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11-16
浏览量:
村民们正在采摘地菇。
产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脊梁,是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的依托。只有发展富民产业,农民才能真正摆脱贫困,尝到改革发展的甜果。
近年来,两当县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作为帮助群众脱贫致富的主抓产业之一,发放补助资金,制定各项优惠政策,并狠抓落实,让这些办法、政策落到实处,使食用菌产业有了长足发展。这一年中,两当引进陕西省宁陕县黄波菌业有限公司,建成了集菌种供给、灵芝和袋料香菇生产加工、储藏销售为一体的示范园1处,规模20万袋的集中示范基地8个,年发展袋料香菇257万袋、地栽黑木耳30万袋、灵芝40万窝,形成了“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提升了特色产业质量效益。
走进两当县泰山乡,沿着泰山河不断深入,便会看见一道独特的风景,一顶顶大棚布满田间,每个大棚里,菌袋整齐码放在一边,让人一眼望不到边。菇农们有的忙着搭棚,有的在忙着摆架,还有的在为菌袋忙着打孔,额头上虽有薄汗,却笑容不减半分。
泰山地处高寒阴湿地区,辖区内的耕地粮食产量很低,从2007年乡上鼓励引导群众发展袋料香菇开始,一些觅到商机的群众就已经开始发展起来,到今年泰山乡已有30万袋袋料香菇。
51岁的何光荣是今年开始发展袋料香菇的,作为新手,5万菌袋不是一个小数目,但他却一点都不担心,“5万袋以上,政府每袋补助1元,再加上参加公司后,技术、销售都不用愁,赚钱应该没问题。”何光荣充满了信心。
张锡军是泰山最早发展袋料香菇的群众之一,尝到甜头的他,今年也发展了5万袋袋料香菇。
“今年菌袋成活率都在98%左右,按这样的情况发展下去,今年产2000斤鲜香菇不成问题。”陈林笑着说,这位5万袋香菇的大户,也是信心十足。
在企业和大户的带动下,在两当、在泰山靠着袋料香菇向脱贫致富路上奔的群众也越来越多。
小记两当县泰山乡中山村石万杰一家
石万杰正在为菌棒打孔散热、通氧。
石万杰正在把没有发好菌丝的菌袋转移到另一个大棚。
天刚亮,两个孩子还在酣睡,石万杰和媳妇康小琴就早早地起床。随便收拾了下,做了点吃的,三两下吃完后,就提着筐子来到家门前的香菇种植棚里。
在前一天晚上看着还小的香菇,一夜之间就已经长大成“人”,展示着它成熟的身姿。一朵两朵、一斤两斤,他们俩手脚麻利地采摘着,不一会儿筐子就被新鲜的香菇填满了。“香菇要在早上十点以前,下午5点以后采摘,要不然中午气温高,或者一个晚上,就长开片了,卖不了好价钱。”他们一边摘,一边给记者讲解香菇方面的知识。
“50多斤,过会收香菇的人就来了,一斤按7元钱算。”石万杰笑着说。这是石万杰去年种的袋料香菇发的第五茬香菇,到6月份再发一茬,去年种的香菇就完全结束了,不过,今年的头茬香菇很快就会接上来。
带着江西媳妇回来种香菇
石万杰是从2007年开始种袋料香菇,一直到现在没有间断过,是村里种袋料香菇的“老户”。他留在家里种香菇与女儿石瑜鑫的到来有很大的关系。
泰山乡属典型的深山林区乡,经济收入主要以核桃、香菇、药材、劳务输出为主。石万杰的媳妇康小琴是江西人,在外面打工的时候,两人相识、相恋。2006年回到泰山举行了婚礼,本来打算要继续出去的时候,康小琴却怀孕了!“有了孩子,不方便,再说老是在外面打工也不是个事!”石万杰说,正好碰上乡上的代表宣传推广种袋料香菇,想想在家待着也没事,不能坐吃山空,两人一商量,就把打工挣来的4万元全部投入到了袋料香菇的种植。“我们这里的气候发展袋料香菇很适合,而且活儿比较轻便,老人、小孩都能干”。石万杰笑着说:“我女儿今年6岁了!一次能抱两个香菇菌棒。”
2008年,5·12地震灾后重建,石万杰从山上搬到山下,盖起了新房,泰山乡也抓住这一机会,带领全乡广大干部群众解放思想,抢抓灾后重建机遇,强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如今,村上公路也硬化了,太阳能路灯也装上了。小贩上门收购香菇,或者石万杰出去自己卖,都方便了很多。
投入不大,管理要精心
“香菇这活儿不重,就是比较繁琐,每天都有活干。”石万杰说,袋料香菇从开始准备,到一季香菇出完,要一年半的时间。备原料、装菌棒、锅炉杀菌、发菌丝、扎孔、上架、碰撞、开口等每道程序都要一个一个来,还要特别的精心,尤其是要注意好温度、湿度,“只有管理好了,香菇产量才高、品质才好。”
说起袋料香菇的投入,石万杰指着早上他刚摘过香菇的两个棚说:“这两个棚是2007年搭的,到现在还好好的,除了第一年投入多,后面就越来越少了!把原料和人工算上,每个菌棒投3元钱,一个菌棒管理好的话,出菇在2斤左右,按照市场价格还是能赚一些。”而他的装袋机、锅炉、烘干机、刺孔机这些装备全部加起来2万元左右,有些还是他自己仿制的。
忙完手边的活,石万杰又来到另一个大棚,给发好菌丝的菌袋打孔放气。二十多米长的大棚里摆满了白色的菌袋。“我今年在准备阶段稍晚了一些,其他户里的菌袋都已经放完气上架了,我还得花些时间。”石万杰说道。
在大棚整片白色的菌袋中,记者看到了一堆由塑料纸紧紧包着的青白相间的菌袋。“这些菌袋是出了绿酶的坏菌袋,这样包起来算是一种补救措施,一是防止绿酶传染,二是可以帮助菌丝把怕高温的绿酶吃掉,让菌袋出酶情况恢复好转。”石万杰说。
挑出其中一个全身青黑色的菌袋,石万杰继续道:“这是最严重的,一般出不了菇。要是以往我们肯定会把它扔掉,可是现在不同了,只要把菌袋里面的拌料放在太阳底下晒干,来年以30%的比例加入到新拌料里就可以继续用,没什么不良影响,再不行的还可以作为肥料。”
“今年的菌袋成活率更是高达98%以上。”据他估计,5万菌袋里面出了绿酶的可能就是200袋左右,而且还有一些是可以补救的。
五年来都没有赔钱
如果说,中山村人心里有个袋料香菇财富排行榜的话,那么石万杰绝对是首富。
“本来刚开始没打算长久弄的,只是尝试,没想到这几年一直在赚钱。”石万杰说,第一年的时候他种了1万袋,第二年也是。2010年稍微扩大了些规模,装了2.4万袋,结果由于真菌不好,只成活了1.2万袋,没有成活的,就当做肥料给地施肥了。就是这样,除去成本他也挣了2万多元。
走了泰山好几处,发现有好多菇棚已经没有出香菇了,只有石万杰那里自信地说可以出第六茬,而且价钱也比其他人卖的高,说起这点,石万杰带着几分得意。一个是他管理的好,另一个是他有固定的销路,还有就是“要把产业搞大,就得分等级。而且我的里面有一部分是花菇,最好的时候一朵花菇要卖到2元钱。”
“这几年都有补助政策,还有贴息贷款,尤其是今年,五万袋以上,政府每袋补助1元钱,就现在香菇的价格,随便挣。”
签约公司,他有喜也有忧
今年,石万杰与两当的招商企业陕西省宁陕县黄波菌业有限公司也签订了协议。令他喜的是,他将袋料香菇规模一下扩大5万袋,他算了这样一笔账,参加公司后,公司投入成本的1/4。规模在5万袋以上,政府每袋补助1元,这样下来,他真正每袋投入1元左右,他的投入就大大减少。而且公司有保底收购价,负责销售,还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
“比起其他农户,我签约公司在销售上还是有点吃亏,我有自己的销售渠道。”石万杰说,他还记得刚开始跑销路时的那份艰辛,几年了,要丢下的话有些不舍。“不过要想进大超市,卖好价钱,还得进公司,在凤县我就知道有几家大超市,香菇的价钱很好,但是我们自己就进不去。”
“市场变化大!”石万杰感叹道,两当市场小,现在发展的规越来越大,产品一多,价格难免会受到影响,要是公司的收购价比小贩的低怎么办?要是公司办一段时间走了怎么办?
有打算,但还是要稳着点
“想不想再扩大点规模?”记者问。
“再扩大规模,我的人工不够,照顾不过来。我听说有机器,能把废了的菌棒加工成碳,有这个想法,就是机器太贵了!再说我的菌棒只有五万个,不划算。”说起这些,石万杰还是有自己的思路,
他说,父母在山上的老房子旁盖牛圈,原来就有六头牛,今年再多养一点;又投了10万元,和姐夫合作在其他地方弄了个养牛场;已经挂果的500棵核桃树,去年也收入了2万多元,今年要好好管;地里种的猪苓也快该挖了。
“要把铺开的这些一个一个弄好,还需一步一步稳着点来。”石万杰对未来充满了憧憬,更是信心十足。
张在成的香菇发展梦
张在成把采摘来的香菇分类晒干。
连续的降雨之后难得出现了个好天气,张在成和妻子吴菊兰不禁松了口气,“因为香菇大棚搭建的有点平了,老害怕塑料纸负荷不了水的重量漏进去。”张在成说。
这天张在成和吴菊兰早早的就起了床,简单的梳洗了一番,他们就提着竹篮来到了香菇大棚,只见成排的菌袋整整齐齐的摆在架子上,三三两两的香菇朵儿从菌袋里冒出头来,有大有小。顺手拿起了一个干瘪的、黑褐色的菌袋,张在成向记者介绍:“这些菌袋没用了,袋上的营养已经完全被吸收。我们采摘的这些香菇也是最后一茬,8月份新菇就会出棚。”
花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装了3000多菌袋的大棚就被过了一遍。张在成将摘下来的香菇称了一下,大概有二十来斤,看着秤上显示的数字,他感叹道:“到底是最后一茬,产量太低了。”随后接过妻子递来的剪刀,两人又开始为香菇去根部。吴菊兰说,这些根部营养和价值都不高,如果不剪的话可能会影响整个香菇的价格。两人还将处理过的香菇分了类,分晒在不同的竹席上。据吴菊兰的大概估算,7斤鲜香菇大概能晒1斤干菇,这些刚摘的晒干就是三四斤左右,价值100多元。
下午1点钟,经过吴菊兰简单的布置,两人吃起了午饭。一碗蛋炒饭,一碟炒辣椒,一杯浓茶,简单却不失美味,对于饿了一上午的他们来说更是不啻于一顿大餐。
张在成是泰山乡兴桃村村民,今年40岁。2008年以来,他一边忙着灾后重建,一边开始发展袋料香菇,发展的规模是一年胜过一年,从最初的五千袋到如今的五万袋,整整增长了10倍。
“当初借着灾后重建的机会,我贷了3万元的款,修起了新房子、院墙和大门,后来看村上人发展袋料香菇还不错,就加入了这一行,一晃已经五年了。”张在成说道。
最初的几年,因为种植技术不好、经验不够。张在成赚的钱并不多甚至有时候还会贴钱进去。他还记得最严重的一年,因为长期下雨导致山体坍塌,路面堵了出不去,1000多斤的香菇坏了之后被倒进河里。“那时候要是路通了,或者有一台烘干机就好了!”张在成回忆起当年被倒掉的香菇,语气中依旧带着浓浓的不舍。如今,泰山乡进出的道路,已经硬化了,张在成担心的问题不复存在。
“乡上的干部了解到我的菌棒成活率不高,就经常到我的棚里来帮我看看。”张在成说,本来今年他都不打算弄了,听到乡上的干部来到他家介绍的情况,他心又活了起来,却担心没有资金,乡上的干部主动找到他,帮他担保贷了8万元的贴息扶贫款来周转。今年,他早准备、早动手,如今5万袋菌袋多数已经开始长子实体了,“看情况,我今年的香菇要比其他人的早半个月出菇!”
对于今年的收入,他满怀信心:“今年的种植规模大,根据今年菌袋98%以上的成活率和‘只管种、不管销’的‘农户+公司’种植模式,收入将这几年贷的款还掉没问题。”
张在成还领着记者来到今年新建的几个大棚,他说接下来就是越夏管理。对于这之后的打算,张在成也已经有了大致的计划,“现在菌袋都已经上架了,接下来的两三个月比较清闲,所以我想外出打点短工,八月份的时候回来采菇,顺便雇几个人帮忙……”
在张在成家里的墙上,贴着一张《张在成脱贫致富发展规划》,是副市长李兴华帮他制定的。去年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开展以来,李兴华多次深入张在成家了解情况,让他“以发展袋料香菇为主,辅助发展劳务经济,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力争家庭收入稳步增长……”
计划书上还写着“到2012年底实现人均收入2000元”目标已经完成,香菇种植各项标准化管护措施也已落实到位。对于“2013年到2016年底,要继续扩大香菇种植,争取建成标准化香菇种植户,种植规模10万袋”的目标,张在成正在慢慢的将其变为现实。
离开的时候,记者为张在成和吴菊兰合了一张影,照片上的两人精神奕奕、笑容灿烂,眼里充满着对未来满满的期盼。
本版文/图由本报记者靳淑敏韩县银提供
上一篇 : 面板持续涨价 液晶电视价格“水涨船高” 下一篇 : 点菜柜 点菜柜的技术性能有哪些?点菜柜的
版权声明:
1.华商贸易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 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联系邮箱:me@lm2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