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01-01
浏览量:
编者按 农民的双手创造了农业的历史,农民的智慧正在开创农业新的辉煌。农民在生产生活中的一点感悟或者灵感,可能就会创造出一条崭新的致富渠道,也可能会引领一 个产业的发展,甚至可能会改变农业发展的历史。智慧来自民间,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加快经济方式转变,从今天开始,本报将陆续推出 “寻访农民致富新项目”系列报道。这个系列报道的目的就是挖掘民间智慧,把农民自创的具有新奇性和一定科技含量的致富项目介绍给更多的人,以期得到推广, 让更多的农民受益。
广大读者身边如果有致富新项目,也可以提供给我们,我们将择优予以采访报道。联系电话:0531-85193579
都说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是痴心妄想,但是成武县汶上集镇王庙村农民王崇京却凭着自己的坚持和钻研,将癞蛤蟆变成了“摇钱树”,吃上了“天鹅肉”。 每天,王崇京最少能够生产约 500 张蟾衣药材,获利1500元以上,但是成本还不到10 元,夫妻俩就能干完所有活。靠着无师自通的养殖经验,王崇京年销售蟾衣10余万张,获利超30万元。
养殖蟾蜍发了财,王崇京有喜悦也有烦恼。因为蟾蜍制品的需求缺口非常巨大,他全年的产量还喂不饱一家企业的订单,他只能眼睁睁看着更大的发财机会白白流失。他希望把饲养蟾蜍、制作蟾衣的的经验传授给其他农民,让更多的蟾蜍制品造福人类健康,让更多的农民发家致富。
在黑暗中起步
2005 年,在东北做小生意的王崇京从偶然的一个机会得知了蟾蜍能做药材这个信息。“蟾蜍蜕皮产生的蟾衣、用白浆制作成的蟾酥,是治疗炎症、肿瘤的良药,很多药厂 都在用。我就想,既然是大有用处的东西,生产这个肯定有钱赚。”王崇京说。他问老家村里的大夫,大夫说蟾蜍的确是好药材;问打鱼的老父亲,父亲说老家池塘 里很多癞蛤蟆。在外漂泊多年的王崇京此时已有叶落归根、回老家居住的念头,在销路、养殖方法什么都不知道的情况下,冒险地回到了山东老家,开始了蟾蜍养 殖。
当时还没听说哪儿有搞癞蛤蟆养殖的,家里人当然一万个不同意,媳妇袁锁环说:“我就想过安生日子,别再折腾着养什么蛤蟆了。”可最终拗不过有想法的王崇京,让他带着 5000 多元钱,独自一人回到了老家。
起步之初的王崇京是两眼一抹黑,只能靠着自己的想象力先干起来。他先是买来了塑料布,将癞蛤蟆的活动场所围起来;又弄来砖头垒起池子,置齐了水 桶等物件。那年夏天,王崇京和弟弟晚上到家门口的小河边拉个电灯,诱捕癞蛤蟆,一晚上能捞到百十来只,一个夏天就捉了千余只癞蛤蟆。
捉来了癞蛤蟆后,王崇京才去了解究竟怎么才能卖钱。“那时候做药材,都是要杀死癞蛤蟆的,剥蟾皮、取干蟾,人要谋财必须得害癞蛤蟆的命。”王崇 京说。要是这么个弄法,一千只蟾蜍用不了多久就都没了。王崇京就蹲在池子边,观察蟾蜍蜕皮的过程。终于在2005 年冬天,王崇京拿着半年收集下来的蟾衣到了全国中药材的集中地安徽亳州。“我当时不知道有多少蟾衣,也不知道怎么卖,还以为是按重量卖。有个人说‘就给你 500 块吧’,我觉得挺满足就卖了。”王崇京说。算下来当时的卖价是几毛钱一张,“实在是亏大了。”
在创业中自学
创业伊始,王崇京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没有经验可循;但几年下来,他已经成为这方面的权威专家。王崇京说:“干这一行,最大的要求是细心和耐心,只要有这两点,谁都能干好。”这养癞蛤蟆的门道,都是王崇京自个儿研究出来的,现在省里的十来个养殖户,基本上都是师从于他。
虽然癞蛤蟆是经常蜕皮的,但是王崇京却不是每次都能找到褪下的皮,也就是蟾衣。后来,他发现蟾蜍蜕皮大多是在夜里,如果没有食物来源,蟾蜍就会 把蟾衣吃了。王崇京还发现,只要放到水里,蟾蜍就不会吞食蟾衣,就能把蟾衣捞出来整理加工。现在,王崇京已经琢磨出一套判断蟾蜍蜕皮时机的经验,不仅能不 浪费蟾衣,而且蟾衣比较完整,都能卖出好价钱。
王崇京是个非常细心的人,他通过观察还找到了癞蛤蟆蜕皮与光照、温度、湿度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原来一只癞蛤蟆一年只能利用3张蟾衣,现在一个月 就能利用2张蟾衣,而这都是王崇京自己的钻研成果。比如他发现食物来源充足时,蟾衣就蜕得勤,因此在食物不足的季节,他就买了黄粉虫饲养。有了这种活体饵 料,癞蛤蟆的蜕皮频率明显增加了。又比如,他还在多晒阳光和保持阴凉之间找到了平衡,既让癞蛤蟆不得病又增加蟾衣的药用价值。
眼下正是隆冬,本应是两栖动物的冬眠时期,但是王崇京的蟾蜍养殖场里却暖烘烘的,癞蛤蟆的聒噪声响成一片,原来他在大棚里安上了地暖。前几年,癞蛤蟆只有夏天能产蟾衣,但自从盖上大棚,装上地暖后,蟾蜍一年四季都能产蟾衣了。
王崇京通过自己的创造发明,让蟾衣的产量比自然条件下增长了近10倍,价格也随药用价值提高而水涨船高。凭着聪明的头脑和敏锐的眼光,王崇京让蟾蜍养殖从粗放管理变成了精细养殖。
在市场中捞金
2007年9 月,王崇京将2公斤蟾衣卖出,挣了 1.16万元,单价约为6000元/公斤,按张数算大概 1元/张。“价格还可以,虽然赚不着大钱,但也肯定亏不了。”王崇京说。
从2008年以后,药材市场对蟾蜍制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价格也一路上扬。现在,王崇京的对外批发价为3-4元/张,零售价为5元/张,而在药 店里一张蟾衣要卖到10元以上。现在王崇京一个月的出货量至少有1万多张,每个月的收入都在三万元以上。王崇京说:“现在的价格是我当时根本没想到的,而 以后价格还会涨。”
给他带来信心的,是像雪花一样飞来的订单。王崇京打开手机上的一条短消息:某家药厂一次要吃进10万张蟾衣。“但是这么大的量我不敢接,也接不 了,市场的缺口大得无法想象。”王崇京说。据他了解,现在全省从事这行的还不到 20家,而且规模都比他小多了,一时半会难以满足市场需求。王崇京翻出一摞快递单子,每张单子都是几千张蟾衣的发货量,去向也是遍布大江南北。
袁锁环说:“养癞蛤蟆是个既累不着又闲不住的活,每天都有点事,但是又不太吃苦。”由于只有长了四五年以上的成年蛤蟆才能生产蟾衣,因此只要从 河里逮了一些之后,就可以连续十几年都能生产蟾衣。一旦蟾蜍抱对产卵,王崇京就把卵放到河里,让其在自然环境中生长。要是什么时候缺蟾蜍了,再去河里抓。 “这种养殖方式,不仅不伤害蟾蜍,而且还会帮助他们繁殖,维持它们在自然环境中群落的稳定。”王崇京说。
每天,王崇京去发货、喂食、打扫大棚,袁锁环就在家里整理蟾衣,每天的日子过得平静轻松而又忙碌。“我回来好几年了,连邻居都认不全,因为所有时间都花在整理蟾衣上了,没时间出门闲逛串门。干这个真是有点寂寞啊!”袁锁环半开玩笑地说。
王崇京总结说:“这个项目见效快,产了蟾衣就能卖钱;投入低,只要有了场地,抓了蟾蜍就能养;风险低,不用育苗、没有疫病,市场又好,没啥操心的;收益高,这更是不用说了。”
多个效益齐丰收
王崇京虽然是个农民,但是说话的水平却很高:“养癞蛤蟆,能产蟾衣这种‘软黄金’,能给我家挣钱,这是经济效益;它还能作为上好的动物药材,能救很多人的命,这是社会效益;养了癞蛤蟆,它们还能吃害虫,帮助庄稼生长,这是生态效益。”
据了解,动物药材正日渐受到重视,因为其渗透性比植物药材好,其前景也更加被看好。“前几年还没怎么发觉,现在发现很多医院的药房都开始从我这儿要货,药厂也在开发这方面的药,感觉市场对这块明显加强重视了。”王崇京说。
自从王崇京养了癞蛤蟆,养殖场附近的庄稼几乎就没有生害虫,几乎不用打杀虫剂了。到了夏天大棚掀开后,王崇京拉个电灯泡挂起来,附近500米的虫子都被吸引来,不仅癞蛤蟆有了“大餐”,还避免周围的土壤和水体遭受杀虫剂的污染。
因为养殖蟾蜍本小利大,各方面效益都很好,王崇京希望有恒心、有兴趣的农民也来搞癞蛤蟆的养殖,他愿意传授他多年来的宝贵经验。“现在很多客户要货,我希望能够把产量尽快提高,我也不怕别人挤占我的市场,因为这个市场实在太大,谁都不会挤占谁的。”王崇京说。
专家点评
张繁亮 山东省林业厅经济林管理站研究员
从我的专业角度出发,我很看好蟾蜍养殖项目的发展,这不仅是出于其经济效益,更出于其无法估量的生态效益。
蟾蜍不仅能够直接做药,而且在生物防治上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前,昆虫种群变化快,小型昆虫群落繁衍迅速、数量增加,像灰飞虱、稻飞虱这类 的害虫很难靠化学农药扑灭。但是通过饲养蟾蜍,却能够出色地发挥生物杀虫的功能。我通过王崇京引进了一些蟾蜍,在试验苗圃里放养,对各类害虫起到了意想不 到的效果,包括极难防治的韭菜迟眼蕈蚊。蟾蜍养殖项目的可贵之处在于多个效益兼得,特别是其在生物防治方面起到了提高防效、减少污染的效果,该项目给了我 们林业工作者多种启发。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蟾蜍养殖有百利而无一害。
我推荐从事农林事业的人士,可以通过这种集中饲养的方式,对蟾蜍这种动物增强保护,增加数量,维护其群落稳定,维护生态平衡,获得可观的经济、生态以及社会效益。
上一篇 : 煤矿区防爆监控设备的设计安装与施工 下一篇 : 榨汁机 榨汁机用前消毒果汁易成细菌温床
版权声明:
1.华商贸易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 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联系邮箱:me@lm263.com