河南省卢氏县伏牛牌黑木耳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让他选定了河南卢氏这个豫西北的小县城。
2012年春天,就在学校开学的那一天,当别的同学依依不舍地告别家人来到学校时,江利斌却独身一人踏上了南下的列车。因为黑木耳效益不好,卢氏大多数农户都开始种植香菇。“我当时就想既然来了就好好学一学。”经过几个小时的颠簸后,他来到了一个名叫庙台的地方,走进了一户农家,说明来意后,那户农家带领江利斌参观了自家的大棚,随后的十几天,江利斌同那户人家一起吃住,一起拌料、装袋、灭菌、接种等,初步掌握了香菇的栽培流程和先进的技术。“要想成功首先是解决技术问题,踏踏实实地生产出好产品。”5月9日,记者跟随江利斌穿过一个低矮的土洞,进入三号大棚,扑面而来的便是一股热浪,这里面种的全是香菇,一排排木架子上摆满了菌棒,上面插着自制的加湿设备。“其次是管理,管理不好也失败。”江利斌说。在他的带动下,15名来自不同专业的师兄弟相继加入了创业团队,有农学、有经贸,还有动科、园艺……在艰苦的条件下,他们都坚持了下来。“二哥(江利斌),不论是对蘑菇种植还是对市场都有股钻研劲儿,他的技术相当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今年大三的学生刘晓钢告诉记者。
四年来,借助学校鼓励创业的政策,江利斌团队的大棚由一个扩建成五个,年产量达70多吨,全年毛收益40多万元,学校周边99%的饭店成了他们的客户。
上一篇 : 管理者的资源 下一篇 : 冰激凌机 怎么挑选冰激凌机?冰激凌机使用
版权声明:
1.华商贸易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 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联系邮箱:me@lm2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